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红河彝学

普长寿老师举行网络视频讲座

作者:理蕾(黎黎阿楚)文章来源: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5-20 08:12


2022年5月15日上午9点到12点,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少语专业”)在学校博远楼B206教室举行了专业见习网络视频讲座。本次视频讲座以民族文化传习实践为主题,邀请了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主讲,少语专业的李金发老师和来自2020、2021两个年级哈尼语、彝语两个方向的30余名学生参加。讲座由20级少语专业的理蕾同学主持。 

图1 主持人同学 

首先,主持人理蕾同学宣布此次视频讲座开始。李金发老师介绍说普长寿老师虽姓“普”但是一点都“不普通”,而是“躬身研究十余载,建馆传习播文化”。他说:第一,普老师工作与研究两不误,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编撰出版了两本蒙自彝语尼苏话词典,为蒙自彝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做出了贡献;第二,自费创建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第三,在雨过铺镇、大屯镇中小学进校讲授彝族文化知识,传播了彝族文化;第四,普老师多才多艺,创作翻译歌曲,组建乡村文艺队,唱彝歌跳彝舞,活跃了乡村文化。 

图2 李金发老师介绍普长寿老师 

之后,普长寿老师开始了网络讲座。他的讲座主要从:个人求知求学经历、蒙自彝族历史概况、蒙自彝语词汇整理出版、创办彝族文化传习馆这四个方面展开。

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革”后期,长桥海周边的彝族村寨经济落后,民众生活贫困,在艰难的环境中,他求知求学进而改变命运。当年,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一路前行,最终考进了税务局,成为一名光荣的税务工作者。

普老师介绍说,彝族是蒙自古老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直至今日,蒙自地区有许多的地名其实是彝语汉译而来,蒙自彝语中仍然保留有大量的地名词汇。比如“蒙自”这一地名,就是汉语从彝语翻译而来的。在彝语中,蒙自写为,其名因(即天官山)而来。他列举了大量的地名词汇,探讨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有趣地讲述了蒙自彝族文化概况。列举到“查尼皮”村名的时候,他说“查尼皮”是彝语,意思是“人嘴皮”,因地形相似人的嘴巴而得名,在1949年前的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次党代会,就在这个彝族小山村召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说明我们少数民族跟着共产党,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进城工作后,工作与研究两不误。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开始回头观察家乡,思考民族文化,发现文化濒危,于是开始收集和整理彝语词汇。在彝语地名文化的收集整理中,为了准确的记录和书写彝语发音,他还自学了国际音标和彝文,十年如一日,终于有所得。目前,他先后编撰了两本词典,并成功出版。第一本是《蒙自彝族(尼苏)语汇》,第二本是《彝族尼苏话与汉语常用词汇对照》,此书被列为“202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成果出版。 

                      图3 普长寿老师工作照

图4  培训会主会场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丰富乡村生活。2018年,普长寿老师与爱人李惠琼女士一起在自家农村老屋自费建立了“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五年来,传习馆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举办彝族文化知识培训班、每周末开展歌舞传习活动、开展彝族刺绣传习展示活动、讲述民间故事、组建彝族民间文艺队并开展演出活动、接待外地外村的游客参观等。作为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还被周边的雨过铺镇、大屯镇的中小学邀请,进入校园,向中小学生讲授彝族文化知识。

普老师说,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民族,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从明清封建社会时期开始,不断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歧视,蒙自彝族的文化自信心受到打击,逐渐弱化乃至丧失,到了清末民初,甚至产生了文化自卑现象,有些人以身为彝人为可耻、以说彝话为可耻、以假装汉族为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政策下,彝族人民翻身做主,逐渐寻回了民族自信心。同学们要牢记,彝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是心连心共命运的。

在讲座内容的最后,普长寿老师应同学们邀请,演唱了一首他翻译为彝语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著名歌曲用彝语演唱出来,仍然动听感人。 

                 图5 普长寿老师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此后,进入了讲座的互动环节。普老师向同学们提问了绿春县哈尼语的传承情况如何。李忠华、李芬、马棚梅等几位哈尼语方向的同学介绍了绿春县哈尼语的传承情况,表示总体情况良好,但外出打工者较多,母语传承面临困境。

图6 李忠华、李芬、马棚梅 

其他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一些感受。

李学英同学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面临濒危,需要加大抢救保护力度。

起文艳说传习馆的传习活动走出村寨,进入到周边中小学很重要。

张成同学说联想到自己的家乡禄劝县的彝族文化也面临传承危机,普老师十多年来自学国际音标和彝文的精神让人敬佩。

阿蓉说普老师吹拉弹唱多才多艺,作为少语专业学生,更应该多才多艺,希望自己在专业组织的歌舞传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图7(从上到下)李学英、起文艳、张成、阿蓉

然后,李金发老师做了总结,他说普老师“不普通”,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作为少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希望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讲座主持人理蕾同学再次向普长寿老师致谢并宣布讲座结束,至此,本次网络视频讲座圆满结束。

 

附录:专家简介

普长寿,男,彝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于蒙自市雨过铺镇仁厚村,会讲一口流利的彝语,在蒙自市税务局工作,红河州彝族学学会、蒙自市彝族研究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散文。喜欢研究本民族文化,现为红河州彝语文规范化翻译专家委员会委员。十多年来,专注于彝族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实践,编撰出版了两本蒙自彝语尼苏话词典,创建了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                                  

  图8 普长寿老师

 (本文作者:理蕾,彝名黎黎阿楚,籍贯蒙自,现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少语专业彝语方向学生)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