发布时间:2007-11-17
一个个“同比增长”数字,凸现凉山旅游更加红火。一路飞扬的曲线,昭示着凉山旅游实现了——
破蛹化蝶的惊人嬗变
“井喷!”2007年的凉山旅游,注定要和这样一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飙升!”2007年的凉山旅游,必然要用这样两个字来描述飞扬的曲线。
2007年春节黄金周,仅有20多万城市人口的西昌城一下迎来了80万游客,近2万辆自驾车游客的车辆把偌大的邛海周边围了个水泄不通。西昌旅游业创下了接待游客人数、自驾车游客、旅游收入等五个历史之最。
大年初一,5万游人涌入西昌观海湾景点看“天下第一缸”和领略“祈福文化”。“那天简直是人山人海,多一双脚都放不下了。”农历新年第一天放生拍卖活动,观海湾一缸两条“放生鱼”现场竞拍,竟拍出了1988元的“天价”;“五毛钱方便一次”的旅游厕所,一天收入竟达1000余元;停车场密密麻麻停满了外地自驾车;摊位只有“巴掌大”的烧烤老板们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天的收入居然超过了10万元!
奇迹接二连三——今年“五一”、“十一”,凉山旅游再次火爆,游客蜂拥西昌,2.2万辆和3万辆自驾车连成无数条“巨龙”,起舞大小凉山。
时空转换。
2000年,凉山接待游客仅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亿元。回忆起那时候的凉山旅游,业内人士用了两个字“可怜”。
2003年,“非典”背景下的凉山旅游,尽管还是有103万人次来凉山,可是旅游总收入仅为5.3亿元。如果在这里用上“同比”两个字的话,2003年比2002年的游客人数下降了38.83%,旅游总收入减少了58.83%。同样是摆起2003年的凉山旅游“龙门阵”,业内人士仅用了一个字:“惨”。
2004年和2005年,凉山旅游开始“爬坡上坎”。171万人次和238万人次的游客量让凉山“人气渐旺”。8.2亿元和11.72亿元的旅游总收入,让凉山开始“尝到甜头”。
2006年,凉山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大关,达到545.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5亿元大关,达到25.09亿元。
凉山旅游向前走。
2007年前三季度,凉山共接待游客883.95万人次,同比增长28.2%;实现旅游总收入28.44亿元,同比增长71.75%。
春节黄金周,凉山接待游客1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91%。
五一黄金周,凉山接待游客98.4万人次,同比增长42.95%;旅游总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73.01%。
火把节黄金周,凉山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83.6%。
国庆黄金周,凉山接待游客89.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旅游总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41%。
飙升、飙升、还是飙升!凉山旅游发展曲线一路飞扬。
井喷、井喷,还是井喷!凉山旅游怎一个“火”字了得。
一个个“同比增长”,凸现凉山旅游更加红火。
一路飞扬的曲线,昭示着凉山旅游实现了破蛹化蝶的惊人嬗变。
高分通过省检、国检、“加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获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功打造4A级景区……凉山旅游高潮迭起的背后是——
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个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冲击着人们的心扉。
理想与现实博弈,远见与短视交锋:如何执政为民;怎样科学发展;怎么让人民安居乐业。
一道道全新的时代课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面对沉甸甸的使命,凉山如何作答?
