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巍山彝族酒文化

文章来源: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2895.html
发布时间:2010-03-29 12:33


本文浅析云南省少数民族的好客文化以及这种好客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地位。主要通过对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地区彝族酒文化的好客传统现状来进行阐述分析。希望对这一传统文化起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好客文化  酒礼  彝族  少数民族  开发和保护

[Abstract ]This text simply analyse hospitable culture and such hospitable culture, Yunnan Province of ethnic minority in Yunnan statu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Mainly through explain that analyse to Yunnan Dali state towering area hospitable traditional current situation , Yi of wine culture , county of  Weishan. Hope to get up and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purpose to utilize to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Yi ethnic minority of wine gift develops and protects hospitable culture

前 言

1.1国内酒文化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酒曲的发现在我国是最早的,但西方却在酒曲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今天的啤酒业。而目前,我国对酒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来的。酒文化即酒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的催化剂。酒文化是与酒有关的物质的(含生产技术)、精神的(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习俗等行为的现象的总和;以及酒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也均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畴(酒文化问答  康明官)。1987年1月18日在深圳举行了首届中国酒文化研究会,使对酒文化的研究由原来的酿酒文化、饮酒文化、消费文化向着更广更深的深度去发展。国内外的酒文化专家在研究酒文化上存在有分歧,日本专家认为酒文化应将科学与文化分开来说。中国的专家则认为要结合来说否则就不完整。同时还认为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有关酒礼、酒德等传统观念与历代有关酒制度方面的内容,也应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比较接受这一观点。因为说到中国的酒文化就不得不谈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酒的影响。儒家提倡的酒礼、酒德对中国几千年酒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目前国内对酒文化的研究在酒文化的组织机构、酒文化的研究方向、研究酒文化存在有理论和依据欠缺的现象(酒文化问答  康民官 )。这其中有人认为先有酒,才有酒文化的,有的则持相反观点,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都认同酒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与酒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凝聚物。

说到酒文化就不得不提好客文化,而有关酒文化中的好客文化研究的系统性的书籍却很少有,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有关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好客文化的系统研究就更少见了,大多只能在民族习俗、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神话传说等中看到有相关的介绍。不过关于好客文化的研究却总离不了要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因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他们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他们热情好客精神。

香港政府为提高市民对旅游业在香港的发展的重要性而以推广好客文化的名为“好客文化遍香江”的活动。肯定了好客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人类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回归;这是人类好客行为和好客情感的回归(田里  李柏文  乡村旅游与好客文化)。基于以上种种,探讨少数民族酒文化里的好客文化尤其是彝族这个“性嗜酒”的民族会更有其内在的独特意义。彝族被称为“火”一样的民族,如果说火把节是他们“火”一样的性格的直露,那么“酒”就是这把“火”的助燃剂,因“酒以成欢,酒以忘忧”的作用。古人又有“酒以成礼”,所以说:酒,是这个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坦荡豪爽的性格的直观表现,也就有“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的谚语。把彝族这一好客文化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对于保护其当地社区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酒可以说是世界的嗜好品,这也为把酒杯中的好客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无形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但负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巍山彝族酒文化与好客文化的关系

2.1中外不同民族的酒文化与好客文化的关系

在日本与韩国,男女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有点夸张但也足以反映酒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日本男人如果拒绝了上司的饮酒之邀,则他的“饭碗”可能因此而受到威胁,这可能出于对自己上司不礼貌的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韩国人喝酒不用酒杯要用大碗喝(这与我国的彝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俗很相象),而且习惯一醉方休,认为男人喝酒就该是这样才尽兴、痛快,尤其是在邀请别人或在别人家喝酒时更是如此;在法国做客,只要主人拿出酒来,客人就得喝;英国人没有劝酒、灌酒的习惯,宾主之间喝酒的多少随意,;葡萄牙人的葡萄酒是他们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饮料,并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配酒方式现以成为一种礼节和习惯。如果客人搬出理由不喝,主人会觉得有失面子。从这些国家喝酒的礼节习俗看,他们都与我国的酒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于彝族的喝酒习俗也较为相似。正如明宣宗在《酒谕》中所下的定义:“非酒无以成礼”。

