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王显主编《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评介

作者:奥吉戈卡
发布时间:2010-11-27投稿人:王明贵


总 结 推 进 区 域 民 族 文 学 的 发 展

——王显主编《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评介

奥吉戈卡

 

 

王显同志主编的《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最近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说其可喜,是因为这是贵州第一部一个地方(纳雍县)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彝族)的文学作品选集,具有开篇的性质,有创意,有成就,作为区域民族文学作品的一个总汇性质的选本,这本书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说其可贺,是因为这部选集搜集了纳雍县建县之后,这一区域内能够考证到的古代彝族作家的作品,当代彝族作家的作品,以及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彝族学生的作品。所搜集的视野开阔,历史脉络清楚。一册在手,则整个纳雍彝族文学创作队伍的情况就一目了然矣。主编王显能够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做出这样的成绩,为总结推进区域民族文学的发展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

通读《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有如下一些特点让读者印象深刻。

一是地域特征突出,地方风味浓郁。纳雍地处黔西北高原上,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情浓郁的地方。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水利等资源,总溪河作为著名的“乌江第一漂”贯穿北部,马鬃岭、月亮岩、吊水岩等各种名山、风物比比皆是。这许许多多的资源、物产、名胜,为纳雍的彝族作家提供了宏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灵感,摧生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他们歌颂家乡,赞美家乡,抒发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记述家乡的发展变化。这类作品,写总溪河的,写神仙坡的,写纳雍电厂的,写彝族歌舞的,写苗族风情的,还有写各种虽不为外界熟悉,却是在作家们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深深印迹的种种具体的故园景色和风俗风物的,读来情真意切,兴味盎然。

二是作者阵容强大,历史脉络清楚。这部选集所选择的作品及其作者,最早的限于可以考证清楚的清代,这是囿于纳雍1941年才建县,许多此前的作家作品不能随意纳入选择范围。这个考虑是有道理的,因为以前的一些作家,考证他的族属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因而严谨的态度是必需的。从清代以后的情况就清楚了,编者按照作者出生的历史时代、年龄大小作为先后秩序来编选作品,使其前后连贯,脉络清晰。目前纳雍的彝族总人口不到7万,却已经有20多个作家作者正在不断地发表作品,这个阵容是比较大的,也显示了纳雍彝族作者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这个选本所选的作者数量众多,达到36人,涵括古今(其中古代、近代的9人);所选择的作品都是发表过的,而且作品发表的报刊级别都比较高,每一件作品的来历都注明了出处。重要的是,每一个作者的创作情况、作品获奖情况等等相关介绍都比较详细,有眼光的读家也可以把他当作一本“纳雍彝族文学史”来阅读。

三是是作品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选的作品有古诗、词、曲、联,有新诗、歌词,有小说、散文(散文诗),有报告文学,有杂文、随笔,有文学评论、作品欣赏,还有学生作文。除了没有戏剧作品之外,其它的文学作品类型都有了。这反映了纳雍彝族作家在创作中所涉猎的作品形式是比较全面的,各类创作人才都有较好的表现。同时,这众多的作品中,有的描写风情、风物,有的抒发个人感受,有的记载纳雍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介绍彝族的民风民俗和特有文化,有的咏史,有的述怀,内容丰富多彩。从总体上看,能够与时代同步,热爱祖国,关爱家乡,关心民族的进步发展,歌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体现出了一种关怀民生,积极向上,追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崇高理想。

四是风格比较接近,艺术追求较高。说风格比较接近,可能是由于这本选集中的作家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基本一样,所经历的历史发展历程大致相同,又都是同一个民族,如此,则地方文化传统的涵养,民族历史文化的滋育,许许多多文化因子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入到作者的潜意识里,成为大家共有的一种文化基因在传承着。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题材的选择,角度的选取,乃至于遣词造句时意象的选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些共同的共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风格比较接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另外,凡是文学创作,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家都会有自己艺术品位的追求,许多人无疑都是在追求高品位、高境界的艺术成功。《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所选择的作品,正是淘汰了那些较为平常的、一般化的作品,选取的都是能够代表作者此前创作艺术水平的“代表作”,因此也就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追求,许多作品都堪称为艺术精品。

当然,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和作者民族成份的单一性,《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一些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品位的高度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工、锤炼;古诗和新诗的艺术成就较高,散文则显得较为薄弱;个别离开了纳雍和的彝族作家的作品,由于资料所限,所遗漏的精品不少。然而能够在一个县的一个少数民族中,用较短的时间由本民族的选家精选出这么一部搜集范围广泛,作者数量众多,作品门类较全,涵盖幅面宽广的文学作品精品集,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十七大指出的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也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添砖加瓦的努力,这是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的。
选自《高原》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