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破解三星堆青铜器谜团

作者:http://it.sohu.com/20071205/n253802798.shtml
发布时间:2006-12-08


彝族毕摩经书中的三星堆身影

  冬日的阳光从楚雄州民委办公楼前的老藤上透下来,照在花架下一张简陋的水泥茶几上,让茶几上几本明代手抄本在斑驳的光影中显得格外醒目。从1984年开始研究彝族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的楚雄州民委研究员杨凤江坐在茶几旁的石凳子上,指着翻开的手抄本说,这些就是流传久远的毕摩经书。

  被翻开的毕摩经书有兵书、农书、历书等多种,虽然经过再次装裱,但是泛黄的纸页依旧让它透散出时间和历史的厚重。杨凤江介绍说,毕摩文化是彝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既是彝族社会的神职人员,也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毕摩的职责主要有主持节日祭祀和葬礼、祭祀祖先、驱邪招魂、算卦占卜、解释天文物象、搜集整理彝文经典等,所以毕摩都精通彝族的文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可以说,没有毕摩,彝族文字和彝族文化的传承都将是另外一番不同的景象。

  我们翻看着毕摩经书,看着那些似曾相识,实际上却又异常陌生的彝族文字,想起了在西昌参观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时一位叫杨春的老彝人的介绍。老人在介绍彝族文字时说,三星堆文物上的一些刻画符号,和彝族毕摩经书上的一些文字符号几乎一样,因此三星堆文化极有可能和彝族文化存在内在的联系。我们于是试图在眼前这些古老的手写经书中寻找出眼熟的三星堆刻画符号。但是,因为时间紧张,加之手边没有带详细的三星堆刻画符号图版,我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那些相同或相近的符号在毕摩经书中寻找出来。我们问研究毕摩经书多年的杨凤江,他是否发现过那些相似的符号,杨凤江说,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三星堆刻画符号的资料,所以他也不好对此发表意见,不过,如果有资料,他很愿意就此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不懂彝语的人来说,毕摩经书上的文字符号无疑近乎于天书;而三星堆精美器物上的大量刻画符号,对当代人而言,无疑也是难解的天书。三星堆的刻画符号和古老的彝族文字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对这个有趣谜团的谜底,我们在产生丰富的联想的同时,在心中更是充满期待。

  三星堆文化中的彝族文化因素

  自从出土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金银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立人、青铜太阳轮等器物就以其造型的神秘吸引了学界和广大参观者的探秘兴趣,大家根据不同的证据和理解,对这些青铜器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多种推测。作为南丝路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彝族的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杨凤江从彝族典籍、语言、民俗等方面出发,对"探秘三星堆,寻访南丝路"科考队队员谈了他的观点。

  “三星堆文化,或多或少均含有彝族文化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至今仍保留在西南主要世居民族彝族当中。"杨凤江开口就鲜明地说出了他的观点,“比如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在彝文典籍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据彝文古籍记载,古时候最早的人是独目人,这些人脑眉上长着一只独眼,不会分大小长幼,吃食不知道祭神,遇老不知道磕头,见小不知道作揖,所以天下一片混乱。后来,独目人遭到天遣,随着独目人时代的结束,开始了纵目人时代。在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和《阿普笃慕传》、《阿普笃慕若》、《笃慕世系》等彝文典籍中,都有对古代彝族纵目人的记载和描述,而这些描述,又正好能在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中找到印证。”

  杨凤江进一步解释说,从出土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中可以看到,除纵目人外,尚有一部分面具是在双目之上的额头开有一口,而这一个竖形的方框,也正好证明了彝文古籍记载的可信度,因此,从彝族文化的元素来说,这是一具隐含着独目人的内涵而重点突出纵目人的青铜面具。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具青铜面具除纵目这一主要特征与彝文文献和传说记载相同外,它的鼻子和嘴巴的造型和《查姆》史诗中的描述也是一致的。《查姆》中把独目人变成纵目人之后的纵目人的鼻子形象地描述为剪刀,嘴巴描述为鹦哥嘴。而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鼻子的造形就是一把倒置的剪刀,嘴巴也是鹦哥嘴的造形。

  接着,意犹未尽的杨凤江又从彝族典籍出发,分析了戴金银面罩青铜人头像中的彝族文化因素。他这种新的分析法,让科考队员大开眼界。

  青铜大立人:毕摩文化的身影?

  运用彝族典籍进行了分析后,杨凤江又从彝族的习俗出发,分析了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和彝族文化的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时,把注意力都放在它的头冠、衣袍和足镯上,其实青铜大立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应该是大立人的双手。有些学者认为,大立人的上下两只手中空,所以是一个手握神杖的造型。但是只要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我们都无法把神杖还原,因为他两手之洞并不对称,除非把神杖扭弯,否则根本无法插入。”杨凤江说,“但是如果我们将他的造型和彝族的毕摩文化联系在一起,就会找到答案。毕摩在主持祭祀活动时,有许多独特的动作。在毕摩的法器中,神杖是最主要的法器。根据彝俗,主祭师在请神驱邪时,都要进行一套完整的双手动作,那便是左右两手各执金银两杯,其中,金杯斟有酒,银杯为空杯,当要请神、祭神时,就把金杯置于右手举于上,把银杯置于左手置于下,毕摩一边吟诵,一边把装酒的金杯逆时钟向内绕银杯三匝,绕完三匝后,把金杯中的酒倒入银杯,然后置于祭坛献神,以表示请神和祭神。毕摩的这一套动作,和青铜大立人的姿态正好相同。所以,从彝俗出发,我们不难看出,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体现的正是一种毕摩形象,而他要表达的,正是一种祭神请神或驱邪撵鬼的内涵。”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