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彝学研究网
发布时间:2021-05-19 05:24
2021年5月15日上午9点,由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树人讲堂第122场在文鼎楼213阶梯教室举行了题为“乡村振兴视野下泸西城子古村历史文化与文旅开发创意”的讲座,讲座由红河州泸西县城子古村文旅融合领导小组副组长高洪春老师主讲,由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李金发博士主持。来自人文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历史学专业2018、2019两个年级的学生和部分少语专业的学生聆听了讲座。
高洪春老师以“城子古村历史文化创意解析”为背景,从关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讨论与分析、关于“一村一府一古都”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历史文化名片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讨论和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上图为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高洪春老师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指出核心要义,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高洪春老师指出,文化旅游必须以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为基础,研究、保护和开发互补,实现地方旅游发展、民众收入增加、乡村振兴这三赢。
目前红河州的文旅策划开发,主要集中在建水县、元阳哈尼梯田,忽略了州内北部泸西县,显得不平衡。事实上,泸西及周边地区(泸西、弥勒等地)的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还相对滞后。
彝族是泸西地区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泸西地区彝族的历史可追溯近两千到三千年前。“漏卧古国”、“爨”、“乌蛮”、“自杞国”、“大西军”、“昂土司”、“广西府”等这些历史名词,尽管现代人多不熟悉,但却是在历朝历代的汉文地方志中留下了记载。泸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就是古代时期的中央朝廷与地方彝族部落、汉族文化与彝族文化、流官与土司,以及明清地方铸造京币与区域商业繁荣等交织构建的,泸西的地方文化,体现了彝汉交融特色,谱写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发展篇章。在泸西地方旅游文化的开发中,必须了解和尊重这一历史文化背景。
高洪春老师还解读了“一村一府一古都”的意思,指出城子古村承载了彝族先民尊重自然、阴阳和谐、共存共生的原始朴素思想,“一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扩大,城子古村是明代彝族地区改土归流和地方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上图为讲座现场一角
在讲解了城子古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后,他谈了关于历史文化名片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他对当下文化界流行“活态传承”、“原住居民”的概念进行了学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物质形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保护非物质形态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加大新型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增强基层村委会的文化传承功能;切实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巩固全面小康局面,促进乡村振兴;坚持“一村一府一古都”主题,加强文化展示。这些观点都是他长期思考的心得。
在提问互动环节,高洪春老师认真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历史系的高文博士认为高洪春老师的研究非常有价值,讲座内容涉及区域文化交流史、地方史、民族史,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将为泸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和依据。红河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强校地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在互动环节,高洪春老师和师生们积极互动,其精辟的回答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图为高洪春老师在回答师生提问
讲座末尾,李金发老师做了总结,指出地方历史文化专家进高校讲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历史学专业社会实践的一部分。首先,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结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第二,文明或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学术研究要突破单一视角;第三,文化研究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基础;第四,高洪春老师的研究扎实,立场中立,考据严谨,资料丰富,具有创新性。他说本次讲座起到了让同学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思维的目的。最后,他宣布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文作者赵国霖、钱增敏、余金镇,均为红河学院2019级历史学专业学生)
附:高洪春老师个人简历
高洪春,1968年生,红河州泸西县政协四级调研员,长期从事地方经济工作;现任泸西县城子古村文旅融合领导小组副组长、阿庐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泸西彝学会成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彝族史,以及地方文旅创意的研究,多次为参与城子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者、设计方和施工方开展古村落文化保护、文旅创意方面的讲座和培训。
主持编写了《城子古村历史文化解说词》。先后发表了:《泸西彝族阿庐部与自杞国之间的关系》、《漏卧几个相关问题的探寻》、《透视清代云南广西府铸运京币的历史兴衰》、《云南彝族“葛泼”族群的认同考析和意义》、《试析白彝史诗<莫棉巴>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学术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