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1-20
凉山教育,特别是凉山民族教育,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几乎从零开始飞速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现己初步形成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具有凉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截止2000年,凉山州有小学4399所,在校生428688人,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74782人;初中有174所,在校生861116人,比19 95年增加了11828人;高中有50所,在校生16669人,比1995年增加了5460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西部大开发的大潮吹响了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面貌革命的运动号角,而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教育水平发展必备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是非常基础的战略性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中,凉山起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四川民族地区非常关键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凉山彝族地区民族教育水平状况和自身相比,取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把民族地区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投入30个亿的资金在民族教育事业上,提出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这为民族地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固然是欢欣令人鼓舞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与发达地区甚至和全国兄弟民族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要走的路还很长,所面临的问题甚多:比如说教育投资仍然稀缺,办学设施条件落后,师资队伍结构不稳定,教学质量低劣,适龄儿童特别是彝族女童入学低,学生巩固更低,办学效益较差,汉彝双语教学脱节,彝族群众对办学认识不足,信心不大,社会办学力量薄弱等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策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总之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就选从四个主要方面为讨论对象,浅论对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
关于教育资金投入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是,贫穷却成了凉山民族教育落后的最大的根源,拥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有40万人未越过温饱线的凉山贫困面之大,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都居于四川之首。这样作为资金严重匮乏凉山民族地区,如何追加对教育的投入了呢?——仅靠地方财政能拿多少钱来办民族教育,况且各地的财政造血功能几乎没有,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无法逾越物质条件贫乏的借口,只有治愚才有治穷的希望!可我们该如何解决寻求教育资金投入的问题呢?
我们不妨可以参考一下日本战后的经验,日本自50年代后经济之所以能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教育的极度的重视与投入紧密相联系的,教育投资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根本体现,是这个国家对教育视程度的根本标志。正因为日本特别重视教育,因此也特别重视教育投资。战后门本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从1970—1982年,公共教育费年增长15.8%。公共教育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从1970年的4.7%上升到1982年的7?2%。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这个比率,与美国不相上下,略低于英国的7.5%,高于法国、西德。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不断调整教育负担结构,合理分担公共教育费。从日本公共教育费负担关系变化的历史来看,总的趋势是国家呈渐增、地方呈渐减的态势。健全各种法制,以立法保证教育投资和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担与分配。
日本的经验之所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于:战后的日本经济百废待兴,需要投资花钱的地方极其之多,正如处在西部大开发环境之下的凉山民族地区相似,所不同的在于日本政府的魄力和决心,压缩其他开支预算投入,把资金倾注在了教育上,走到是一条教育为先振兴经济的路子。而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党和国家还是非常重视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 问题,中央财政和各相关部门也做了非常之多的努力,但由于相当之多的管理层内心依然有 先温饱后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优先战略位置摆的不够,使得教育的资金投入仍然在量上达 不到一个足以引发教育物质条件全面革新的一个量度。特殊政策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 民族地区教育欲进而不能。1999年,全省生均教育费分别为:高校7428.09元,普中1153. 51元,小学556.14元,而凉山州生均教育费仅为700元,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可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总额从未达到过3%,而世界平均水平早己超过了5%,所以,我国是以占世界1.5%的公共教育经费来支撑占世界20%的受教育人口!再和朝鲜相比,尽管其经济状况很糟糕,但是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在80年代就做到了。可见,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 区的经验看,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具体而言,要发展教育,凉山彝族地区就应通过各 种途径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如果我们各级政府只是“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满天飞,经 验总结立马有”,那么凉山州若想在2005年内完成全州的“普初”任务,力争在2010年完成 全州“普九”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其结果更令人担忧。
另者,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我认为要特别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教育是振兴彝族的希望,而教师是振兴教育彝族地区的希望,“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我们必须尽力提高教师特别是艰苦的山区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条件,在使现有教师队伍安心民族教育工作的同时多培养出一批熟悉山区生活而又吃 苦耐劳愿意深入基层的本地永久型的骨干教师。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应集中目前有限的资金力量多办一些寄宿制学校,这是在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广大彝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也是适合凉山民族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于彝族女童教育问题