没有活力的地区无法和谐,凉山需要一个新的支点撬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先天自然禀赋与现实机遇相逢、碰撞,催生出凉山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推力来自州委、州政府在审时度势基础上的果断决策:超常规、大手笔、高起点推动旅游业走跨越之路。
州委书记吴靖平说:旅游是推动全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抓旅游就是抓产业、就是抓开放、就是抓发展。
州长张支铁说,政府介入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配套、升级和全面发展。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建设者、规范者、服务者和协调者。
“党政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打造精品;市场运作,提升效益;民众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在全州上下形成了加快旅游发展的共识。旅游产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性,使各级党委、政府清楚认识到旅游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事情,其目的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通过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旅游发展,继而推动凉山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
如果我们把凉山旅游的发展目标比作一个巨球,那“政府主导”就是支点,“企业主体”和“市场运作”就是杠杆,只要“民众参与”这只巨手按下去,凉山大旅游格局的宏伟目标实现当指日可待。
拐点发生在2006年。
高分通过省检、国检,“加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获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功打造4A级景区……凉山旅游业高潮迭起的背后是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实施资源聚合型战略和精品旅游发展战略,把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突出“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以彝族风情之旅、阳光生态之旅为重点,体现民族性、生态性和现代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火把节、西昌卫星基地和红色旅游等六大精品工程,从理念到机制的创新,将凉山旅游托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平台。
最美的景致往往在最贫穷的地方,发展旅游是这些地方消除贫困最有效的选择。一个更具全局性的选择是,抓旅游成为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定要让全社会群众分享”。以人为本成为凉山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准则。
旅游是辐射半径最大的龙头产业,也是一个资源低消耗产业。这两大特性,对凉山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居功至伟。
西昌市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就是凉山旅游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例证。
“旅游生产力、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引领着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全省旅游综合排名倒数第三,到全省排名第六、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凉山旅游飞速发展靠的是——
实干、实力和实绩
从“非典”时期的“冰点”上起跳,凉山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创新和奋进。
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凉山旅游综合排名在全省倒数第三;2006年跃升为全省第十,增幅全省排名第一;今年1—9月,凉山旅游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六,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名次不是“白给的”,凉山人靠的是实干、实力和实绩。
说实干,凉山人很有“骨气”。
仅西昌市在“一办三创”中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7个,新建和改造旅游公路500公里;城市绿化2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黑色化23.7公里;道路及景区硬质铺装15万平方米、弱电、强电管线下地38.5公里。
说实力,凉山人很有“底气”。
3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15家星级酒店、28家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29个新建景区景点、500公里新建旅游公路、4家旅游汽车公司、6大旅游精品。
说实绩,凉山人不乏“傲气”。
2006年以来,汽车客运增长26.3%,火车客运增长11.5%,航空客运增长28.3%,餐饮娱乐场所新增331家,营业收入增长25.4%。今年以来,全州新增旅游直接岗位1.4万个,增加相关就业岗位5.6万个。全州招商引资同比增长421.5%,在西昌购房置业的人数同比增长28%。
《火·图腾》、《格莎?》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正在申报“鲁班奖”;邛海宾馆国际会议中心正在申报“天府杯”。
不仅如此,2006年以来,邛海—泸山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投入10个亿,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园、月色风情小镇、老海亭、小渔村、邛海公园等节点工程,共建成景区面积54.1、建筑面积15.4、景观道路8.2、输电网55.7、通信网20.5、截污干管和给排水管线30,形成了10亿元以上的良性资产。已建成商业用房出售后可收回资金4.2亿元以上,储备土地等潜在收益2亿元以上。
追赶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城市,“每个月西昌都在变。”一年来,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数次来到西昌,他以“亮化、绿化、净化、美化”8个字评价西昌的“革命性变化”。
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崔恺感慨地说,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作品在短短7个月内就变成了现实,凉山是实实在在干精品工程,绝不是做表面文章。
老同志们说,“一办三创”是凉山历史上力度最大、变化最快、彝族风情最浓、经济和社会效果最好的工程。
拆迁安置的老百姓说,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好房子,还有好路子,许多我们都没有想到的事,党和政府已经替我们想到了、办到了。
媒体这样报道“一办三创”中的西昌:“一个契机,西昌城市化提前10年;一次检阅,全民参与打造旅游精品;一场预演,凉山成为旅游春天栖息地。”
由“政务事务接待型”向“旅游产业惠民型”转变,凉山的节庆活动正在成为——
产业富民惠民的重要平台
凉山旅游同时实现了多项突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
凉山火把节是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之一,全省三大旅游节庆之一,是我州倾力打造的六大旅游精品之一,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的火把节,是凉山在取得“一办三创”成功后首次举办的国际性盛会。从8月4日到10日,短短7天,共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旅游总收入2.0582亿元,同比增长83.6%。
