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结出的硕果,又是时代催生的瑰宝,世世相传,处处可闻。每一寸上地无不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文化,无不绽放着灿烂的彝族文明……
凉山拥有异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资源,包括毕摩文化、德古文化、彝族民间文学、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彝族文物、彝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工艺、歌舞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每—种文化都有参与性极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内容。彝族歌舞更是绚丽多彩,有结婚礼唱的《惹打》,火把节唱的《朵洛荷》,恋歌《阿惹牛》等。民间舞蹈有达体舞、火把舞、鼓舞、大刀舞、葬礼舞、婚礼舞。民间器乐有月琴、口弦、竖笛、马布、二胡等。
丰沛的彝族传统文化犹如彝人披毡里的羊毛,即使围坐在“三锅庄”火塘边数上九天九夜,数量仍然是个未知数;古老彝族传统文化好比彝家珍藏多年的杆杆洒,就算弯腰如弓用力吮吸,也觉还有旷世奇味藏在坛中;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化就像彝族美女身上的白褶裙,让入迷恋的不仅是裙下深情的土地,还有白褶裙拖不走的撩入风情,凉山因此被誉为“中国彝族文化原生态博物馆”。
州委、州政府从2002年开始,先后授予美姑县为“美女之乡”和“彝族毕摩文化之乡”、普格县为“彝族火把节之乡”、昭觉县“彝族服饰特色文化之乡”等等。目前,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户名录仅1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州级名录37项。
毫无疑问: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体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众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笔者认为,—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丁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二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三要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户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四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五要加强彝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彝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彝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是母亲的文化,是我们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是我们回家的路,如果你依然能走上大小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走进大小凉山的峰谷旷野,你和我们一样感觉到它的千古神奇和撼人心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