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的文化追求

作者:来源:人民网云南专栏
发布时间:2007-06-11


     1951年5月12日,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县。经过55年的发展,峨山在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一位,人均财政收入排在第一位,人均GDP排在第一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峨山提出了打造“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品牌”的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的文化选择

  2006年11月中旬,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楼里,一次令人难忘的采访持续到晚上11点多。

  “一层层山,一湾湾水,?不尽的练江水,走不完的大西山,亲亲马樱花呀,心里堵得慌,你是否看见憨憨的花腰妹,她是一个梦,一个悠悠的梦。

  一条条沟,一道道坎,唱不完的梁子歌,跳不尽的烟盒舞,亲亲杜鹃花呀,心里堵得慌,你是否记得矮矮的土掌房,它是一条路,一条长长的路。”

  副县长何雪峰充满深情地给记者勾画出峨山文化的轮廓之后,他唱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土掌房 花腰妹》。

  他唱得深沉,原先兴奋的脸上现出忧伤。他说:“这种忧虑是你们不懂的,就算懂,也没有切肤之痛。”他象是自言自语:“土掌房是我们彝家一条回家的路,但是现在渐渐没有了,那花腰妹纯朴的笑容也成了我们心中一个悠远的梦。在各种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中,我们不得不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民族文化被主流文化冲击甚至覆盖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记者问:“我们是谁?这样的忧虑在峨山是否具有普遍性?”何雪峰说:“正是有这样共同的忧虑和思考,才有今天峨山文化建设上下统一的行动。”

  在后来的采访中,峨山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玉溪市面积较小的一个县,在自治县成立55年的历程中,峨山在玉溪、在云南、甚至在全国实现了多个第一。新的时期,当峨山人思考未来发展的时候,勾画出这样一个坐标:

  面向未来,峨山必须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因而,峨山响亮地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回望自身,峨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因而,要找准自己的血脉,打开民族文化的宝库,通过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以和谐文化建设构筑起自治县科学发展的坚实地基,由此,峨山智慧地迈出了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

  “第一”,意味着什么?不应该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应该仅只是其中的一些指标,而应该是居于全国前列的全面发展。从“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到“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的转换,这其中,深含峨山人的追求和梦想。

  此时的峨山,各民族干部群众正奋力改变和提升着“第一”的内涵。而文化建设,是峨山铺展开来的第一个发展平台。

  生生不息的文化之火

  每天晚上,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的中心广场上都会聚满人,在四弦琴的乐声中,他们有的排成方队跳起彝族花鼓舞,有的跳起挝?舞……在这里各民族群众自得其乐,整个县城充满了民族文化的气息。

  峨山,有着悠久厚重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县城里的一幕只能算是冰山的一角。

  仅说峨山的民族歌舞。彝族花鼓舞和挝?是峨山流传最广泛的两种民族舞蹈,在峨山每十人就有一人跳花鼓,总人数达两万人,民间的花鼓舞队就有700多支,挝?舞在当地更是人人皆会。峨山人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不仅是这几年的事情,即便在文革期间,峨山人也不愿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跑到大山里,点起一堆篝火,跳上一阵花鼓舞或是挝?,再唱上一段四季腔、阿乖乐。”在峨山,很多老人说起花鼓舞,都会讲起自己当年在山里跳舞的经历。文革结束后,峨山县就把各种民族歌舞搬上了舞台。“当时,我们把民族歌舞搬上舞台,不仅到各个村寨去表演,还在全县的大型活动上演。” 峨山县文化局副局长谢跃英说。看到民族歌舞走上了舞台,峨山的各族群众更是踊跃参与。就这样,在文革中被打为四旧、几近失传的一些民族歌舞又在峨山发展了起来。

  1999年,峨山的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其实,峨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现在,活跃在峨山的花鼓舞师傅都是些30多岁的年轻人,这与一些地方民族民间艺人都已是暮年老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峨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峨山县把民族文化作为最有潜力的资源,把文化建设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性规划,列入“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中。在2006年峨山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峨山要在“十一五”期间,挖掘、整理、创作一批民族歌舞精品和民间文学佳作。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

  今年12月10日,首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将在峨山拉开帷幕。全县各族群众的精彩表演,将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峨山厚重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淀。

  高处起步的文化品牌

  峨山境内居住着彝、哈尼、回、蒙古等17少数民族,彝族为主体民族,分聂苏、纳苏、山苏三个支系,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厚。

