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凉山彝族的交媾繁殖仪式(图)

作者:http://gua8.blog.hexun.com/7540242_d.html
发布时间:2007-06-22


     中国彝族的性文化内涵很丰富,性教育在彝族送祖灵仪式中都有所表现。彝族人在父母双双去世后,儿女子孙要为之举行超渡送灵的仪式,称为“作帛”。它包含有为考妣灵魂举行婚礼的内涵,只不过此时的“新郎”和“新娘”的地位与生前男为主,坐上方有所不同,而是女为主坐上方,谚语也讲“活在世上,父亲最大;去世之后,母亲为大”。或许这是彝族母权制风俗在宗教文化中的传承。
  凉山彝族大凡要举行宗教仪式时,都必须从妇女着手(若是有关孩子之事则查其母亲,若系整个家庭之事则查其家庭主妇、若系夫妻之事则查其妻子)进行调查、占卜决定所要举行的仪式属哪类性质。并且仪式过程中仍以妇女为中心,尤其有关性方面的仪式,如“解除性障碍”、“清扫生产道”、“驱除埋狗和鸡的污秽”、“清净乳裙”、“赎、取、招、唤、拉回生育魂”等仪式则更是如此。
  “作帛”仪式隆重,程序繁琐,所耗财物数广、量多、所需时间少则九天九夜,多则数十日,现今一般为三日或一日,整个仪式需念十多场经。首先由“毕摩”主持将考妣灵魂从阴间请出,使其重新团聚;再依次为他们净身、著装后,让他们焕发青春(多指恢复青壮年时代的性功能和生育力),并设(婚)宴庆贺,祝愿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指去世的夫妻,因去阴间的先后时间不同而彼此陌生,此时为之举行“婚礼”,让他们在来生世界重逄,开始又一次生活在一起),使分离已久的“夫妻”回忆种种前世的恩爱和(性)交欢(乐),以达到相互亲热,然后“夫妻”恩恩爱爱地双双出游,在“毕摩”安插的神枝法坛中相互地追逐、嬉戏、拥抱、交合,最后将祭祀用的猪、羊等也作交合装置放在发插的神枝法坛周围。
  进行以上全过程,女性一般不在场,在场的男性都会不停地发出嬉戏声、交合声。此种壮观交欢示范场面,不正是对人们进行性教育的最好时机吗?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彝族在举行“作帛”仪式中的性教育内涵,主要为的是祈求子孙具有旺盛的生育力,预示家中人丁兴旺、六畜繁殖。所以,在此活动中,交错地进行着许多以达到子孙兴旺为目的的性教育示范仪式。
  一、“治著”,求育仪式。
  “治著”意为将祖先旺盛生殖力承接给后代,译作传宗接代术。是“作帛”活动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其活动的目的所决定的。仪式由“毕摩”主持,先选一棵枝叶繁茂的果树前或一雄大的石头下空地,用神枝(经“毕摩”加工后的专用树枝)、白布搭成一间象征性的小房,将已故“新郎”、“新娘”灵桩并置(女上位、男下位)于灵架上。以后再选一根高大笔直的松树(或柏树、杉树)作传宗接代树,称“治博”象征男性生殖器,故称其为阳树;并在搭好的小房外地挖一洞孔,称“治足”象征传宗接代洞,内放混合白酒(烈性,代表精液)和泡水酒(代表卵子),洞口放一圈招魂用兰草代表女性生殖器,周围插三棵小阳树;用招魂兰草扎一个代表生育力旺盛的九头九尾的生育魂,称“治依”,它的小腹部微微向外凸起。仪式中备用之物如旱烟辫梢、一块白布、一只传宗接代鸡等均须从被超渡者的娘家、舅家亲属处寻找。
  仪式开始后,“毕摩”坐间吟诵《传宗接代经》,考妣的成年男性子孙们依长幼秩序扛著根部抹有母猪油的阳树绕“新房”(“毕摩”搭建的小房)和传宗接代洞转九周。他们每跑一圈就会不断地将阳树插入洞内又拔出一次,而且嘴里还学著绵羊交配时发出“绵—,咳咳!”的吼声;与此同时,还边转边用嘴接食“毕摩”用树叶舀的传宗接代水和燕麦面;并又用母猪油涂抹生育魂草偶而向外凸起的小腹后,拿小木棍反复来回戳小腹部,以示性交动作;最后,用公鸡为阳树除污秽。(图:祖孙相传的彝族毕摩世家) 
 

           
   二、 “波”,交媾繁殖仪式。
  分为“西波”和“嘎波”两种,“西波”仪式侧重于考妣亡灵的交配,祈盼通过亡灵的交配,给后代的子孙带来繁殖。“嘎波”侧重后嗣的交配。这里只举例说“西波”。
  “西波”仪式仅限于考妣的成年男性子孙参加,妇女和儿童回避。仪式前备好白酒、红酒(自制的泡水酒),甜荞、苦荞,一苹母绵羊,一头公猪,一根代表男性生殖器的木棍,称“古吉”。“毕摩”和他的徒弟(称“毕惹”),在仪式中,将猪尸骑放在绵羊尸臀部上,作性交状,胯间放考妣灵柩,当“毕摩”吟诵《交媾繁殖经》时,“毕惹”用“古吉”顶住猪的生殖器,不停地耸动,同时,白酒和红酒、甜荞和苦荞、白蛋和黑蛋(染成双色以区别公和母)、针公和针母、白线和黑线、白毡片和黑毡片等阴阳物相触碰、相掺合在一起作交媾表演,在场的人们在“毕摩”领导下诵道“耸啊阿爷耸,接啊阿婆接;阿爷射银水(精液),阿婆射金水(卵子)”。交配完毕,烧一撮猪毛薰考妣灵柩,这时,人们又叫“休息了!休息了!阿爷阿婆交配己足,不再进行了”。
  三、“西木”,交媾结束仪式。
  备一棵(若已举行了“嘎波”仪式的需备三棵)传宗接代树即阳树,在地上挖一坑,内放混合酒,坑口放上一圈招魂草,考妣的男性子孙们扛著阳树站在坑边等待“毕摩”发话,“毕摩”将一碗混合酒放在神扇上诵《求生育经》,诵经结束,当“毕摩”说∶“立即得子吧”时,扛阳树的人们就向上跳一下,当说∶“翻越围墙去幽会”时,又跳一下,最后说∶“阴蒂动,立即插入阴道”时,便将阳树插进坑内裁好不再移动,并将仪式中所有树枝插其周围。“毕摩”将代表阳水的白酒和代表阴水的水酒混合,通过诵经作法后让考妣的男性子孙们喝下,祝福他们“生下的儿子叫声似锦鸡,生下的女儿叫声像雉鸡”。这时,打开考妣灵柩,查看他们是否好睡,再放点碎金、碎银入内后关上捆扎,外包裹白布,经念诵《死后迁徒经》、《封锁灵柩经》、《送别祖灵经》、《指路送灵经》后,送祖灵踏上回归祖界之途,并护送灵柩到放置之地。最后,打羊与考妣订誓言∶“至此考与妣,不得变恶鬼作祟儿与孙,要跟随先祖去安居又乐业,保?后嗣没有聋哑、阳萎和生殖力愚笨等疾病……”。
  凉山彝族通过植物、牲畜、人类的性交类比示范,达到性教育在上述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壮观、宏大、隆重和生动,具有更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从中可领略出人与自然的回归和隔合规律,它为人们拆射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世间哲理。
  凉山彝族性教育,就感性知识来讲,唯有以上所谈的在特定场所对特定人员进行,而它的理性知识教育则贯穿于整个彝族的伦理道德之中。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