酒与礼的密不可分是中国酒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好客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同样受到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而《尚书.酒诰》中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禁沉酒”(禁止饮酒过度)这在《礼记.玉藻》中也有“礼以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的饮酒不过三爵之礼。从这些看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在这些德行中从“奉宾”可见酒已经有其好客的因素在里面了。另一方面从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来看: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恩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这是从客人的角度来感谢主人对自己的热情款待。

“礼”在中国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拜访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致谢以酒示情,消仇以酒示诚。礼尚往来之“礼”,集中表现在酒上。在我国历代的筵席制,都是按照一定的礼节制定的,这种有严格区分尊卑长幼的筵席礼节:“席地而坐及举案齐眉”,最为尊贵的右边是留给客人坐的。表达了主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情。越礼行酒饮酒不仅在官宴上不允许,就是在贫民百姓家也会遭到人民的指责或罚酒。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酒与礼的不可分。以下就对酒礼进行作个简单介绍。酒礼:是指饮酒的礼数。如作为的设定、倒酒的顺序、敬酒、祝酒、干杯以及有关的民俗等(金河  “兔之无雄”  《北方旅游》  2005年02月第50期  《北方旅游》杂志社出版)。酒礼是从祭天地祖先而逐渐发展过来的。所以酒是民间礼俗的产物。经过人人们漫长的不断总结、充实和创造,以酒为礼俗的一序列的礼俗,几乎渗透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在我们地球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人在举行婚、丧,奠,祭仪式,以及小儿满月、交朋结义、庆功祝捷。国家大宴、家人团聚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酒,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

从我国古代所推崇的“诗、书、礼、艺、乐”中的“礼”知道我国古代就有着较好的好客社会氛围了,贵族官员之间表现好客之风的“礼贤下士”,贫民百姓间的“宾至如归”等,由此而成的酒礼中的好客文化都在个“礼”字上。所以酒文化中的酒礼与好客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酒礼就是好客文化与酒文化之间的交叉点,所以酒礼又体现了酒文化的深层意义。这对于将其开发为旅游产品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潜力,所以我引用了云南大学田里、李柏文有关好客文化的含义: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文化;其内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其它文化的综合表现;其表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对外来人群的接待礼仪、好客热情、友善虔诚的好客行为习惯和制度,以及民众的好客思想观念和好客精神等的稳定的综合,是该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测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客文化是一种基于“非经济目的”的,但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的资源,尤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看更是如此。酒在好客文化上就充当了这么个角色,而把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就是利用了这一“‘非经济目的’的,但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的资源”优势。

2.2 我国少数民族饮酒的礼仪形式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民俗都有差别。因为这不同的民俗活动,由于内容不同,而饮酒的礼仪形式也就不同(刘志文 2005)因此,酒礼、酒俗,在民间 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中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热情好客、崇尚真诚、团结友好的精神特征。不论是登上傣家竹楼、走进彝家的掌房,还是进人蒙古族的蒙古包、白族三坊一照壁,客人们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各民族都会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敬上酒来。也正是这种团结友好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祖国的团结、稳定与繁荣。少数民族酒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透过少数民族酒文化,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少数民族好客文化的全景。新朋老友来访,招待客人的首选之物便是酒。徐霞客当年游历云南时,各民族对他热情非常,动辄“设酌相招”。在怒江怒族、傈僳族生活中,“客人到家,不招待别样物品不觉要紧,若是不拿酒给他吃,就以为简慢了他”。以米酒、白酒盛情招待,宾主尽兴痛饮,一醉方休,以显主人的慷慨、友善。在云南的彝族聚居区,主人在亲友酒足饭饱准备离席之时还要唱《留客歌》:“米酒多多有,喝了九小坛,还有九十九。”以挽留客人。歌舞劝酒,也是许多民族表达主人对待客人真诚情谊的方式之一。

