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效明显
作者: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sz.gov.cn
发布时间:2007-08-21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确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十大民俗节之一。为了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的跨越,凉山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景区)主体、市场运作、游客参与、民从受意”的办节原则,从着力从吸引游客,宣传传播全州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入手,于8月4日至10日在西昌、布拖、普格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具体做法是:
宣传造势
为了把本届火把节办成历史上“规范最大、吸引力最强、效益最好”的节庆活动,凉山州首先确定了本届火把节的宣传主题和思路。
宣传即主题是“东方狂欢夜、彝族火把节”。总体宣传思路为“六个突出”:即以吸引游客为主;以央视、都市类媒体为主;以影响力大的媒体为主;以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报道为主;受众以成渝两地为主;并从7月份起拉开了宣传工作的序幕。
广告宣传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7月26——30日在晚间新闻前即21.55分播出了10秒钟的广告宣传片共3次;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7月24日起至8月2日在“法制在线”栏目,即晚21.42分,固定播出了10秒钟的宣传广告片共10次。重庆卫视台从7月23日至8月3日在每天下午18.57分转播中央新闻联播前播出了10秒的宣传广告片共12次。四川卫视从7月25日至8月2日在每晚21.22分播出了10秒钟的宣传广告片共9次。
央视累计播出次数为首播(黄金时段)13次,重播20次;重庆卫视播出12次;四川卫视播出9次。
媒体宣传
1、央视七频道《乡土》栏目在火把节前专门派出摄制组来我州,在普格摄制了《凉山彝族朵洛荷》,在布拖摄制了《凉山彝族婚礼及服饰》、在喜德摄制了《凉山彝族漆器及饮食》、在木里摄制了《木里最后的香格里拉》、在盐源摄制了《泸沽湖风情》等五集每集片长为30分钟的专题片,目前已播出了4集,《木里最后的香格里拉》也在近期播出。
2、重庆电视台在火把节前到我州来摄制了每集片长为15分钟的《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化》、《泸沽湖风情》、《神奇螺髻山》四个专题,均在卫视台、都市频道、中国西部频道滚动播出,火把节前已播出两集,后两集8月底前播出。
此外阳光卫视在7月6日中午播出了片长一小时的《月是故乡明》主要反映西昌旅游产业发展;6月29日央视十频道在“探索、发现”栏目以阿各回家写实的手法播出了《凉山布拖火把节》。
最近央视音乐台还将来州拍摄彝族歌舞及服饰的专题片。
报刊宣传
(1)《华西都市报》
从7月13日州政府新闻办在西昌召开了“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新闻发布会”以后,华西都市报在7月14日的一版文图并茂地刊发了“八月凉山点燃东方狂欢节火把”,从7月26日起以题为《东方情人节盛邀西方有情人》消息后拉开了系列宣传凉山火把节的序幕。用大篇幅配发彩色图片在一版或一版发导读,在要闻版上刊发正文的形式推出了五篇深度报道文章,这五篇文章的题目是:《火把即将点燃,去凉山过“东方情人节”》、《凉山火把,点亮中国旅游明星》、《凉山火把,点睛富民强州的宏图》、《世界的目光,聚焦这火把的海洋——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看台(上)》、《世界的脚步,迈向这火把的天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大看台(下)》这五篇系列报道所占版面达2.5个,在成渝两地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节庆活动中,《华西都市报》由社领导行政总监高健同志带队,派出了六人组成的采访组进行了活动跟踪报道,8月6日一版《凉山火把赛出最美“索玛花“》、8月7日一版《百万只火把点燃凉山狂欢夜》,8月9日十版刊发了《火把节,7星彩送来500万》的新闻,8月11日三版刊发了半个版的火把节盛况的经典图片,近期还将刊发一篇反映凉山州办节成果方面的综述性文章。
(2)《成都商报》
8月1日成都商报在旅游版的第二条刊发了题为《东方狂欢夜,凉山彝族火把节诚邀四方宾朋》的专题及活动项目服务电话。
(3)《四川日报》
8月6日在“社会、视点”版刊发了文图并茂的综合新闻《彝乡富了,风情更浓了》8月7日的“社会、视点”版以《火把节,大凉山沸腾了》为题详尽地报道了火把节盛况,8月9日“社会、文化”版刊发了题为《彝族歌舞精品要走出大凉山》。
此外还在《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香港卫视上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宣传。
网络宣传
今年在宣传上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7月14日,7月26日我们先后以通稿的形式给全国重点门户网站及香港的凤凰网等以投稿和发贴的形式宣传火把节,加之《华西都市报》的五篇系列文章,仅火把节前就有130多个网站刊发了相关的信息(包括一些港澳和外国网站)。《华西都市报》五篇系列文章被《新华网》、《中国旅游网》、《新浪网》、《网易》、《人民网》、《香港凤凰网》等四十家站转发。
还与凉山电信合作,给四川省200多万小灵通用户和重庆市100万小灵通用户群发了相关信息,为此成渝两地打电话到州火把办或州外宣办来咨询火把节事宜的多达1000余人。
节庆期间还邀请了全国、省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12家媒体(包括央视、新华社、都市报、港澳媒体等)的40名记者参与了布拖和州、市的活动采访,新华社不仅向全球发了5篇通稿,还在新华网和央视网的国际频道上发表了火把节图组。《西南航空》和《鹰联航空》、《民族》等在9月的杂志上刊出专题对火把节进行宣传。《国家地理杂志》在第八期出的杂志上将刊发“彝族毕摩文化”专题,在十期或十一期将刊发“螺髻山”的专题。另外在此期间我们还接待了中国西班牙年越野联合采访团的记者。
文化搭台本届火把节在展示文化上将活动定位在“彝族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上,从8月4日起分别举行了都格拉格莎�火把晚会,参加活动的游客及当地群众达6万多人;火把节狂欢夜及焰火晚会更是把节庆推向了高潮,31万居民和游客形成的火把长龙,其中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韩国、日本的游客多达200余人,州外游客6万多人;凉山彝族传统选美决赛;四川省少儿舞蹈直通车西昌行;第二届凉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凉山啤酒节;彝族经典歌舞剧《火图腾》展演;第四届凉山州民族美食节;川滇友邻市(州)篮球联赛;彝族式摔跤擂台赛;凉山州青少年文明礼仪展示;“邛海之夏”火把节大型艺术灯会等十五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
效益最佳
本届火把节是凉山举办节庆活动中第一次采取市场动作,由于宣传促销工作有力,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火把节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品牌形象越来越明显,假日经济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整个节庆活动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其中过夜游客22.6万人次、同比增长41.96%;一日游游客109.85万人次、同比增长34.31%。美、德、法、西班牙等外国游客200余人,同比增长一倍多,旅游收入20582.45万元,同比增长83.6%;自驾车1.2万辆,全州旅游客饭、饭店开房率达70%以上(西昌市5—8日达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