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红河学院学报》(2020-2021)彝学研究专栏各期学术论文辑录

文章来源:《红河学院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1-12-18 06:41


《红河学院学报》(2020-2021)各期“彝学研究专栏”

学术论文(辑录)

2020年第1期

书写朝向书法:当代彝文书法的基本判断及其发展理论探讨

——彝文汉文少数民族文字及西方文字的比较视角

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当代彝文书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对策与理论问题,指出其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还存在着只是书写、模仿借鉴汉字书法过于拘泥、艺术创造不足、行款出现错乱等问题,需要普及传统彝文规范,加强技法练习和艺术创造,开展作品批评和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当代彝文书法创作水平。要从彝文本体和彝文之外两个方面及四个方向努力,寻找切实的参照体系,创建有彝文美学特质的书法理论。

关键词:彝文书法;技法练习;艺术创造;作品批评;理论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珍本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全26卷整理今译与研究(16XMZ005)

彝语文辞书70年编纂回顾

毛建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

摘要:彝语文辞书的编纂是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彝语文辞书编纂成果十分丰富。文章对古彝文字典、彝语文辞书、彝汉辞书、彝外辞书、彝语文电子词典的编纂历史作简要历史梳理。在梳理彝语文辞书编纂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从民族辞书学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彝语文辞书编纂成果进行审视。

关键词:民族辞书;彝语文;彝族

基金项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基金项目:布依族文献题录与学术史研究(17XYJS25)

现代性视域下的凉山彝族文化认同与文化权力研究

张立(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摘要: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认同;文化权力;现代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研究(15BZZ077)

论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龙神崇拜的文化内涵

——以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为例

陶琼波(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石屏彝族花腰人地区,有着一种古老而悠久的英雄祖先崇拜——龙神崇拜,既继承了彝族花腰人原始宗教信仰,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现了彝族原始先民的生活场景,历经了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彝族花腰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种信仰和文化。文章主要从彝族花腰人龙神崇拜的由来、祭龙的含义和过程、龙神崇拜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分析彝族花腰人的龙神崇拜,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花腰人的文化特点,传承和保护彝族花腰人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花腰人;龙神崇拜;文化内涵

民主改革以来宁蒗彝族肥料使用变迁研究

       ——以宁蒗彝族自治县大二地彝族村为例

王勇;和雪康;邸文漪(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研究所)

摘要:肥料作为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而用于自然,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看似肥料的历史表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历史,但其实肥料中蕴含着国家的隐喻。自民主改革以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肥料使用产生了巨大历史变迁,其阶段性的改变正好映衬着国家对于彝族及农业等一些列的政策权益的改变。生活中看似普普通通的肥料,却暗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层面交流的历史,这也使得肥料具有了历史承载体的意义。

关键词:大二地彝族村;肥料;民主改革;变迁

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建构的功能探析

石林红;郑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折射出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儿童建构社会性别有重要影响。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观察俐侎人在育儿习俗中对待男女两性儿童的具体差异,探讨分析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构建的功能,提出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发挥育儿习俗的作用以推进两性平等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俐侎人;育儿习俗;社会性别建构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彝族俐侎人女童社会性别构建中育儿习俗功能研究(2018JS529)

云南彝语纳苏话的被动句研究

张明池(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院)

摘要:彝语被动句大体有屈折形态和分析形式两大类。一些彝语方言通过屈折形态来表示主动被动,凉山彝语通过动词或者代词语调的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被动意义。而另外一类如彝语纳苏话的被动句是属于分析形式被动,除少数无标记被动类型外,大多数属于有标记的被动类型,它通过一些被动标记词来体现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关系,其句型一般为S+O+?a33(被动标记)+VP。本文将从彝语纳苏话的被动标记词、语法结构以及句义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对彝语纳苏话的被动句进行研究。

关键词:彝语纳苏话;被动句;被动标记;句法结构;句义特征

2020年第2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彝族毕摩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丁木乃(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彝族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迫在眉睫。从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兼容并蓄,凝聚共识,为推进彝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毕摩群"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群体,还是组织实体,都是彝族社会的有机组成,自觉地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的框架之内,成为彝族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推进彝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毕摩文化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它既有慰藉心理、宣泄情感、寄托民族情感的作用,又有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伦理教育的作用。同时,对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彝族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彝族;毕摩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研究(15ZDB123)

基于SWOT分析的梅葛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唐伟鹏;熊凌;李仲良(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

