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民族艺术的创新创意者-对柏尚设计工作室柏绍荣老师的访谈

作者:毛理想、罗金云、李金学、何杰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阿卡渡文化”
发布时间:2019-04-17 10:15



2019年4月7日上午,受“首届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组委会的委托,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学生协会对柏尚设计工作室柏绍荣老师进行了访谈。“柏尚设计工作室”在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业务范围也分布在这些地方。

柏尚设计工作室多年聚焦和从事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视觉创意设计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我们的访谈话题范围较广,从柏老师的求学、发展,到柏尚设计工作室的创新创意,再到彝族文化,无所不谈,收获颇多。

在此,将本次访谈作简单整理,以和更多的人分享。以下按访谈录音整理和记录如下: 

毛理想】:柏老师你好,能否简短地介绍总结一下你的成长和求学经历?

柏老师】:好的,我出生在玉溪市峨山县一个彝族村寨里,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当地村小和乡里的中学上的,高中在玉溪市民族中学就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玉溪市民族中学可以说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较早的学校。要知道当时很多彝族学生的文化自卑感是比较强的,比如有些人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透露自己的彝族身份,甚至不好意思说彝语。当时,彝族达体舞就已经是玉溪市民中课间操的内容之一了。这是我最初的文化印象,意识到过去被视为“下里巴人”的东西其实也可以登“大雅之堂”的。

我的大学是在云南大学设计学院读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里我对少数民族艺术特别关注,几个彝族文化方面的小作品也获了奖。2002年我来到蒙自师专(红河学院前身)工作,在美术学院担任一名普通老师。2008年脱产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段时间有幸结识了凉山籍的同学兼歌手贾巴阿叁(现在西南民族大学任教)、贵州毕节学院(现已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吴雪瑞老师等人,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彝族文化,贾巴阿叁后来还出了一盘专辑,我帮他设计了专辑封面,里面的《阿依嫫》很好听。2011年我去台湾元智大学学习,参观考察了一些台湾高山族的民族艺术,他们的文化保护和开发较早,比如歌手张惠妹、乐队“动力火车”都是高山族。这些经历对我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使我认识到在全球化、多元文化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毛理想】:请问你的工作室是哪一年正式成立的?工作室的主要业务范围都有哪些?

柏老师】:工作室是在2011年8月成立的。工作室的主要业务范围主要是室内装饰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有些项目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会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彝族文化,使设计更富有民族色彩。 

图为柏老师和毛理想

何杰】:截至目前你工作室承担过的较大的业务项目分别有哪些,能介绍一下吗?

柏老师】:大大小小算起来比较多了,参与或指导过的也不少。主持过的有如玉溪峨山的“嶍峨古镇”,有一二十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一部分。也做过面积较大的私人住宅空间;做过弥勒高甸彝族文化风情园,里面有彝族文化传习馆、文化娱乐广场,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生态社区,这个项目设计中,彝族文化专家师有福教授、李金发博士和高文博士从文化角度支持设计工作。现在正在做一个文山平远镇苗族彝族的一个生态园设计,面积较大,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商业类的设计就比较多了,有酒店、餐厅、民宿、娱乐空间、文化空间等,这些不需要融入太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设计更多考虑商业功能和环境范围营造。

何杰】:听说你在学生时代就开始获得过一些奖项,能否介绍一下你所荣获的各类奖项?

柏老师】:我的设计作品陆续荣获了一些奖项,比如2002年的设计作品《彝族文化交流中心》获“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铜奖,获“云南省第二届室内装饰设计作品大赛”银奖;2008年的作品《今日中国》入选“首届云南国际版画展”;2011年的作品《融合·体验台湾系列》获“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二等奖;2014年的作品《牧歌纯K音乐氧吧》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美术曾获何种奖励作品学年奖”优秀奖。 

  

图为柏老师设计室角落的艺术作品一瞥

罗金云】:请问柏老师,你去过哪些彝族地区考察和采风?听说现在柏老师深受学生喜欢,你经常自费带着学生去外面实地考察参观,比如为了参与设计某个彝族文化古镇,你就带着学生去楚雄的彝人古镇、大理下关巍山以及丽江等地去考察,是吗?

