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三星堆金沙

作者: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07-05-29


515,笔者在凉山州语委采访时,古籍科科长、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语出惊人:“我认为,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巴蜀图语’是古彝文!”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向外透露此信息。
 
起因是这样的,去年10月,他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考察,当看到三星堆出土的“巴蜀图语”时,他被震惊了,此前无人能破解的这些“巴蜀图语”,在他看来是那么的亲切。“这是古彝文。”
 
三星堆遗址作为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是上个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代表了长江流域当时文明的最高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考古专家在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文字,只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同四川、重庆等地发现的符号一样,被称为“巴蜀图语”。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能解开“巴蜀图语”之谜,也将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阿余铁日拿出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趣说三星堆》,翻到其中有一个兵器文物图的页码。笔者看见,文物上有几个“巴蜀图语”符号。阿余铁日并没有正着看书,而是倒着看,这样一看,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便变成一个个他熟悉的古彝文。他用彝语念这几个字,笔者听不懂,只得用汉字音记下这6个字:“洁、勒、堵、折、作、米”。阿余铁日直译道:“戟是翅展着名。”意译是:“这种兵器叫展翅戟。”他还用彝文写下这几个字让笔者与书上的三星堆“巴蜀图语”相比较。
 
之后,他又翻到此书的另一页,那里有两列“巴蜀图语”。他说,现在他只有一个符号没弄明白,其他的都已识别出为古彝文。他直译那句他认得出来的“巴蜀图语”,念道:“阴阳结合的面容。”也可译为“男人女人结合的面容。”笔者看见,里面有一个字就是他曾经写过的古彝文“脸”字。
 
他还翻到书中的一段文字让笔者看:“古蜀语言与彝语一样,是主语在前,宾语在谓语之前,形容词、指示代词、数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之后。”三星堆出土的“巴蜀图语”不多,对于“三星堆‘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这个观点,他还在求证之中。作为从事语言文字的专家,此观点并不是轻易提出来的,他已研究了几个月。
 
他说:“古彝文是彝族先民创造的古老文字,经历了不可逾越的‘实物文字’、‘写形写影’、‘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等阶段。‘巴蜀图语’是许多民族的先民共同创造的,其中应该有彝族的先民。”
 
阿余铁日出生于雷波县,小时受当毕摩的舅舅的影响,跟着学习毕摩文化,识得古彝文。曾在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并通过成人高考进入西南民院学习,此间他的古彝文知识有了长足进步。在州语委工作的17年一直从事古彝文工作,一直与来自全州各地的毕摩们一起整理、编辑古彝文书籍,他对古彝文掌握得更加深入。他编辑出版过《彝文字形探源》等书。最近又在编写《古彝文象形字探源》,这本书将收录3000多个古彝文象形文字。
 
笔者在他的工作室里看见,他写的许多古彝文象形文字妙趣横生。只是现在,他将这些古老的文字与千里之外的三星堆联系起来了,无论是古彝文,还是三星堆的“巴蜀图语”,现在都变得更加神秘起来。三星堆“巴蜀图语”真是古彝文?这还需要众多专家的考证。如果三星堆“巴蜀图语”真是古彝文,那么,凉山彝族与三星堆文化又是什么关系?
 
  据悉,6月阿余铁日将再到三星堆博物馆,他期待能够进一步识别和破解“巴蜀图语”。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