摘要:文章运用SWOT模型深入分析梅葛文化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包括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大因素,秉持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抓住机遇、迎击挑战的原则,认为大力开发利用梅葛文化、创造梅葛发展的"软环境"、建立梅葛的相关机制等策略是梅葛文化传承发展必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SWOT分析;梅葛文化;发展策略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语义分析

彭燕华(暨南大学)

摘要:彝语义诺话作为彝语北部方言的土语之一,其亲属称谓丰富多彩,且语义特征也错综复杂。用结构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亲属称谓词进行系统的语义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义位网络、语义组合及语义场的特点,以期为彝语亲属称谓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以此加深对彝族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义诺话;义素分析;义位网络;语义组合;语义场

2020年第3期

武定县老滔村彝族“赶鸟节”研究

刘建琼;陆自彬(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赶鸟节"是老滔村彝族民间祭祀"神鸟"的传统民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集万物有灵、"咪司"(土主或山神)、祖先崇拜等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赶鸟节"的由来与现状、仪式展演过程、文化内蕴以及节日的变迁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该节日进行研究,旨在让这一传承了四百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能够活态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彝族;“赶鸟节”;民间信仰;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彝族史诗《查姆》传承研究(2019J0710)

族群互动与多语生活变迁——以彝族堂郎人为例

王艳(曲靖师范学院)

摘要:民族地区多语和谐生活是当地和谐民族关系的缩影。彝族堂郎人与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民族建立了良好的族群互动关系。堂郎人全民使用多种语言,但因年龄、地理位置、文化程度及性别的不同,与不同族群互动频率存在差异,个体掌握的语种情况也不尽相同。新媒体的使用也改变了堂郎人的语言生态环境与交际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堂郎人兼用语种的变化,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与民族关系的变迁。文章可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语社会的保持提供参考。

关键词:堂郎人;族群互动;多语生活;和谐民族关系

2020年第4期

沾益地名考释

陶波;李如海(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摘要:沾益是今云南曲靖市沾益区,自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立沾益州以来,距今740余年。关于"沾益"地名的由来或无从说起,或臆想揣测为"利益均沾"。文章通过汉彝文献梳理、比较研究以及沾益州历史沿革稽考,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地理学等进行综合分析,试图解释沾益与阿着底、沾益与濮吐珠液、沾益与交水的关系,以及沾益地名的由来等问题。

关键词:沾益;阿着底;濮吐珠液;交水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项目:乌蒙山彝族传统歌舞研究(YXJDJ170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整理研究(YZWH1807)

区分与和合:滇中彝族“那地”仪式探究

孔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摘要:"那地"是滇中彝族丧葬仪式中一个关键性程序环节,其过程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寻备材质,搭建坟庙,制作毕咕,圈围坟面;二是请师、献牲与禳解;三是迎亲跪舅,裁戴孝帕,寻魂找树,送舅送魂。"那地"仪式集中体现了当地彝族的生死观和世界观,其过程完满回答了不同如何达到同、区分如何能够和合的终极命题。万物有灵,就是当地彝族"区分与和合"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念的某种外显。

关键词:那地”仪式;区分;和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基层少数民族精英的融入机制与作用研究(18XJZ056)

《阿诗玛》中民俗的现实活力研究

昂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阿诗玛》是一部多形态流传的作品,口传作品中显现的民俗是现实活态民俗的反映。通过古彝文《阿诗玛》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的比较,可以看出关键情节的复现率,并通过关键情节的彝族撒尼人习俗文化原型活力度分析,可知口传文本与书面文本中的情节复现率与民俗事象在生活中的活力关系。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阿诗玛》;书面文本;口传文本;民俗;复现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彝族祭祀辞的文学治疗研究(18BZW194)

从仪式到展演——不同情境中老虎笙的考察

郭俊;陈春芬(云南艺术学院非遗基地)

摘要:老虎笙发源于楚雄州双柏县小麦地冲村,是彝族"倮倮"支系祭祀先祖、求福的仪式。老虎笙主要分为祭虎、选虎、跳虎、挨家挨户驱邪、送虎、抢食猫肉等几个环节。正如其他民俗仪式一样,老虎笙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变。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民间记忆中的老虎笙、村中现存的老虎笙仪式及展演中的老虎笙,总结老虎笙仪式流程、内容、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展演中老虎笙的调整,认为以展演为代表老虎笙文化的变迁是彝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自我调适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老虎笙;情境;变迁;调适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老虎笙文化变迁研究(2019Y0297)

