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彝族文献的载体和文化价值(续)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李晋有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巴蜀书社
发布时间:2011-01-29 10:25


5.哲学方面的著述及其文化价值   

彝文文献在哲学方面的著述颇多,不仅各类文献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哲学,而且随着对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专著。如《宇宙人文论》就是一部较为典型的哲学专著。该书坚持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气存在,气是天地形成的根源,气是构成天地的原始物质。书中说:“清浊二气如海水漫溢,清气熏熏,浊气沉沉,清浊二气运行,就象和煦的仙风拂着,它们又起了变化,清气变成青色,浊气变成赤色。清青之气上升,青天产生了,赤浊之气下降,赤地形成了。”该书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天地的形成之外,还用来阐释人类的形成和日蚀、月蚀等自然现象。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众所周知,天地形成的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宇宙人文论》[1]在叙述“天”形成的过程中,却丝毫没有神秘主义成份,摆脱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唯心主义学说,而用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天地”的起源和形成。书中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认为“清浊二气互相接触,清气翻出青色,浊气翻出赤色,青赤二气成对,如淳叶飘飘,又起变化,变成天线、地线,织天又织地”。这里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认为天地的形成,最初是清浊二气的接触。清浊二气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接触的,结合在一起时是“成对飘飘的”,即互相接触互相联系的。这种“成对”的联系,产生了一股气。一遇风,气和风再接触,才形成了天和地。这种二气成对,相互接触产生天地的思想,说明古代彝族人民已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一方面说明了有对立矛盾的清浊二气;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对立矛盾的接触产生了新事物——天和地。若然,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彝文撰写的哲学论著,诚可称道。彝族的哲学史上,除了清浊二气学说之外,还有许多宇宙观和种种学说。如虎宇宙观,“彝族是由虎户解创造的,地球是由虎推动的,这是由虎图腾崇拜演变的宇宙观。”在许多天地起源神话之中,虽然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系统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形成问题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从众多的彝文文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彝族先民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论述水平。   

6.医药学方面的著述及其价值

彝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在识药、用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医药学体系。为了使彝族医药学知识得以传播和延续,人们不仅口耳传授,而且载及书本,从而形成大量的医药学典籍。在许多宗教经典之中,往往兼有彝族医药学方面的著述[2]。如《作祭献药供牲经》、《献药经》、《药祭经》等都是围绕如何饮药治病的主题,叙述各种病症称谓和药物的效用,或者以怎样识药、采药、制药等为中心,进行医药学理论之探讨,甚至对人体学方面也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随着彝族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医药学专著。如云南省双柏县在80年代初发现的十余部彝文医书,经整理研究,编译为《彝族医药志》,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哀牢明珍”。近年,各地又翻译出版了一批彝族医药典籍。滇南彝文文献中包括了众多的医书,滇东南文献中有一部叫《二十八穴位针刺疗法》的医书,很有特色。彝族医药学典籍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给彝族医药学史的研究提供翔实的文献依据,而且能够借鉴古代医术,提高彝族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古代彝医以动植物为药物的主要原料,其加工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大部分药物在彝区自然生长,垂手可得。俗话说:“用一顶帽罩地,也能罩住三株药。”可见药物资源之丰富。因此,彝医彝药在彝区有着很好的前景,对于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山区、半山区,其前景更为广阔。如药物自采,不用花分文,且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治病保健一举两得。因此,整理研究彝文医药典籍,继承和发扬彝族传统医学,充分开发利用彝区药物资源,不仅能造福子孙万代,而且可以促进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除上述诸多方面的著述内容及其学术研究价值之外,彝文文献在地理、数学、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教育、军事战争、政治经济、礼仪制度等方面的著述也极为丰富,其学术价值也很高,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当加强多种学科的专题性研究和综合性考察,将彝族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原载:李晋有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巴蜀书社)


[1] 据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延良先生考证,《宇宙人文论》一书,约形成于唐朝中叶至宋朝末年之间。

[2]李延良《彝族哲学著作〈宇宙人文论〉初探》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