  为了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标,峨山着力重点规划、挖掘精品、抢占高地。

  峨山将集中力量推出彝族祭祖节、彝族火把节和花鼓舞艺术节,以三个民族节日作为重头戏打响峨山文化品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峨山就成立了彝族学会,同时开始了县内的民族文化普查,1982年仅彝文古籍就收集到74卷。峨山在会集各方力量对彝族古籍进行翻译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画像和彝族唯一的一部“取火经”。在峨山将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今天,一个个精彩的设想出炉了。

  2006年4月,峨山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彝学专家和彝族聚居区的数十位学者进行论证,并取得共识——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塑像,同时决定今后每年举行彝族祭祖节。

  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峨山境内的大西山上的 是峨山和附近几县彝族过火把节时的取火地。每年火把节,彝族同胞都要汇聚大西山,由毕摩颂念取火经,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取出原火,祭拜火神,将火种送往峨山和邻县各乡镇后,人们才高歌热舞狂欢三天三夜。

  今年,峨山县出资近百万元,在大西山上的火神山修建神山取火台。记者见到峨山县民宗局长乔开明时,他刚刚带人把一块巨大的龟背化石吊上大西山顶。“峨山彝文古籍中的《彝族取火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相关专家经过多方比较研究,认为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结合峨山老龙洞1.5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的考古发现,说明峨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乔开明兴奋地说:“我们峨山在大西建取火台,是希望人们通过古老的取火仪式、原汁原味的火把节,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探寻民族文化的底蕴。”

  “在办好这两个节日的基础上,再推出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形成三节贯全年,高潮不断、精品叠出的局面”。

  近年来,峨山县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仅最近两年就将54项民族民间文化列入保护名录,其中彝族花鼓舞还被云南省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山因此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

  结合花鼓舞在峨山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情况,峨山精心打造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今年举办首届以后年年推出,通过花鼓舞艺术节,振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同奋斗的精神,树立热情向上开放奔腾的形象。

  从2006年起,峨山县财政每年将安排文化发展经费100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对民族文化进行投资,一位叫杨忠和的老板对花鼓舞投资了150万元后说,“县里这样重视民族文化,我出点钱也是应该的。”如今的峨山,重视、保护、宏扬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据估算,今年峨山县各方面对民族文化的投入可望达到6000万元。这样的投资水平,对一个县来说,可谓是一个大手笔。

  “我们挖掘和宏扬民族文化,使其在新时期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抓住机遇,形成文化产业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和谐发展。”峨山县委书记叶本功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县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大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巨大潜力”。

  意义深远的文化建设

  峨山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措施在不断推出,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

  “建设生态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大工程,要达到几十个指标。”县长李宏说,峨山之所以高起点打造民族文化,就是为了建设生态彝族自治县,以文化产业来实现绿色GDP的同时,带动起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峨山县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峨山全县GDP的6%至8%。

  在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峨山一直坚持高起点。200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邀请云南省社科院,为其编写了《“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品牌战略五年发展规划》。同时,峨山与中央民族大学达成协议,共同研究制订峨山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并将中央民大的彝学研究基地建在峨山。此外,还与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作协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院县合作,峨山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

  在今年的县党代会上,峨山提出,把实施文化品牌工程、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生态县的一个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峨山以彝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优势,扩大峨山文化的影响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为使城镇建设突出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峨山成立了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对城镇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力求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他们集中研究了彝族各个支系的建筑风格,并加以融合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建筑文化”。

  在产业发展中,峨山一头紧跟国际市场,一头连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如“玉林泉”酒的生产,在充分挖掘民族酒文化,充分发挥民间酿酒工艺特色的同时,引进国外大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营销手段,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最为突出的产业是旅游业,旅游局 局长告诉记者,今年县里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没提旅游,但通篇又都与旅游有关,特别是文化局、民宗局、旅游局等部门的工作更是连为一体,为旅游业服务。通过文化建设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县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幅增加。

  “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有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比较优势。”在采访中,我们很多次听到这样形成共识的说法,“要保护、发展、宏扬民族文化,就要使民族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民族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峨山民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县长李宏还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离不开党委的支持。”很多地方一方面想发展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怕被说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裹步不前。而峨山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县委明确提出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纲领,党委、政府团结一致,所以才有了清晰的规划和统一的行动”。

  记者离开峨山时,这座绿水青山之中的县城已经灯火阑珊,文化广场上再次响起了四弦琴的乐声。这乐声,仿佛向人们强调着峨山人的追求与梦想,描绘着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的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