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丁娅楠(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民俗节日,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火把节必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待进行深入探讨。文章从云南彝族传统火把节文化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探索云南彝族火把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形成具有云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视野。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0年第5期

他留传统文化及习俗体系的建构特征

唐嘉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他留人基于满足族群精神和物质需要建构的文化、习俗体系和传承体系,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与享受幸福的意义价值,生活、劳作与土地的健康价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关系价值。基于满足族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固有信仰,培育族群美善、德孝品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德孝文化建构的公共文化体系和传承形式,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呈现了文化、习俗体系的建构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传承体系的建构与族群诗性德性、伦理道德建设融通,公共文化关怀精神主体建设反映道德价值与提高族群精神素养、社会文明程度融会贯通的建构特征。

关键词:文化的功能;体系建构;诗性德性建设;美善品质;精神主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留人“考婚”“验婚”模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XMZ031)

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的完美融合

     ——解读彝族小提琴曲《红河之恋》

任昊(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在现代音乐非常盛行,民族传统音乐有待弘扬和传承的今天,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界的重要任务,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法。对运用彝族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结合现代作曲理念创作而成的《红河之恋》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进行完美融合的新方式,对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与发展有积极作用,并且利用新的作曲方式,可以提升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与时代性特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弘扬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理念;《红河之恋》;融合创作;彝族小提琴曲

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与运用初探

梁美玲(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摘要:在彝族民歌中,有很多衬词衬字的应用。这些衬词衬字在彝族民歌中的运用比较广泛与普遍。衬词衬字是彝族语言习惯和歌唱艺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对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以及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对彝族民歌创作方法和特色进行分析和了解。在含义不同的衬词衬字演唱中,彝族民歌演唱方法也更加多样,并且能够显示出彝族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民族民歌具有独特的内涵,有较高的歌唱技巧和审美价值,对彝族民歌进行研究中,需要对衬词衬字功能以及运用形式进行探讨,才能够对彝族民歌创作技法和演唱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彝族民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彝族民歌;衬词;衬字;运用分析

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与彝族传统音乐的融合

             ——解析《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

陈垚(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摘要:《滇南山谣三首》是钢琴演奏组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朝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充分结合西方钢琴组曲创作技巧创作而成的。整首钢琴组曲由三首具有独立标题的乐曲组成,每首乐曲的音乐素材都是来源于云南彝族生活情景,将我国云南彝族民风民俗以及山水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和演奏特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首钢琴组曲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对钢琴组曲中对民族素材的运用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使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性,总结对这首作品的演奏方法的想法。

关键词:彝族音乐;钢琴艺术;张朝;《滇南山谣山三首》;特色分析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彝家新寨彝绣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王丹(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摘要:在精准扶贫模式下,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让当地人利用旅游产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在小凉山彝族地区,彝绣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扶贫的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发展彝绣产业可以使彝家新寨走上致富道路。文章在阐述彝家新寨彝绣产业地位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旅游扶贫视角切入,分析彝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促进彝绣产业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旅游扶贫;彝家新寨;彝绣产业;发展路径

红河县窝伙垤村彝语使用现状及态度调查研究

袁昆(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

摘要:文章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并结合FAMED五个条件分析窝伙垤村彝语是属于EGIDS中的6a级别,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彝语传承度高,并对此现状分析其成因有四:一是村寨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高度聚居,族际通婚少;三是升学率低,文化水平低下;四是对本民族认同感高。最后针对彝语传承的潜在问题提出了三点保护对策建议:提倡双语教学、政府提供彝语相关岗位、举办彝语相关活动。

关键词:窝伙垤;彝语;语言使用现状;语言态度;可持续性

2020年第6期

彝族谱系文化初探——以沙色四子(吉尼曲木)谱系为例

邱尼姑;叶宏(玉溪师范学院)

摘要:彝族是我国西南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父子连名谱记述了各支系的起源,是彝族人民群众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真,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文章试图梳理彝族父系始祖"堵阿青"至"笃阿慕"至"普提"之谱系,进一步探讨沙色四子源流以及彝族谱系的功能。