2.3巍山彝族饮酒的礼仪形式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全县总面积有22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052平方公里,坝区148平方公里。境内河谷、山地、盆地相间分布,河谷最低海拔1144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盆地海拔1720米(巍山县志1993年12月第1版)。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22个。总人口298092人,少数民族人口128519人占总人口的43.1%多生活于山区。彝族99202人,占总人口的33.2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7.2%。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旧志称“夏不甚炎热,冬不甚严寒凉,日则单夹,夜则唏嘘,四时如一”(巍山县志1993年12月第1版)。彝族是巍山地区最早的土著民族,按其自称来分有两支,一支是自称“蜡罗把”的彝族,全县均有分布,是巍山彝族的主题部分;另一支是自称“厄尼蒲”的彝族,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清华乡的银厂、清和、箐民、五星四个村公所的部分山寨(《巍山彝族回族自制县民族宗教志》编篡:薛琳  1992)。是个十分好客的民族,而酒在其中占有极大的作用。逢年过节、探亲访友、路遇知己,都必须准备丰盛美酒和肉食,畅饮一番。每逢婚丧节庆或宾客观临,有“无酒不成敬意”、“有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这种以酒待客的习俗在彝族人家中较为普遍,他们好客在酒上表现的较为突出。

在巍山到别人家里做客吃饭称为“吃酒水肉克”。可见酒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人说:“七分理性,三分酒性”(许博渊  2005),彝族人内敛,不尚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借用了“酒以壮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每逢节日、婚丧嫁娶,都会尽情畅饮,边喝酒边通宵达旦的打歌跳舞。他们可能需要这三分的酒性来帮他们发泄因终年为生活劳累而积压的情绪。同时也因他们本就有其火一样的热情,所以可以打歌打得欢快、喝酒也喝得痛快。巍山彝族人的好客,在酒席上也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他们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得有失面子(这于葡萄牙人的饮酒礼节较为接近)。斟酒时有“以满为敬”,碰杯后“先干为敬”,“以干为敬”的说法。劝人饮酒还分有以下三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向客人敬酒时的“敬老尊上”传统在某中程度上带有浓重的儒家思想,“燕礼”和“乡饮酒礼”存在有明确的上下尊卑的原则,但在彝家做客时,他们首先向客人敬酒,即使主人家里有年长者(通常他们的年长者都会与客人陪坐喝酒)。和“乡饮酒礼”比,巍山彝族在酒文化中的好客文化有过之而不及。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举起酒杯(这里面有明显的儒家饮酒文化的好客文化“举案齐眉”),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回敬反映了礼尚往来的思想。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伴郎和娘往往是必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彝族还有有趣的歌舞劝酒即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席助兴的饮酒习俗。彝族人大多能歌善舞,而将民族歌舞引入酒席劝饮助兴,是巍山彝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

歌舞劝酒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人徐云虔所著的《南诏录》:“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其后,宋人欧阳修所纂的《新唐书?南诏(上)》一字不动地收录了这一段文字,少数民族歌舞劝酒的礼俗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正史。以记述来看,歌舞劝酒绝非一人所能完成,应有管乐演奏者数人、有捧杯者、有上酒者。捧杯者先行,执壶者上酒,吹葫芦笙者边演奏动听的乐曲,边舞蹈至宾客前,在不停演奏的同时,用笙管不断把酒推向宾客面前,直到客人接杯饮酒。现在这一般出现在大的节庆日里,如“火把节”的表演节目里。

