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参加尼苏小镇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揭牌活动有感

作者:何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2018级学生)文章来源:彝学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8-11-07 08:47


 

图为领导为传承基地揭牌

青春拥抱大学,在学校里我遇到了许多同胞并加入了学生社团“彝族文化读书会”。过去,虽作为彝族人,却不怎么了解彝族文化,有点惭愧,通过本次参加蒙自尼苏小镇彝族剪纸刺绣传承基地揭牌活动,从内心中唤起了作为彝族人的自豪感和自信感。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彝族大学生,怀着一个普通的梦想,曾想着平凡地度过在教室-食堂-宿舍来回穿梭的四年大学生活,然而大学给我一个改变的机会,使我意识到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和图书馆里,更多存活在民众中间,在民众中代代相传的才是活态文化。在蒙自尼苏小镇彝族剪纸刺绣传承基地揭牌活动现场,看着身边走过穿着不同彝族服饰的彝族同胞,内心中作为彝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受邀参加的此次活动,无论是剪纸,还是刺绣、服饰,都透露着彝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浓浓的彝族文化气息扑鼻而来。看到彝族文化传承人的表演和众多的彝族刺绣和剪纸,一场文化的盛宴就此展开,使我引以为豪。笔者就参加此次活动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图为蒙自尼苏小镇彝族剪纸刺绣传承基地内展示的小朋友们的作品,上面第一排为彝文。

一、一体多元的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彝族向四面八方迁徙,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桂等省区。彝族文化体现出同根同源、大同小异的特点,彝族共同认同的五大文化核心符号是:人文始祖阿普笃慕及六祖、家支宗法制度、毕摩文化、彝文及彝文文献、支格阿龙(也称支格阿鲁)神话传说。而就服饰文化来说,又呈现出一体多元结构,在保存男性服饰共性的基础上女性充分展示了地方性、支系性特色。

图为刺绣和剪纸

1、彝族阿细服饰及舞蹈

彝族阿细人女性的服饰主要以黑、白、红三色为主,外白内黑头戴帽子,长衣短裤。男的衣服为红白双色的褂子,裤子以黑色为主且为长裤。阿细舞蹈主要是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又称阿细跳乐,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推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表现出彝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彝族阿细跳月

2、蒙自冷泉镇彝族服饰及三步弦

蒙自冷泉镇彝族女性服饰主要以黑、白双色为主,也有白、红两色,布料比较单薄,内白外黑容易穿戴,头戴五颜六色的头巾,比较鲜艳,与衣服相得益彰。男性则身穿马褂,黑红相间褂上绣有牛头,也有少量绣花。冷泉彝族舞蹈以“三步弦”为代表,冷泉彝族有一句俗话:“听见弦子响,心慌手掌脚杆痒。”冷泉“三步弦”的动作主要有走弦、簸箕弦、老牛擦背以及猴子望月等,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跳三步弦,世世代代相传。

图为蒙自市冷泉镇彝族三步弦

3、其它地方的服饰及舞蹈

红河县阿扎河乡彝族,中年及老人服饰多为黑色,年轻人则颜色多样且款式众多,少女往往头戴鸡冠帽,袖子镶嵌一些刺绣,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红河县阿扎河乡彝族以彝族乐作舞为代表,乐作舞是滇中、滇南地区彝族的一种古老舞蹈,众人围成圈,展现优美舞姿,集“独乐”与“众乐”为一体,体现了彝族强烈的集体意识。

 

图为红河县阿扎河乡彝族乐作舞

石屏县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又称跳弦,人们常说:“听见烟盒响,脚杆就发痒”。彝族海菜腔烟盒舞是彝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歌舞形式,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烟盒舞又称“跳弦”、是滇中、滇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十分广泛,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左图为石屏县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中图为后宝云,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海菜腔的民间传承人,右图为他团队的成员。

蒙自市西北勒彝族铓锣舞,主要由咬铓、背铓、甩铓、滚铓、骑铓等,表演难度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图为蒙自市西北勒彝族铓锣舞

元阳县彝族虽未参加此次活动,笔者作为元阳人还想介绍一下元阳彝族音乐和服饰。元阳彝族音乐分为两种:甲苏和山歌,甲苏以说唱的形式演唱叙事长诗,山歌分两种:一种是在野外唱的谈情说爱的山歌,这种山歌一般在对歌场;第二种是哭嫁歌,彝族女青年出嫁时唱《出嫁歌》,多为赞颂父母养育之恩,唱出惜别之情。舞蹈与滇中、滇南地区的其他彝族一样,为彝族乐作舞。元阳彝族女性服饰随处可见,女子儿童至未婚前头戴鸡冠帽,已婚或中老年人则以黑色头巾为主;服饰为长衣右开襟无领短袖长衣,也称“长摆衣”,裤子为打皱长裤。随着发展,服饰款式丰富多样,有红、粉红、绿、蓝等颜色,长衣无领处都会镶有一些花边图案,大都为刺绣品,鸡冠帽也镶有图案和一些银饰品。目前不仅有生活日常装,还有节日盛装和舞台表演装。

图为元阳彝族服饰及刺绣

二、关于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1、培养文化传承者

文化发展必须要先有传承、再发展,首先要培养文化传承者,文化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新时代的变化,文化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培养彝族文化传承者,需要注重从小开始培养,要树立我是彝族人,要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在尼苏小镇就有这样一批刺绣传承者,她们努力学习彝族刺绣,宣传民族文化。

2、让彝族文化走向校园

民族文化必须进入校园,才能代代相传。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要想更好的发展彝文化,必须走入地方中小学和地方高校的校园,唤醒彝族同胞心中的民族意识感,激发出作为彝族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彝族同胞为彝族文化自豪,穿彝族服装,说彝族话,我相信,只要热爱彝族,心系于彝族,彝族文化不仅在民间自发传承,而且还将会在校园里主动传承。

3、做好宣传并融入于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红河这一片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土地上,彝族文化发展还处于一个滞后的状态。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不断的同化,一些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所以我们应当做好宣传,在这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也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文化,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做,是利用好发达的信息,还是不作为?如蒙自彝学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承担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责任,深入基层,开展保护和传承活动。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积极开展文化传习班,传习内容包括彝语、彝文、彝歌、彝舞、彝绣、彝剪纸等,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应信息化发展,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宣传彝族文化,多写彝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让彝族文化更容易传承与发展。

我认为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彝文化再次融入生活,社会的上中下各层面互动,彝学会和彝族有识之士们多发挥承上启下的天然纽带作用,加强保护和传承力度,创造机会和平台,举办各种彝族文化传承活动,让底层民众参与、表演和展示,增强文化自信心,让彝文化的魅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绽放,耳濡目染,相信彝文化会更容易传承与发展,更加繁荣。

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政策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持续巩固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蒙自尼苏小镇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的揭牌活动,是一个积极有益的地方文化活动,宣传、普及非遗知识,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遗产,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彝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我希望同胞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承担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工作,从自己做起,一路践行。

上图中左七为本文作者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