关键词:彝族谱系;沙色四子;吉尼曲木;功能

族群文化与现代生活:石林彝族撒尼人密枝节文化新探

——以大糯黑村为例

王倩倩(云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石林密枝节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洗礼,其中丰富的蕴含、多元的文化内容是族群认同和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石林彝族古老的密枝节对现代生活的调适主要表现在:缓解复杂的内心世界、传承传统道德观与生态观、促进族群认同和平等观念。在新形势下密枝节得以传承发展,一些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村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也融入其中。总之,密枝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石林;彝族;密枝节;大糯黑村;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云南彝族阿乌颇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审思

唐波;杨天雨;万宇(红河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对彝族阿乌颇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进行审思。认为彝族阿乌颇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表现出了困境与适应,通过客观分析其困境与适应,认为彝族阿乌颇传统兵器舞在现阶段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深入探寻其在新时代传承立足点,增强本民族的认同感与自信心,通过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切实保证其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乌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审思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历史变迁研究(2019-GMD-070)

彝族达体舞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胡玖英;刘进彬(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彝族达体舞是一项集体育、音乐、艺术为一体的圆圈舞。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传统舞蹈的重新创造渐成潮流,其后舞蹈作品的创造衍生出一套完整的规范。在这方面,彝族达体舞是个典型。文章通过对彝族达体舞"为我性"改造的梳理分析,探讨作为新的民俗传统的达体舞在创作、推广、接受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精神文明价值作用的,并认为这一作用对于新时期民族团结和谐、互信与欣赏的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达体舞文化;彝族;凉山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康巴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达与传承研究(XYZB18012SA)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智慧化开发利用研究

高建辉;祁建华;师薇(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

摘要:彝族口述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大数据背景下对这些资源进行智慧化开发利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彝族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效果。文章首先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开发利用的目的以及智慧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智慧化开发利用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彝族;数据库;智慧化开发利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及其有声数据库建设(16XTQ008)

2021年第1期

红河彝族创世史诗保护与传承研究

龙倮贵;费晓辉(红河学院:1.红河学院学报编辑部,2.图书馆)

摘要:红河有地理文化区域下的红河和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前者系指红河水系广大区域,后者就是当下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州所辖的13个市县。纵观目前整理和出版的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既有口传类创世史诗,也有彝文类创世史诗,其数量相对可观,可谓红河是彝族创世史诗的富矿之地。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现状令人堪忧。文章以非遗保护视角,在客观阐述红河彝族史诗发掘与抢救、整理与出版现状的同时,分析其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其原因,并提出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的对策措施,使红河彝族创世史诗在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花园大展自身的风姿。

关键词:红河彝族;创世史诗;传承存在的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文劝世类经籍的当代价值和转化应用研究(19XMZ024)

小凉山彝族群体生计模式转变背后的人类学分析

——以丽江市跑马坪乡为例

徐双燕(云南大学民族社会学学院)

摘要:解决生计问题是人类个体获得自身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路径与现实命题。文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建构了人们多元化的生计模式。通过对小凉山彝族传统生计模式如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代性条件下该地区彝族生计方式发生的具体转向。研究发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政府力量推动及个体对迁徙与流动是该地区彝族生计模式发生转换的重要推力,不同的生计模式均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换取自身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生计模式;发展人类学;彝族;跑马坪乡

凉山彝族苏尼“巫病”及其治疗仪式研究

约其佐喜(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苏尼,作为一种地方性巫师,存在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独具风格的仪式治疗,作为一种民间特色医疗实践,治疗了无数患者的病痛,在多元医疗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医疗作用。然而,苏尼特有的治疗技艺并非后天习得而成。成为一名苏尼须经历"阿萨纳"巫病的病痛体验中与"阿萨洛"入巫仪式的被治愈中才可被民间认可为能治病的巫师。"阿萨洛"入巫仪式是"阿萨纳"巫病患者转变成苏尼的一种过渡仪式,既是"阿萨纳"巫病患者病痛被治愈的终端,又是其转变为族群巫师的开端。同时,从患者转变为族群巫师,其社会角色与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与仪式前相比拥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归属认同,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对苏尼这一群体的关注日益渐长,可对于入巫的过程、巫病的病因观以及此类疾病的治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空间。

关键词:苏尼;病因观;阿萨洛仪式;仪式过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基金项目: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研究(15ZDB123):子课题(原生性宗教与国家治理)

贵州淤泥彝族乡彝语使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吴勰(贵州民族大学)