“罚酒”:这是彝族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敬酒、罚酒、劝酒都只是巍山彝族好客的一种表现。主人只是希望客人能喝得尽兴,他们推崇“酒以成欢,酒以成礼”的原则。但他们不会强迫客人喝酒过多,这是他们喝酒的禁忌那样做会被人看不起的。但客人要接受彝族人的酒第一次是要喝点的,否则他们会人为你不屑于他们做朋友。

2.3.1巍山独特的迎客礼节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是众所周知的,巍山紫金乡彝族的“三道酒”,也别有一番情趣。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古时接待贵客的礼节。传统的彝族“三道酒”,第一道是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是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祝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祝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由数人集体唱。第三道是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请客人喝下离别时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这一礼仪现在已经随着时代的变故有了许多的变化。如今只能从彝族老人那听到了。

可能是紫金乡离漾濞县鸡街乡的彝族在地理位置上较近的缘故,如今,漾濞县鸡街乡的彝族,还传承着这种古老的迎客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很少见得到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了。为什么是三道而不是别的几道呢。还有“敬酒三杯”、“罚酒三杯”、“三道茶”等又为什么是“三”呢?这于巍山历史有很大关联,在南诏国成立后,南诏积极学习汉文化,提倡“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在战争中俘获的汉官或名流,非但不杀,还为以重用。如西泸县令郑回被虏后,反而成为南诏清品官(董胜国  2003),所以巍山地区的彝族拜访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致谢以酒示情,消仇以酒示诚。有明显的仿唐性。“三”自古对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理解,古人认为“三”是最圆满的,《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二,成于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敬酒用“三”,说明敬酒者的情很圆满了,而罚酒三杯,则取其引申意,说明被罚者已经完全认错了(谢琳芳  《“三礼”之谜》 2001年12月第一版)。这说明巍山彝族的酒文化中的酒礼刚好处在酒文化与好客文化的交叉点上,好客文化依然是酒文化的外在表象。

1.4巍山彝族的饮酒习俗

彝族的饮酒类型很多,以下几个是为巍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酒习俗。

   咂酒(又写作“砸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咂酒”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以咂酒法饮用的酒都是水酒。咂酒有冷咂、热咂之分。咂即搬出酒坛,将吸管插入坛底吸饮;热咂酒是把水酒放在锅里加热或者直接把酒坛架在火上,边加热边饮用。咂酒是一插到底,一边饮用,一边加人冷开水,使坛内或锅内的酒液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直到酒味全都丧失。这种饮酒方法,在西南各民族中曾长期盛行,是待客的最高礼节。这是当年巍山彝族人处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招待客人常用的饮酒习俗,现在已大多不用而逐渐被废弃了,但它却是巍山彝族对客人友善虔诚的好客行为习惯的表象反映。

   转转酒是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轮流传递同饮的饮酒形式。在巍山彝族聚居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田边地头,山前路畔,街道集市,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的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着酒,说着话,直至酒尽壶空,才欢笑着分手,尤其在赶集的日子,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高发元  彝族  )

拼伙酒是许多民族共有的饮酒习俗,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 故又称“打拼伙”;又因饮酒歌舞多在春暖花开时节,地点多在远离村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拼伙酒也叫“吃山酒”、“饮花酒”。有的民族中,这类本属随机性的饮酒习俗在长期发展中已逐渐稳定在某一时间和某个空间之内,演变成全民性的民族节日,巍宝山“二月八会”等拼伙酒最为盛行。至今,在巍山彝族中有的地方还流传着一种古老而又文明的习俗。那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打歌节上,要举行“抢客人”的活动。

