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9-03
立足优势资源 坚持科学发展
倾力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农特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重点县
中共金阳县委书记 龙伟
金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毛德忠
金阳是“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中国青花椒之都”、“国家级青花椒标准化种植基地”、“中国白魔芋特产之乡”, 青花椒、白魔芋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已获国家质监局批准,是民革中央已故副主席龙云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里彝风浓厚,人民热情好客;这里以青花椒为主的农特产业发展生机盎然,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金阳”这一主题,确定了“123”发展战略即:立足资源,依托一江(金沙江),开发两河(金阳河、西溪河),发展三带经济。按照“农业立县、工业富县、商业兴县、人才强县、生态亮县”的工作思路,在“山”、“水”上做文章,在“山”上突出矿,在“水”上突出电,在“三带经济”中突出特和绿,主动融入金沙江下游经济圈,倾力打造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农特产业发展重点县、生态建设重点县,推进金阳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矿源优势,坚持水电先行,矿业主导,倾力打造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
金阳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掘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被誉为矿产资源的“聚宝盆”。全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现已探明铝土、铅、锌、铜、铁、石灰石等20余种矿石,分布在5个工委、29个乡(镇),储量较大的达10余种。经攀西地质大队等初查,全县铅锌矿储量3580.6万吨,铅金属140.3万吨,锌金属270.7万吨,铝土矿76万吨,磷矿1000万吨,硅石1亿吨,石灰石矿1.5亿吨,煤矿102万吨。全县公开拍卖了对坪子、尔觉西、青松、底舒、周家梁子5宗矿权,拍卖总收入达2.002亿元,目前,已报批尚未拍卖的探矿权27宗。目前,富集的矿产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金阳的经济优势,发展的势头和前景可观。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加快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化道路是实现金阳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把金阳建成为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有充分的资源储备和优势条件的,这也是金阳经济实现跨越的后劲所在。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立足资源,科学规划,构建产业集群,打造工业集中区,实施亿元项目工程,实现金阳工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坚持“水电先行,矿业主导,农特长效”的工业发展思路,树立“水电、矿冶、农特产品深加工”三根工业支柱,逐步实施“218工程”即两重一轻八点(派来、南瓦2个重工业集中区,茅坪1个轻工业集中区,尔觉西等8个加工生产点),构建“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亿元工程”。
一是坚持水电先行。金沙江流经金阳长达98.8公里,尚有西溪河、金阳河、尼洛依达河等23条河流。县境内江河纵横,流量大、落差大,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县委、县政府将全面实施金阳河流域整体开发,加快仓房、三叉河等电站建设步伐,装机容量达10万个千瓦。加快投资18.5亿元、总装机容量20万个千瓦的西溪河地洛、青松两座电站步伐,“十一五”末全县总装机容量新增29万千瓦,达到30万千瓦。通过构建水电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突破电力“瓶颈”制约。
二是坚持矿业主导。通过构建矿业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二个十亿元级工业集中区、8个有色金属加工点,实现产值35亿元以上(其中:以铅锌铜硅为主的派来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17亿元,以铁铝为主的南瓦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13亿元,建成8个有色金属加工点实现产值5亿元)。
三是加快轻工业发展。通过构建农特优势产业集群,建成茅坪轻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8亿元以上,实现翻四番的目标。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把金阳打造成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实现工业富县。
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农特长效,龙头牵引,倾力打造农特产业发展重点县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金阳气候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的土壤种类,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孕育出了金阳多样的特色农业资源。金阳农业所具备的自然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可估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特产业发展,全县青花椒已发展到28个乡镇,专业村已发展到134个,种植面积达53万亩,总产630万斤,总产值1.58亿元,椒农人均增收1273元;白魔芋已发展到30个乡镇,专业村已发展到138个,创产值3536万元。金阳已成功打造出“青花椒”、“白魔芋”两张名片,有力带动了其它农特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十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发挥比较优势,推进资源有效利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优化粮经结构,积极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湾一色”,重点做好以“一青一白”为主的60万亩青花椒、6万亩白魔芋、6万亩蚕桑、12万亩马铃薯、2万亩脐橙、6万亩荞麦、13万亩种草养畜等特色绿色产业。实施青花椒“60211”战略,承接金沙江下游经济圈产业辐射,把金阳建成川滇两省十二县区青花椒交易集散地。
二是推进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围绕青花椒、白魔芋、蚕桑、马铃薯等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着力打造四川乃至全国青花椒生产加工中心,着力打造一批引领金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旗舰”。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三是推进专业化分工,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设。按照“三民、四自”原则,在各类专业村、专业乡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业标准体系。高起点建设全县特色农业的地方标准体系,不断把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管理规程组装成新的农业产业化标准,转化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金阳特色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着力打造一大批金阳生产、加工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产业惠民,到“十一五”末,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200元的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把金阳打造成农特产业发展重点县,实现农业立县。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环保优先,旅游突破,倾力打造生态建设重点县
金阳是全国100个生态治理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利用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金阳生态经济。
一是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继续实施好林业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两大”工程,管护好依达至县城63公里绿色走廊工程,力争将百草坡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全县环境质量、品位和档次。
二是坚持提高城镇品位和增强城镇功能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城镇。按照“二十字”方针,结合“九有一化三通”标准,今年重点抓好投资1460万元的马依足乡省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到2010年全县20个村初步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标准抓好新区建设,实施好总投资1.3亿元的县城金华新区开发。高质量抓好旧城改造,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巩固文明县城成果,争创卫生城市。年内动工修建投资3866万元的县城至茅坪四级油路建设,动工修建投资1500万元的茅坪至对坪27.1公里和派来至南瓜地沟2.9公里通乡油路建设,到2008年底完成投资3800多万元的通阳大桥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2亿元完成21条通乡油路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89条通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村通工程和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牧区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坚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高标准、高规格规划金阳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围绕建设“西昌-金阳-昭通”旅游环线,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倾力打造百草坡生态自然保护区、10万亩索玛花海、金沙江大峡谷等旅游品牌。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好沙玛文化,打造好“龙云”品牌。高起点打造特色小城镇,抓住溪洛渡水电工程建设契机,在沿江逐步打造一批“工业催生型、农业牵引型、商贸带动型、旅游开发型、文化主导型”的民族风情浓郁的集镇,依托集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把金阳打造成生态建设重点县,实现生态亮县。
金阳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紧紧抓住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机遇,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亿元,力争达到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亿元以上。一、二、三产业比重由现在的51:19:30调整到23:60:17,实现“一年新突破、三年大发展、五年上台阶”,全面构建和谐新金阳。
金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其富集的资源,秀美的山川、古朴的风情正加快崛起。沐浴着新世纪的朝阳,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响亮号角声中,金阳正大步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