值得一提的是,整合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旅游业更加红火。而“政府主导、科学筹划、市场运作、群众受益、以奖代补”的全新办节机制的首次探索实施,为完善凉山旅游办节理念和办节模式,突出品牌效应,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民族风情第一节积累了经验。
把火把节作为凉山民族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凉山认真总结历届火把节的经验,围绕火把节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科学编制火把节活动方案、预案,共策划了11项大型民族文化活动。挥舞市场之手,对火把狂欢活动、《火·图腾》演出活动、广场节庆活动的餐饮服务进行系统营销策划。
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是:凉山民族文化演艺中心经营总收入162.68万元。其中,《火·图腾》4场票房收入37.45万元;彝族选美票房收入37.35万元;《格莎?》票房收入13.89万元;啤酒节演艺收入52万元;商业冠名广告收入36万元;饮品零售等收入3.24万元。同时,对火把节各项活动冠名权、协办权、广告权进行招标出让,实现收入105万元。以企业为主体承办民族彩灯会,参观游客达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万元。
以往的火把节少不了政府出钱,而今年的火把节政府不再“埋单”。财政不再对活动项目补助资金,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拿出70万元资金,对活动开展出色、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和单位进行奖励。此举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更极大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真正“发了财”的,还是景区的老百姓。
西昌市小渔村33户农家乐7天共收入92.4万元;泸沽湖70余家旅游接待户共收入35万元;川兴镇举办首届蜜桃采摘活动,接待游客1.5万余人、收入40余万元;新打造的星级农家乐“汤味鲜”的庭院里每天坐满了采摘蜜桃后就餐的游客,7天接待2000多人,营业收入5万元;西乡乡举办葡萄采摘活动,接待游客7000余人、收入20余万元。据初步测算,群众直接收益超过3000万元。
说到火把节旅游总收入,不仅是西昌以1.4亿赚了个“盆满钵满”,普格3118万元、布拖580万元、盐源573万元、冕宁389万元。这些收入,按综合税收5%来计算,为地方增加的税收就有1029.12万元。
一个对比不难看出,火把节旅游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83.6%;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同比下降80%。
由“政务事务接待型”向“旅游产业惠民型”转变,凉山的节庆活动正在成为“产业富民惠民、创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
面对“2007年抓巩固,2008年上台阶,2009年实现翻番,2010年进入全省前五强”的目标——
凉山旅游快马加鞭未下鞍
9月29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的实施意见》
10月26日,州委书记吴靖平在州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以发展旅游精品为突破,推进旅游跨越发展。
精品,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标志和龙头。
只有精品,才具有对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带动力。只有精品,才能对游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
精品建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更能实现和提升旅游的高附加值,才能回归打造一个支柱产业的本质目的。
凉山人已经深刻认识到,时不我待,只有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服务,一个精品一个精品地打造,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
吴靖平说:“要充分发挥‘一办三创’建成的旅游精品工程和基础设施的作用,总结第五届国际火把节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办节模式,进一步加大营销策划和宣传力度,努力打造更多的旅游精品,大力提升凉山旅游品牌形象,积极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总目标:2007年抓巩固,2008年上台阶,2009年实现翻番,2010年进入全省前五强。
近期目标:到2007年底,全州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0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增长25%、占全州GDP的8%;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5亿元、占GDP的4%;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占GDP的11%,基本实现产业转型目标。
远期目标:到2010年旅游经济的增幅大于全州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平均水平,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年均递增20%,全州国际国内旅行社达50家,星级酒店达50个,星级农家乐达100户;吸纳直接就业6万人,带动社会就业24万人、旅游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力争由2006年的第10位跨入全省前五强。
凉山,正在建设旅游新高地。
11月5日,细心的网民在凉山州政府网站上“发现”了一条刚刚发布的信息:《凉山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凉山彝历年节庆活动方案〉的通知》。11月9日,《2007年中国凉山彝历年人文之旅节庆活动安排》中的“中国凉山首届彝历年庆典活动开幕式暨祈福仪式”再次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关注。
这是凉山悄然打造继“火把节”之后的又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旅游品牌——“彝族年”中的一项活动。
“神秘太阳历,欢乐阳光行”、“过彝家新年,赏彝族风情”。彝历年,将成为彝族的太阳节、彝族的服饰节、彝族的美食节、彝族的艺术节,成为最能体现彝俗文化、最能展示彝族风情、最能吸引游客、最能展现旅游形象的盛会,成为继“火把节”之后又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旅游品牌。
就在本月彝族年期间,金色凉山又将成为四海游客欢乐的海洋。
雷波的火把节、民歌节,美姑的毕摩文化节,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节,喜德的母语文化节,还有德昌的傈僳风情漂流节……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旅游节庆活动正在成为凉山旅游的新亮点和新热点。
马湖直逼泸沽湖、德昌瞄准螺髻山,相信用不了多久,第二条“索道”将飞架螺髻山。
10月8日至13日,州旅游局“捕捉”到一个川航与凉山共同开发西北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游客来凉山旅游的信息,迅速组团赴西安、银川推介凉山冬春阳光之旅。从“让人知”到“让人来”,两地旅行商现已实现有效对接。
西攀高速不久将建成通车,这一条凉山向南延伸的大动脉将把西昌、攀枝花、昆明和泰国曼谷连成一线。
一个新思路:以昆明、曼谷为“桥头堡”,凉山旅游营销的触角探向的是东南亚入境游。
过去,凉山人出境,线路之一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如今,凉山人要邀请新、马、泰的游客到凉山来。
建设凉山旅游新高地,凉山人“战斗仍未有穷期”。
建设凉山旅游新高地,凉山人“快马加鞭未下鞍”。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