凉山彝族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超过了教育问题的范畴。女童,是未来孩子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对其最有深刻影响的老师,也影响整整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前途,而彝族学龄女童入学率极低,辍学串极高,这不妨用数字来说明:凉山全州现有学龄儿425922人,其中彝族183190人,彝族儿童83154人;已入学的410142人,入学率为96.3%,其中彝族16793 2人,入学率为89.71%,彝族女童68933 人,入学率为82.9%。也就是说,在全州未入学的15780名学龄儿童中,彝族有15258名, 占96.69,彝族女童有14221名,占90.12%。彝族女生分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占总数比例 分别为:一年级占25.75%;二年级占24.61%;三年级占18.04%;四年级占13.54%; 五年级占9.75%;六年级占7.75%;初中占0.95%。这就是说,一、二年级已占总数一 半,即小学毕业生占总数竟不足10%,这与彝族女性占全州总人口20%以上的比例极为不相称,而且不仅拖住了全州的彝族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后腿,还极大地制约了民族素质和全州人口素质的提高。其直接后果在于旧有的文盲还没来得及扫除,新的文盲又产生,而且大多数是女性。可以想象,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作为母亲的女性,绝大多数是文盲和文化素质很低的人,长此以往,这个民族和地区的发展还会有什么希望!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
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经济上不难解决,根据测算,占凉山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彝族女童每年再追加两千万元的投入就可扫除她们求学的基本经济障碍,但要做到真正地解决问题必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相对集中部分人力物力办好一批彝族女子班或女子学校,以尽快提高彝族女学生教育质量状况,起到模范示范作用的喜德县贺波洛乡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几年的努力,该乡女童入学率由原米的47.5%上升到91.5%,更为重要的在于,女童入学后的巩固率高达94.3%,这样的范例非常值得推广,应该说这也是目前凉山彝族地区解决女童入学难问题的一种最佳选择;二是以法治教,不断优化改变彝族女孩教育的社会生活环境,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男女平等。大力宣传鼓励山区的彝族家长送女孩上学,对拒绝阻挠女孩上学的家长或女孩的监护人予必要的批评教育乃至处罚。三是多种形式办学,增加适合彝族女童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巧,使她们“进的来,留的住,学的好,用的上”。同时,造就一批忠诚于凉山彝族的教育事业,并适合于彝族女童教学的师资队伍,我认为这也是解决凉山彝族地区女童教育的关键。
关于双语教育问题
双语教育,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内实行各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同时使用的教学方式。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并制定了相关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及法规。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就是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文并存的教育体制,这又叫做双语教学。
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是在经过实践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凉山实际的“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两次分流,二十年分三步走”的独特路子。两类模式为一类体制和二类体制的模式。一类模式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二类模式是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汉语文教学。其中的一类模式更适合于彝族聚居山区。凉山彝族区一类模式办学时间不长,但已显示出强劲的教育功效,从凉山州1987——1989年连续三年对全州一类模式进行统计的情况看,其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升学率和巩固率都比汉语教学班高得多。比如是喜德民中(一类型模式)的升学率就比这些数据还高,远远超过汉语教学或二类模式的喜德县中学。这几年喜德县的中专和高考升学数也就是靠喜德民中支撑着的。
一类模式的教育功能在于,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彝族中、小学生,回彝区后可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彝族和彝族聚居乡的生活联系紧密,而如果用汉语学知识,脱离彝区生活的用语就不能在群众中运用。所以,一类模式教育可培养适应彝区农村和企业的学生。搞二类模式或单纯汉语教学所出现的复盲现象也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
然而,尽年来的双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在于有的人思想有顾虑,怕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会使学生脱离现代社会生活,因而使得双语教育措施很不得力,适当的配套双语教材和老师都很缺乏,理科方面的学生培养出来后汉语水平过于低下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故障,我们还是应该坚定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教育文化水平处于兄弟民族前列的吉林朝鲜族的事例就完全足以证明:朝鲜族自治州,他们的双语教育只有一种模式,即各学科都用朝语教学,加设一门汉语文课的模式。这种双语教育形式显示了很强的教育功效,据调查分析,1978——1993年延边地区考入内地重点大学的约6000人中,朝鲜族学生约4000人。这4000人都是各科用朝语 听课,经接轨统考统招生。延边有25个民族成分,朝鲜族只有85万人,而以上的数字表明 朝鲜族的升学率远远超过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24个民族了,这主要就是朝语文教学带来的功效。
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凉山彝族地区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从凉山彝族地区学生的日常彝语使用与汉语学习脱节的情况看,注定了必须采用双语教育模式,这是彝族儿童学知识求进步航程的一座灯塔。
关于群众观念革新问题
凉山彝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社会基础,造就了发展民族教育和经济的特殊困难,经济贫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又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彝族人民传统陈旧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就遇上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招生工作,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于是,子女上学要交费,大、中专毕业不分配,就业难等的许多实际情况,使很多彝族群众失去了对办学的积极性,导致不愿意送子女上学,在新时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下,凉山州1999—2000年度统计的在校小学生流失5万余人,流失率达11.2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流失近4万人,占80%,流失率高达20%,这些数字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但一味强调群众观念落后,说他们无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实际情况是:除了受经济地理因素影响以外,与汉族群众联系紧密的彝区同胞耳闻目睹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方式可以体会到教育对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就会极其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在封闭自守的深山彝族地区,“读书无用论”才有市场,而就是这些地区成为我们民族教育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有效到在这些地方树立出模范典型,一旦有模范典型就会产生联动效应,拉动整个闭塞地区的社会变革。
参考书目:
①《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②吴明先《凉山彝族女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刊)
③吴明先《跨越式发展的彝族教育》凉山彝学2001年第四期)
来源:《四川彝学研究2》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