摘要:近年来,彝语使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居住格局对语言影响较大。淤泥彝族乡是贵州省盘州市境内彝族最集中的地区。文章通过调查淤泥彝族乡彝语使用状况及特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为彝族聚居区彝语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淤泥彝族乡;彝语;语言使用特征;成因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贵州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调查研究(19XYY020)

凉山彝区基础教育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阿乌五各木;罗霞(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为了促进凉山彝区"教育脱贫"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对凉山州西昌、昭觉、美姑等三个市县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寄宿制学校住宿紧张、教师缺额严重、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建设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等,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救助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凉山彝区;基础教育;教育救助

2021年第2期

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类型研究

陶波;蒋勤俭(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乌蒙山区广泛流传着支格阿鲁故事,按照故事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鹰感生型、赶山鞭型、中山狼型、罗隐型、虎妻型等类型。通过对支格阿鲁故事类型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乌蒙山区彝族支格阿鲁故事与支格阿鲁史诗之间的关系,支格阿鲁故事与彝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支格阿鲁故事的形成、流布区域以及故事流传过程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乌蒙山;支格阿鲁;故事类型;彝族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整理研究(YZWH1807)

彝语纳苏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张明池(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

摘要:彝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在不同方言区中存在众多土语。文章将对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禄(劝)武(定)土语句中语气词的进行描写和深入。关于语气词的性质和作用在前人讨论中已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将其视为一种停顿标记;二是表示某种引人注意的语气。经笔者考察,彝语纳苏话中出现两个句中语气词,其不仅可以起到突显主语或话题的作用,也可以将其作为划分句子的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主位—述位"的结构标志。在某些带有选项的句子中语气词,不仅语篇衔接加强语义联系作用,还具有"对比义"。文章将从不同的语言单位中讨论彝语纳苏话句中语气词的句法功能、语用功能以及语义功能。

关键词:彝语纳苏话;句中语气词;多功能性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彝语纳苏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ysdjs2019076)

2021年第3期

传统彝文书法行款的继承创新及对当下一种错误格式的纠谬改正

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

摘要:传统彝文书法行款格式是从上到下竖写,从左到右竖排,装帧形式是左边装订,阅读时左向念读;与古代汉字从上到下竖写、从右到左竖排,右边装订,右向翻阅相对照,被古代志书记载为"左翻倒念"。在历史上由于特殊需要,出现过从右到左横写而阅读时将页面逆时针旋转90度,从左到左、从上而下逐字竖写、从左到右逐行念读,使这种"横写竖读"实际上回复到"左翻倒念"的传统格式。由于某种原因,后来出现了"直写横读"和直接仿照古代汉字写法的"直写竖读"等偏离传统彝文书写行款格式,在当下比较流行;这两种既无理论依据也无传统实证的错误格式,应当纠谬、改正。

关键词:彝文书法;传统格式;纠正错误;继承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珍本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全26卷整理今译与研究(16XMZ005)

探究红河彝族花灯地域性差异的原因与影响

何欣(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摘要:彝族花灯是流行于云南建水、蒙自、开远、个旧等市县彝族民间的一种歌舞,是融合了中原汉族花灯特点和当地彝族文化独特元素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汉族文化和彝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文章以蒙自市、建水县和开远市彝族花灯为研究对象,并以这三个市县彝族花灯异同为切入点,对这三个市县彝族花灯地域差异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三个市县彝族花灯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红河彝族花灯;地域性差异;因素分析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滇南彝族花灯蹈发展史研究(A2019QW17)

2021年第4期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王丽莹(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敬畏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态度,是一种既敬重又畏惧的观念。彩虹是一个绚丽且神秘的自然天象,在人们认知还未完全成熟时,会将当时发生的事象与彩虹的出现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彩虹拟人化出现很多形象,赋予了彩虹很多或吉祥或灾难的象征意义。在彝族传统意识中,认为彩虹是不吉的,对彩虹是敬畏的,《祭龙经·祭彩虹经》是流传于滇南彝族地区的彝文经籍,用于祭祀在当地象征不吉的彩虹,以达到趋避灾难的目的。解读其彝文经籍内容,从彩虹的种类、起源、祭祀等方面分析彝族对于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认知,分析他们对彩虹敬畏原因和认识自然的特点。

关键词:滇南;彝族;彩虹;灾难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清代云南彝族土地买卖契约中间人作用研究(2020YYXS13)

双柏县彝族老虎笙文化的现代性构建研究

郭俊;王敬婧(云南艺术学院非遗基地)

