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3-15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彝族人民过火把节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清.宣统《宁州志抄本·风俗》上就有关于汉族效仿彝族过火把节的记载,“季夏月……,二十五日,剁生,饮酒。杂生肉诸菜,以蒜剂之,谓之剁生,夜燎松炬,高丈余,谓之火把,照屋与田。强力者,各持出郊外平旷相扑较胜负,是为星回节,土人谓之火把节”。
每年五月的端午过后,彝族各家各户便上山砍来小碗口大的松树扎泡晒干,制成火把,以备火把节到来之时使用。节日一到,家家接姑娘,邀亲朋,户户客人满座,远近村寨,锣鼓喧天,一片欢腾,响竿舞。各种腔调的彝族民歌迎来了各族兄弟,为节日增添了热闹气氛。
晚上是节日的高潮,当日落西山黄昏到来之际,家家在门前燃起火把,村前村后一片彤红,“哦!哦!哦!”的欢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首先,各人手执火把在屋内来回挥舞,燎尽蛛丝,烧掉晦气,然后,到田地角祭过田公地母,又执火把在田埂上来回周转。这时,田间繁星点点,恰似星回大地(故火把节又名星回节)直到火把烧尽,剩余的一小段火把柄定要收藏起来。留到秋季新谷登场,烧火煮出来的新米饭又香又甜。
入夜,场园内、公房里,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欢歌起舞,未婚男女趁此机会选择配偶,高潮之后,老少尽兴而归。然而,在寂静的山村里,还不时听到三弦发出优美温柔的弦律。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