     巍山彝族每年打歌最热闹的就数“二月八”歌节这天。这天,彝族群众不但家家户户像过年般热闹, 村村寨寨要举行打歌。有趣的是在东山一些彝族群众中,村村寨寨不仅要举行打歌,而且还要准备下佳肴美酒,以备招待抢来的客人。在打歌场上,大家在一起尽情地跳、尽情地唱,到太阳偏西快要落山时,当地彝族群众就把从外村寨来的人拖的拖,拉的拉,抢过自己家,以好酒好菜招待,这就是当地彝族奇趣的抢客人习俗。据说谁家抢到的客人多,就说明谁家富裕繁荣,能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日子就像 初升的太阳,越过越红火。这习俗不仅说明了彝家人好客热情,而且也说明饮酒在庆典活动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酒能助歌舞之兴,歌舞跳得酣畅淋漓的时候,喝酒的兴致也是最高的。这在火把节时表现得也尤为突出。火把节主办村舍要在节日哪天准备好大量的好酒来款待前来打歌的人和亲戚朋友。这在巍山有名的古画《松下踏歌图》和一些文献中就有记载,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这个民族还有大量的吟咏酒的“酒歌”,描述与酒相关的生活,抒发由酒激发的情感。但因时间短的缘故,我没能听到,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懂唱。他们连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也大多不会了。婚丧嫁娶对酒的需求更大,每请十个客人。就要准备有十市斤左右的酒,一日三餐要有酒在席上,否则主人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而且客人也会不高兴。

盟誓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出于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甚至宗族与宗族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少数民族自古饮血酒是盟誓双方最重要的诅盟手段。

相传为唐贞观年间,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欲把王位让个细奴罗,细奴罗不肯接受,两人就对石歃血盟誓而定。后人为纪念细奴罗盟石之誓,在盟石所在地见祠祭祀石头,把祠取名古石祠,并把此地德望一个村寨取名盟石,这古石祠和盟石村一直到现在还在。

点苍山会盟也是云南地方史上极其重要的政治盟誓之一。唐天宝十年(公元 751年),唐朝大将鲜于仲通率兵进攻大理南诏政权,南诏王阁逻凤在多次谢罪求和被拒绝后,被迫反击,鲜于仲通所部在洱海边几乎全军覆没。这场云南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其根本原因是“皇武开过意未已”,终于导致“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可悲格局,以诗为史的唐朝诗人杜甫据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兵车行》。南诏与唐中央王朝绝交42年后,阁逻凤之孙异牟寻谴使与唐重修旧好,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巡官崔佐时出使南诏,并以唐中央使节的身份与异牟寻在点苍山会盟,同饮血酒盟誓。盟誓的成功举行,对促进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增进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5酒器

少数民族民间酒具有木制酒具、竹制酒具、金属酒具、、石制酒具等,制作就地取材,造型因材因地因文化而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巍山彝族古时较普遍用的是木制酒具、竹制酒具和陶制酒具还有少数富有的人家用金属酒具。现在大多数用陶制酒具玻璃酒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陶制品、玻璃制品便宜、方便美观且实用。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其中,云南大理白羊村文化遗址出土的各式陶罐,距今已有3770年左右的时间;明清以来,铸陶业日趋发展,许多陶窖都以精致美观、实用大方的陶器而远近知名,如滇西大理赵州的瓦罐、丽江坝和永胜县的土坛、昆明灰土窖的瓦罐都是上好的贮酒器。现在的巍山境内还保留有烧制瓦罐。用瓦罐装酒的手工艺传统依然盛行。

彝族群众都喜欢制作和利用酒葫芦。由于葫芦外形美观、体积小而容量大,携带使用方便,所以葫芦罐不仅是彝族社会中较为常见的酒具之一,在其他民族中也较为常见。现在在彝族地区还可见有人在用。

彝族有制作和使用木制酒具的习俗。一般选择树龄较长、木纹细腻、木质坚硬的核桃木、东瓜木、楸木、椿木和各种栗木,根据他们的习惯和所需酒具的容量,截取原木,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晾干至透心后,去皮、挖空,再削制修整、打磨光滑即可。还有的木碗木杯是用树根挖制而成,经削制打磨后,树根须茎纹理清晰可见,天然成趣,有条件者,再漆上土制朱漆,光鉴悦目,将酒倒入碗和杯中,清冽的酒液在碗(杯)底色的衬映下呈亮丽的琥珀色。这样的酒具既是实用器物,又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再早一点的时候,他们用土碗喝酒。当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他们会拿出好的酒器和酒来招待客人,以表示他们对客人到访的重视。“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是彝族民间谚语,也是各数民族普遍认同的酒文化观念之一。

