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文化慧眼看十九大绘就的本世纪中叶宏伟蓝图

作者: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师有福文章来源: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11-10 03:26


文化慧眼看十九大绘就的本世纪中叶宏伟蓝图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师有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描绘出了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蓝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行动纲领。

文化繁荣发展是国家复兴强盛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报告中第七部分讲“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十二部分讲“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引领“和平发展道路”的能量源泉;“文化繁荣兴盛”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标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载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从三皇五帝时期的炎黄时代,到华与夏融合形成的华夏文明,再到元明清的中华民族大一统,五千年文明史没有间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只有中华文明是用各民族先民的智慧积累、堆积起来的文化大厦,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支离破碎或被外来文化占有主导成分。如印度,由于受十字军东征影响,印度文明已经不是古印度文明的顺延继承,现在还经常出现各邦之间、各种不同信仰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思想体系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根基。西汉及其以前,以和世之道、治世之儒、强世之法这三家文化思想为主,东汉及唐朝,普世之佛又在中国生根。从秦皇汉武到现在,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经济相扶、政治互动、社会交流、文化融合是主流,军事手段处于次要地位。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建设中,多民族、多元文化是国家和谐文化的基础。多层次文化、不同信仰的族群在中华大地上和睦相处,这是人类向往的神圣土地。

汉唐盛世开始,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从没有间断。从信仰角度讲,以道儒为原生文化且包容性极强的中国文化,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融汇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特殊文化。可以说,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典范,是世界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基因库。

当今世界,自二战末期通过建立联合国,以及完善联合国机构设置使之发挥世界性的协调作用后,“战争”是人类共同敌人的这个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在中华文明血脉中,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提出“小康”、“大同”社会构想,形成中国人历代追求的主流文化。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寻求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发展主流的认可,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举措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按“三步走”的战略,未来3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再来15年建成小康社会,又继续努力15年,加起来有33年数。这个数据与中国传统“三生万物”相吻合,原因是我们党遵循了天地最大的“道”,生民之道、谐和万物之道。得道多助,厚德载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到2050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将顺利实现。到时候,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文化活动交流辐射中心”。作为西南边疆的红河州各族人民,我们应当以此为光荣,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州管专家、州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评审专家,红河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