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与非遗传承人白华仙老师交流有感

作者:何杰文章来源:阿卡渡彝族文化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6-01 09:11


2019年5月11日,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传统歌舞传承人白华仙老师来到了蒙自,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红河学院彝族学生协会就邀请她来学校交流。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大学校园,这种机会并不多,有记录成文并宣传之意义。

白华仙老师是玉溪市元江县人,彝族民间艺人,她出生在一个彝族山寨,她家是当地著名的歌舞之家,她的奶奶、外婆、妈妈都会弹会唱,会弹奏四弦琴,会唱大段大段的彝族古歌古调,当地彝风浓厚,民风淳朴,礼仪昌盛,祭祀繁多,红白喜事中歌舞文化不断展演传承,因此,沐浴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彝族传统歌舞文化氛围中,白华仙老师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分。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统文化遭到批判和禁止,没人敢公开传唱传统民歌,因此,白华仙老师经常留心留意偷听偷学,放牧割猪草干农活时,老奶奶们轻声哼唱的曲调,她听了一遍就记得住。同时,母亲、外婆也私下偷偷地教她。这样,她的童年时期,就打下了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到了宽容对待,文化复苏,她参加各种民间仪式活动,在活动中如饥似渴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区域内彝族歌舞文化的特点、流派、技巧等知识。机遇也曾经来敲过她家的门,但最终失之交臂。上个世纪末,红河州歌舞团曾经派人来询问她愿不愿意参加歌舞团,被她的母亲拒绝了,母亲认为,这个女儿这么能干,需要留在家中招个女婿撑起这个家。不久之后,她也去元江县歌舞团报名参加,但是也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机会。

(图为白华仙老师)

 舞台就是她的空间,歌舞就是她的翅膀。之后,她开始在当地表演,由于她既掌握了彝族古歌阿哩调的演唱,又会自编曲目自弹自唱,还会跳优美的烟盒舞,因此逐渐小有名气。在上个世纪,VCD、DVD流行的时期,她就已经拍摄录制过自己的歌舞专辑,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有的老人在菜市场认出她来,还会主动过来拉着她的手和她交谈。

彝族阿哩调,是一种古歌,可以说是古代诗歌演唱。彝族的古代诗歌,主要是叙事诗,多以五言诗体韵文形式写成,包括创世史诗、神话、祭祀歌、生活歌、教育歌、婚恋歌、哭丧歌、哭嫁歌、敬酒歌、敬茶歌、敬烟歌,等等。这些彝族古歌,犹如古代汉族的《诗经》(诗经在上古时期也是用来唱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彝族文化的礼乐制度。演唱阿哩调,可以说要先掌握高超的彝语使用技巧,出口即成章,阿哩调的歌词,亦诗亦歌,讲究对仗、押韵、修辞等格律。如白华仙老师的阿哩调中,我们就听到很多的彝语格言谚语,比如“峰儿不嫌崖高,走亲不嫌路远”、“身离心莫离,人分心莫分”、“出门水昂贵,喝水喝三口”等。据白华仙老师介绍,有些彝族民间艺人在演唱开天辟地的史诗,往往要演唱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唱词和毕摩彝文经籍记载的大同小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DibhRmrUGHHBmLQs09I0ANx4wx8bUcr1hAKP2u2LicibRgdNfcnhsM4gqia2hvCibbiat7fJnsqicb0b3xibWX2mBPNwrQ/640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DibhRmrUGHHBmLQs09I0ANx4wx8bUcr1hcs0Ome71bBDDEYfzFgqlTia7Nr5VeqiaKicMvyNAk5jbzlYfhsfRNtYEA/640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DibhRmrUGHHBmLQs09I0ANx4wx8bUcr1h05PVftCPrIHiarlGp4ood82UBWeG2E3lRYffqjhOgazhUQmdIJm4VRA/640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DibhRmrUGHHBmLQs09I0ANx4wx8bUcr1huiakUiajyOEDu1KljsfrcYVWN0GPx9jUzFSxDplD9SKApkLqPSicfyrHw/640

(图为白华仙老师和红河学院学生生合影)

由于白华仙老师具有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文化优势,比如完整的阿哩古歌演唱、自编自弹自唱(过去很多弹奏四弦的彝族老人,只会弹奏乐曲领舞,不会自编歌曲及边弹边唱),之后,先后入选了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地方政府每年给她发几千元的传承人补助。

百灵鸟在放声歌唱。白华仙老师近年非常活跃,她曾到外省外地去表演,宣传了民族文化。在县城,还被聘为指导老师,给小学生、高考艺术特长生教授民族歌舞文化,学员众多。甚至还有一个湖南的老板,把小孩送来元江,参加她的假期培训班。在白老师的手机里,看到那个汉族小孩,稚嫩的童音唱着彝语歌,弹着四弦,有模有样的样子,很可爱。目前,她勇敢尝试民族歌舞文化与市场结合,活跃在当地县城商演和乡镇红白喜事仪式表演中,并勇敢尝试开设自媒体快手号“彝仙子”,才开办两个月,就已有不少粉丝了。

晚上,我们和白华仙老师齐聚一堂,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彝族音乐。她向我们展示了彝族音乐的魅力。虽然来自元阳彝家山寨,但是我之前没有见过弹奏四弦如此厉害的。我们社团的著名小诗人毛理想也说,希望白老师把自己的一首代表性的诗歌谱成歌。整个交流会上,白老师即兴演唱了传统的彝族阿哩调、哭唱调,还演唱了她自己编的多首歌曲。传统风、现代风的美妙乐音,回荡在室内,余音绕梁。在唱苦情调时,如歌如泣,徘徊悠长,让人伤感。白老师说,那首苦情调是为了纪念她最亲的亲人的去世而作,不是假哭,而是深入骨髓痛彻肺腑的苦和哭。她说一个外省来元江采风的音乐家,听了后流着眼泪说不出话来,回去后还在微信上给她留言,她把这个音乐家的留言播放给了我们听。整个晚上,我们大饱耳福,开拓了视野,收获蛮多,加深了我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第二天,我们还和白华仙老师一起去长桥海畔仁厚村的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观参观交流,普长寿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也收获颇多。因这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在写了,在此偷个懒略过了。

 (图为普长寿老师传习馆和白华仙老师交流及合影)

白老师说,歌声可以翻山越岭跨洋过海“有缘千里来相会”,于是她来到了蒙自,来到了红河学院和年轻学子们交流彝族文化。

最后想说的是,和能歌善舞的白华仙老师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甚是汗颜。  

作者简介:  何杰,系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2018级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