现在大多用的是陶瓷制作的被当地人称做“盅子”的酒具、和玻璃酒具。因其外型美观,将就倒入其中,更能看清酒的清冽,圆润的色泽。并且这种“盅子”的酒具,以其容量小,造价便宜,而被广泛使用。

3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开发利用在巍山所存在的局限性

能存在下来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但不能发展也有它不能发展的原因。才能充分利用好好客文化这一显著的经济效益资源。经过分析后得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1)环境的缘故,酿酒消耗了大量粮食,过量饮酒造成巨大浪费,彝族日常消费中最大项的支出是酒,所产粮食,除维持口粮外,几乎全都用于酿制水酒或换水酒。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有所增长,同时对山林、植被的破坏,对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干枯,有的出水量减少,有时出现断流现象。给当地的农业灌溉,人蓄用水带来了极大不便。粮食的收成仅供维持一年的温饱,甚至不能。所以也就没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所以现在他们大多喝的不是自酿酒,在招待来访的朋友、节庆日、婚丧时他们会买瓶装酒来喝。所以自酿酒开始衰落,但尽管出现了瓶装酒的酒精度不纯,按理说;自酿酒应该是销路不错起来。但不是,原来瓶装酒它的成本低,市场价也低所以还是不行,进不了主流市场,同时自酿酒的度数高,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喝有点温和的啤酒,所以自酿就的人家开始缩小并形成了作坊式的。只有那些忠实的老主顾经常去买,所以他们的市场也存在有不稳定性只要其经营不善或信誉下降就有可能使他亏损倒闭,所以留下来的都有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质量品质。但由于他们一向安于天命、信息交流的闭塞很少见他们要扩大他们的生产规模的。因而传统自酿酒的衰落对其独特的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又少了些吸引力。

2)传统民俗的缘故,由于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而且长期处于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很低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大多生活在山区),因而其饮酒习俗所表现的价值观还只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认识的亲朋之间。没有很好利用本民族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及巍山自身独到的历史文化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分享。从而面向到更广的市场范围里。

3)从发展上看,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的习俗有了新的看法。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传统生活习惯中的“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不喝”和聚众豪饮的习俗也有所改变。但这些都是种盲目的自发性改变。有一种颠覆性的趋向,比如彝族男子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许多独具本民族代表性的传统酒礼、酒德、酒器、饮酒的方式等都在改变。酒器不管从外观上还是质地上与汉族使用的都趋于同一性、单一性。

4)在保护民族传统上看,当地民众因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对于保护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识不强,有的还有抵触情绪。

4巍山彝族酒文化的好客文化的开发

4.1对巍山酒文化的好客文化的调查

调查时间从4月10日到5月4日,分两星期调查。第一星期对巍山县西山地区以紫金乡为据点进行调查;第二星期对巍山地东山地区以庙街镇为据点进行调查。采取在彝族聚居的村寨里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并向有关单位搜集相关资料的方式

1)实地观察  将点设在东山三家村、山塔村 ,西山白沙坪,进行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细节我还专门跑到当地彝族老乡家里感受了一回。同时还走访观察他们的小制酒作坊。和附近小集镇上的茶室、烟酒的销售铺。从而得到较多的资料。

2)后期充实完整  主要到各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县图书馆找相关的材料结合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完善,以期待能使论文内容充实。

4.2  把彝族的好客文化作为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调查

    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它的可进入性,如交通情况、旅游的开展程度、重视度、吸引程度。并结合周边地区(大理)的旅游发展状况突出自己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到及保护了传统文化又使他们自觉的重视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能有选择的继承发扬。