摘要:老虎笙是双柏县彝族聚居地小麦地冲村传统年节仪式,集祭祖、驱邪、狂欢于一体。但经过双柏县政府及其文化部门、双柏虎文化演艺公司的文化精英、小麦地冲老虎笙队及学者、媒介的多方合力被建构成双柏虎文化节中的固定开场节目。自2006年以来老虎笙表演已持续了13年之久。彝族老虎笙文化建构的成功不仅在于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文化建构,更在于把握老虎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建构新的表演场域,进行积极的舞台管理,不断丰富表演中呈现的文化元素以进行老虎笙表演的改编与调适。精心建构的老虎笙文化表演满足了观众审美期待,因此有长续存在的动力。

关键词:老虎笙;文化建构;文化表演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老虎笙文化变迁研究(2019Y0297)

2021年第5期

彝文长诗《斯惹与则普》人物形象分析

杰觉伊泓;黑比阿伍(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斯惹与则普》是已故彝语诗人吉赫丁古的遗作,诗人生前未能发表此诗,现收入《吉赫丁古诗歌选读》中。文章分析长诗主人公苏斯惹和则普的人物形象,从动态和静态、人形和兽形两个方面探讨诗歌中人物形象塑造特色以及表现手法。

关键词:彝文长诗;《斯惹与则普》;人形与兽形分析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民间刺绣故事研究

张译匀;齐敖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摘要:彝绣图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蕴藏着彝族丰富的口传文化、民俗文化。从刺绣工艺到刺绣图案,再到刺绣图案故事,其中意蕴含着民俗学、民间文学、符号学等多学科共存的学科机理。文章以调查的视角尝试归理出一条研究刺绣图案故事的理路。

关键词:口传;经典母题;故事形态;文化内涵

彝族诺苏人婚俗中大盖头探析——以剑川县江头村田野调查为个案

曾备(云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剑川县江头村彝族诺苏人于清中叶陆续从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迁徙到此地,在婚俗上依旧传承着大凉山彝族婚俗传统。其中大盖头在彝族诺苏人结婚迎亲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上承家支传统,告诫新娘切莫忘祖;下启血脉延续,给予美好祝愿,具有避邪穰灾、多子多福的寓意。结合凉山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历史调查报告,比较汉族红盖头婚俗,揭示彝族婚俗中大盖头的独特性,从而对彝族诺苏支系婚俗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大盖头;彝族诺苏支系;婚俗

从毕摩剪纸艺术看彝族的信仰世界

熊姣(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毕摩剪纸艺术是彝族原始宗教中一种传承文化记忆的象征符号,也是毕摩与祖先、神灵、鬼魂进行沟通的媒介。在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些祭仪中,毕摩以不同的剪纸艺术来代替各种祭物祭献及各种神灵、鬼神,显现出毕摩剪纸艺术独特的功用。文章通过对不同仪式中的毕摩剪纸艺术进行分析,挖掘蕴含在毕摩剪纸艺术背后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世界,探寻彝族信仰,包括民俗信仰、宗教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对丰富彝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乃至了解整个民族精神和情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毕摩;剪纸艺术;彝族;信仰世界

2021年第6期

四川省彝语文应用及发展研究

阿苏克的莫;苏红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摘要:四川省彝语文在党政、学校教育、新闻出版、社会用字等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也促进了彝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四川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语言文化保留最为完整,是彝语文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阵地。文章从四川省彝语文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阐述,认为彝语文在各领域的应用是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体现,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四川省 彝语文 应用及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一般项目:新时代四川民汉双语应用与民族地区发展调查研究(yb135-71)

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以彝族刺绣为例

聂芸芸,庞守贵,杨惠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红河学院校办)

摘要: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传播与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创新,是当下面临的紧迫课题。在短视频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短视频传播的符号再造重新建构文化消费景观。本文提出了彝族刺绣非遗短视频传播策略,即短视频非遗符号意义再生产,作为国家话语存在的官方机构号整合传播,绣娘提高自我传播能力,及社会合理传播等四个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策略,彝族刺绣

基金项目:红河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与转化研究——以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为例(2019YB08)

 

 

备注:《红河学院学报》2020-2021年间“彝族研究专栏”共刊发彝学有关学术文章45篇学术论文。其中:2020年刊发28篇,2021年刊发17篇;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阶段性成果11篇(其中最大项目2篇),带省部级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6篇,带地厅级(包括高校)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10篇。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