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6-20
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但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有不少民间艺术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风尘中。而云南,则是迄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存活最多的一个省份,在彝族聚居地区流传甚广的烟盒舞,就是一个鲜活地留存且还在不断发扬光大在彝族民众生活中的舞种。
新平县扬武镇彝族民居别有特点,保留了完整的土掌房民居
2005年初春,当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归国不久的的彝族青年学者李永祥向我谈到举办这个学术会议的构想时,我一下感觉到了这个受过严格的人类学训练的青年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一种很敏锐独到的眼光,因为我在长期的民族学研究生涯中深切感到,中国西部有那么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但对各民族具体的一个个舞种、民歌的源流演变进行发微阐幽穷究底蕴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学术界对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探讨常常有大而化之地泛泛而谈的弊病。深钻进去对其起源、变迁、融合、发展等轨迹以及同一种民间舞蹈的地区性、族群性差异、它与社会生活、民俗、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纯朴的山民和红带子
我感到,举办这个学术讨论会,无论对中国的民族艺术研究领域还是对享有盛誉的云南民族学研究来说,都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彝族民间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与烟盒舞艺术节同时在扬武镇举行。与会者在饱览非常壮观的彝族烟盒舞的同时,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一批很有意义的学术论文,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烟盒舞的起源、名称的变迁、烟盒舞的内部结构、艺术特点以及在当代的发展变化等;有的学者还详细探讨了烟盒舞的曲调、所用的乐器、舞蹈内容的发展变化;有的学者将烟盒舞与其他民间舞蹈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有的学者探讨了扬武彝族烟盒舞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有的探讨了烟盒舞的传承问题和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从学科的视觉到研究方法,都显得非常多样化。
烟盒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发生比较大的变迁。而相当有意思的是,这种节奏欢快鲜明的民间舞蹈,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的欢迎,走出乡野,走向城市,成为与城乡民众的健身娱乐和生活休闲相结合的一种舞蹈形式。在这次扬武镇举办的烟盒舞艺术节上,我看到有那么多来自四方八面的民众喜气洋洋地来参加,扬武镇街上到处都是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有很多妇女在街上临时穿衣打扮,相互帮忙披挂,一派非常自然、动人的民俗歌舞集会景象,有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它充分展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乡间舞蹈与人们生活那种异常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民间艺术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活力。在这么一个充满民俗气息、乡土艺术气息的热烈氛围和特殊的时刻,举办这个严谨地对烟盒舞进行探讨的学术讨论会,我感到其中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即学者的研究,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繁荣是有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联系的,踏踏实实地深究细研每一种乡野的艺术以及它和民众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对它的保护和弘扬,并引导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准确地认识它的丰富内涵。
我相信,这部探讨彝族烟盒舞的论文集,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弘扬和研究,对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旅游等,都将会有一种独到的启示意义。
《首届彝族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李永祥博士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