4.3 族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开发为旅游项目设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外在的价值的体现,没有文化的旅游一定缺乏生命力,缺乏潜在力和长远利益。少数民族酒文化,是一项开发潜力较高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巍山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已从山水自然观光旅游型转向民族文化型转变(张文  段明生  2003)。而且巍山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发展受到重视,彝族人好酒,酒又被称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也是世界性的嗜好品(金河 2005)。有句欧式流行语:“宴会无酒,如盛转装的女人无香水。”这于巍山彝族说的“无酒不成敬意”极为相似。但与欧洲人理解的好客性却有差异。它不能如中国的“径山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日本形成并发展成了日本的“茶道”,两者之间有着传承的关系。因而,“以茶代酒”的好客文化与酒文化的好客文化之间的互通更容易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所理解和接受。不会出现俄国人到中国不明白中国人喝酒时要大家举杯说“请”的茫然。但是欧人认同“无酒不成宴”,“以酒待客”的好客习俗。所以把巍山酒文化的好客文化拿出来与结合巍山独有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来开发,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其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酒产品的开发。彝族族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酒类,从果酒、水酒、烧酒到药酒,一应俱有,其中有些已经进行了初步开发,如青梅酒、米酒、玉米烧酒、各类草药酒,但产量不够高,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还有大量的产品“藏于深闺人未识”,商品化程度相当有限,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酒产品,使彝族的传统酒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生产规模。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各类彝族草药泡酒的开发研制。这一绝技,有好多已经失传了,因为长久以来它都仅限于在亲朋好友间使用。可以把不同的药酒的开发为到巍山旅游带给亲朋的旅游纪念品。而盛酒的瓶子应选择用巍山特有的土质及传统的烧制工艺做出酒容器,提倡要当地彝族和客人一起参与制作(这符合目前推崇的体验旅游),从而提高当地彝族自发保护本民族工艺的积极性。另外巍山青梅酒酒性温和(《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梅》有记载:“消酒毒,令人得睡”),可以作为饮料酒来开发。让酒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服务。

二是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或宏伟壮观,或秀丽优美,或新颖别致,那丰富多彩、质朴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中外游客心神向往、留连忘返。少数民族酒文化是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预性,巍山彝族的歌舞劝酒、咂酒、转转酒可以作为迎接游客时的专用旅游项目,如:在被喻为南太平洋的明珠斐济,当地居民在欢迎尊贵的客人时,会请你品尝卡瓦。泰国人在迎接客人是要献上芬芳的茉莉花串,并请客人喝迎客酒(冯超  2005)。缅甸北部的克钦族是一个“喜饮好斗”,如新屋落成,主人用简单的饭菜,大量的酒来招待亲朋好友。(李峰铭  1983)。盟誓血酒可作为到当地蜜月的新人的或恋人派对上参与的具引申意的节目,如瑞士人与亲朋在一起时都会吃“奶酪火锅”,这是一种用上好的白葡萄酒和奶酪做成的食品。据说是由中国的重庆火锅的加以改造过的火锅(任黎明  2005);,便可作为民俗旅游内容的构成部分。