柏老师】: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做艺术设计的,田野调查和采风是必不可少的。在做“嶍峨古镇”之前带学生专门考察了楚雄的“彝人古镇”,也去过四川凉山采风,基本上云南省的著名景点、文化旅游地都去过,我们主要关注如建筑形式、服饰艺术、传统民族艺术遗产等方面。带学生出去考察或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直呆在课堂上或室内,文化视野设计思维会有所限制。

罗金云】:听说你喜欢收集收藏民族工艺品,比如你收藏有彝族服饰——凉山彝族的披风擦尔瓦,彝族乐器月琴,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猪石槽、石水缸等,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柏老师】:过去,在不正确的文化观念下,乡土的、农民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落后”、“低俗”或“不开化”的,很多人无限崇拜工业化、现代化。现在,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终于发现了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乡土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生态的,生态的就是健康的。

在社会转型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中,传统文化不断消失。你昨天看到的,今天说不定已经难以看到了,你今天看到的,明天说不定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所以,我们要传承和重构民族的、地方的民族艺术,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这就需要创新创意。如果整个世界都是一种审美观,大家穿一样颜色的衣服裤子,千城一面住着一模一样的房屋,那么这个世界是单调的,死气沉沉的。公园为什么美,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比如,随着小型机械农耕设备的普及,现在滇中、滇南的有些彝族村寨,水牛已经没有了,有些山区小孩只在电视上看见过水牛了,祖辈赖以生存的东西他已经完全陌生。所以,文化需要传承,哪怕只是一件工艺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都是满满的。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有意识的收集当地的民族工艺品,不只是彝族的,其他民族的我也喜欢收集。每一件工艺品,其背后都有一段习俗文化背景,有时候可以启发一些思维创意。 

李金学】:你在做项目时如何处理不同彝区传统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柏老师】:文化,需要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观察。彝族文化,从远古始祖阿普笃慕及其六个儿子即六祖分支后,每一部都向不同的方向迁徙发展,构成了现在彝族的大体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传承、分化、变异是正常的,因此,各地彝族文化间有共性,也有个性,要处理平衡好这两者。

比如从明代之前的史料上记载来看,当时云贵川各地彝族的文化统一性、相似性较强,但是明清后,云贵的彝族文化变化较多。比如,弥勒高甸做的彝族阿哲文化生态风情园,考虑到当地彝族阿哲人是宋元之际从贵州阿哲部搬来的,其支系文化既有上古彝族的古老毕摩文化、开天辟地神话及支格阿龙英雄史诗,又有中古贵州彝族的遗风遗俗,又有后来转用滇南古彝文、接受滇南彝族建筑形式、歌舞及部分习俗,所以我当时的设计就考虑到了这些特点。最后设计出来,多数人还是满意的,好评较多。所以,如果不懂彝族文化,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很难设计的。

李金学】:截至目前,“首届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故事作品,故事讲述者不仅来自红河州各县市,而且还有玉溪市、普洱市等地。投稿人中年纪最大的有83岁,还有很多彝族毕摩先生也参与了讲故事比赛。工作室赞助支持了此次“首届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你认为这次活动有什么意义?

柏老师】:我认为,虽然是小事情,但具有大意义,我更多的是传达一份心意和支持。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传统文化在交流中传承下去,很有意义。

过去,我也专门关注过彝族火塘文化,这是彝族启蒙教育和礼俗教育的关键场所和环节,但是后来火塘不断消失。进入电视时代,电视上讲的大多是外来文化,比如外国的、城市的、外省外地的,而且电视是单向传播,人们被动接受,没有了交流,就很难把文化传承下去。自媒体时代,提供了这样一种多向交流互动的可能性,通过此次“首届滇南彝语故事网络大赛”有利于让大家了解彝族文化,了解彝语的现状,特别是那些民间老毕摩,平时不受重视无人问津,没有讲述平台和听众观众,但这次,比如元阳县的那几个毕摩,把彝族的教育经籍、伦理知识、礼俗起源等讲述成小故事,这次活动中他们变成了讲故事的主角。组委会帮他们制作成视频,配上翻译内容,增强传播效果。听说像李家福毕摩讲述的彝语叙事诗《袁嘉谷葬母故事》是首次发现,过去几次彝文古籍普查都没有发现过。

其实过去有些县市也想搞类似的活动,但是往往心有余力不足,无法很好开展。比如前年,某个县想收集彝族民间故事,但没有采用这次赛事的这种方式,据说最后效果不太理想。 

毛理想】:柏老师,其实赛事中的汉文翻译、音频优化处理、视频制作等,就有我们这个学生团队参与。对于我们这个“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学生协会”,你有什么宝贵建议?

柏老师】:高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是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知识、引领社会的地方。红河学院在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化办学战略上的发展蒸蒸日上,有目共睹。你们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体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采。我认为你们现在的活动做得比较好,比如去年举办了“首届彝历新年文艺晚会”,得到了校内外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这些校内外活动,你们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和得到锻炼,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其实,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很重要的,但这些能力,在课堂上培养不出来,得在课外和实际中才能培养出来。我希望“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学生协会”今后开展更多相关彝族文化的活动,更好传承彝族文化,祝愿薪火相传越办越好! 

(图为柏老师和红河学院彝族文化学生协会学生合影)

 

作者简介:毛理想,系人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学生。罗金云,系人文学院2016级历史学学生。李金学,系人文学院2018级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学生。何杰,系人文学院2018级历史学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