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古彝文写本,是由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学家马学良、万斯年先生主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云南武定、禄劝一带收集的。据马先生生前回忆,抗战期间为防止古彝文典籍流散海外,抢救性地从武定县那氏土司家收购了一批彝文写本,同时在彝区进行社会调查时也采集了一些民间收藏,这些材料后来由当时的北平图书馆和西南联大图书馆共同保存,西南联大的这部分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继承保藏。
经过初步整理,已知这批彝文典籍共有1册刻本和250册写本及传抄本,成书年代从明末到民国二、三十年代都有,以清朝写本居多。开本规格各异,版面大者长逾两米宽约60厘米,版面小者近似汉文古籍的巾箱本,仅有高9厘米阔6厘米大小。各册页数多寡不一,多者300余页,少者不足10页。行文款式,大多数保持彝文的行文传统,为从上往下,从左至右的直书式,少部分受汉文影响,改为从上往下,从右至左的直书式。装帧形制与汉文线装古籍基本一致。这些彝文典籍内容极为丰富,除本民族的宗教经书外,还有家谱、医书、史书、唱本、天文历算等,广泛涉及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有些还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批文献因长期流传于民间,经烟熏火燎和湿热天气的损伤,大多破败不堪,损毁程度和清华图书馆抗战期间被日本战机焚损的“焚余古籍”相仿。限于无人识读,长期以来一直和焚余书混放在一起,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前,图书馆完成了焚余古籍的修复整理,此后馆里决定着手古彝文典籍的整理。经申请,学校教育基金会已于2004年夏立项支持,予以专项资金保障。目前初步清理工作已完成,我们将延请校外彝文专家协助,首先整理出汉文和原文对照的基本目录,理清其作者、版本、分类等情况并撰写内容提要,然后针对少数民族古文献的特殊形制完成科学修复。
2001年我校斥资修复焚余古籍的举措,曾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认为是清华大学重视历史和人文传统的体现,此次少数民族古文献的揭示,一定会和焚余古籍的整理一样引起学界瞩目,这些工作对促进我校文科建设,继承并发掘中国古代多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刘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