目前巍山正在提倡的“文化旅游”,以此充分开发利用“南诏国发祥地”这一历史所以当地社区彝族对酒的好客文化为着力点来吸引游客,从增加当地旅游项目内容。深信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对自己的传统饮酒习俗进行理性的超越,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5结论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其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建筑、服饰、婚礼、节庆、民俗等,吸引着众多的海外旅游者流连忘返。山的磅礴,水的娟秀。养育了各民族或热情好客、或纯朴爽朗、或粗犷、或纤柔的性格气质。美丽的竹楼和温暖的火塘,甘醇的美酒,风味独特的小吃、菜肴,让每一位游客感到心醉。云南作为发展成一个“旅游文化大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证明,只有狠抓民族文化旅游,将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工夫,不断推出文化精品,靠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创意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旅游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所创新,推出巍山彝族酒的好客文化,可望为巍山民俗文化旅游增添新的旅游项目,达到开发利用彝族酒文化的好客文化的目的,并且使它能被很好的选择性继承,有如白族的“三道茶”、藏家的“酥油茶”等的民俗文化就开发得较为成功。成为他们招待来宾的的必备品,同时也成了外界对他们好客文化了解的窗口和标志。然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一方面有许多值得肯定、可资治疗现代文明病的内容,如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不汲汲于私利、真诚友好的情感等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消极、应予改造和革新的内容,如酒文化的开发利用中有可能使人沉缅于一时的畅快而忽视长远发展的人生态度、缺乏基本的商品经济意识、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等。饮酒过量既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又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削弱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所以应该引起更多的人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必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适度开发,但也应尊重他们因受外界事物而发生的改变,即使有些会影响到他们的传统习俗,但我们不能说要一味的为旅游者需要而必须保持他们一贯的生活方式。毕竟这世界的联系在不断的加强、人与人的交流在不断的加深。怎样及保持又发展还需要集各家的论证,不是一个旅游学或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就可以来规划好的。酒文化的好客文化存在有它的价值,就世界而言,酒具有其共同性;就每个国家而言,酒文化又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并反映出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传统文化、近代和现代文化的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文化现象相互渗透、密切相关。

致谢

要全面对彝族巍山酒文化的表现做详尽的了解,其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仅以我个人微薄的学识和力量是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的。我至今仍然记得被那些争议巨大的问题(如好客文化的概念、酒文化的好客性等)弄得茶饭不思、夜不安宁的情景。要不是得到我的指导老师及其同学的帮助,我想我至今都不会写出这篇论文来的。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教师杜春燕助教!杜老师从思路上给予了我很大启发,更为重要的是建议我从彝族的酒文化折射出的好客性去思考让我对少数民族的好客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此外,她还建议我从那些地方进行研究观察。向什么样的部门搜集资料。同时对我的论文做了认真仔细的修改。此外,我还要大力感谢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旅游局及民宗局的有关人员对我给予了大量而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给我提供了详尽权威的资料(巍山旅游发展、巍山彝族概况、),这也是我做巍山彝族好客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在她们热情的引荐下,我才得以跳出思想的死胡同尽快地步入了正轨。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在思路上也给予了点拨,在此一并致谢!

这半年以来,我全身心于论文的写作,深感做学术研究的艰难(当然,我深知我的论文还很肤浅,与学术研究是毫不沾边的)。但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独立思考的价值与魅力,这是我以前在课堂上少有学到的。这便是我这半年最大的收获!用它来给我大学四年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以及对我的正规教育做个短暂的告别应该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参考文献
康明官  《酒文化问答》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邓永进  薛群慧  赵伯乐  《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2次印刷
刘志文  “酒礼酒俗自何时”《神州民俗》  《神州民俗》杂志社  2005年第3期
冯超  《旅行家》  旅行家杂志社  2005年4月第112期
任黎明  “谁做了瑞士的奶酪”《世界知识画报》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4月A版总265期
金河  “兔之无雄”《北方旅游》  《北方旅游》杂志社  2005年2月第50期
《巍山彝族回族自制县民族宗教志》编篡:薛琳   酝酿人民出版社  1992年6月第1次印制
高发元  《彝族》  酝酿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次印制
茶崇亮  《巍山年鉴》  昆明市无五华区教委印刷厂  2002年8月第1版
辛建容  1999.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编篡委员会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张文  段明生  《浅谈巍山道教音乐的拯救与开发》 发表于2003年8月15日
董胜国  《南诏与南诏学》 发表于2003年8月15日
李峰铭  《世界民俗风气录》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3 8第一版

 

文章编辑:陈全丽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