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新松韵语》孔序

作者:推荐人:王明贵
发布时间:2011-03-20投稿人:王明贵


情感   生活  艺术(代序)

孔 祥 君

 

明贵的诗稿《新松韵语》送到我的手中已经很久了,一是耽于公务,二是懒惰,迟迟没能应他的要求完成一篇序,心里颇为内疚!

在黔西北,许多饱学之士都知道明贵是一个勤于笔耕而又有所建树的学者,同时还是诗人。在他的《新松韵语》未成稿之前,已经出版了新诗集《修爱莲花》,论著《虎尾捉风》、《鹰翎撷羽》,译著《彝族源流》,专著《彝族三段诗研究》、《彝族传统诗歌研究》等。2007年又在《毕节日报》连载了《彝族古代诗学史》。这些正式出版、发表的著作,内容涉及彝学研究的较多,有着丰富的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地方文化的内容,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接到《新松韵语》诗稿,我首先对书名有些不解,初看“新松”二字,感觉有些落俗,原以为是取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之意。待读到《戊辰夏日登猴子岩遣怀》“古墓丛丛成虎踞,新松飒飒冀龙腾”句时,对诗集取名算是找到了一种答案。

明贵工作二十余年,其经历也不寻常。先后在纳雍一中执教,出任县政府秘书,下到董地乡任副乡长、乡长,担任县民宗局局长和县人大副主任等职,2006年调任毕节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至今。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由于他有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再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做起诗来得心应手,真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总体上看,明贵诗的内容涉猎范围很宽,上到天空中的风云雨雪和一颗星星,下到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大到国家政务要事,小到琐碎民生,皆可入诗。不论是深邃的哲理思考,或是真切的言情述志,往往出之自然,如行云流水,清水芙蓉。

通观整部诗稿,我觉得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简洁明快,出语自然。如《读史》:“夜半灯声静,开篇问史公。推窗迎片月,还与汉时同。”一气呵成,畅达深邃。《二十生日歌》“若把人情衡世态,要攀云汉摘星辰。”弱冠盛年,拿云心事溢于言表,不加掩饰,直抒胸臆。再如“一抹苍天碧,万山落日晖。单车越大道,今古尽尘微。”(《偶题》)“雪落冬至后,鹅唱水塘前。欲方梅居士,犹在白云间。”(《即景》)不作半点雕饰,明快至极。

二是造词清丽,意境深沉。如《感事》:“潇潇夏雨理嘉禾、滚滚冬雪入暮岚。”《重阳节有呈》:“乌蒙万里风光美,今后谁家牧马群?”《国庆放歌》:“渺渺秋波淡,苍苍霜意沉。一壶天地广,千里凤凰吟。”等都似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不刻意造作,却尽得诗家三昧。“水绕山环到以角,红花绿柳舞婆娑。童声朗朗志鸿鹄,大器琢成百姓歌。”(《在以角民族学校校庆会上题》)这里巧用“玉不琢,不成器”的典故,胸次很高,以写景入手,进而述志,逻辑缜密,遣词清丽,朴实无华。再如《好友阿立赠大理石手碓》:“友人赠我美石舂,其外金钢其内空。捣尽酸甜苦辣味,换将嘻笑怒言雄。”看似平淡,其实是诗人历验人生的直白,捣尽酸甜苦辣,唯在一手碓,小中见大,将沧桑感寓于言笑中。其它如“梦里无声听雨线,心中有气看杂文”(《感时》),“千头万绪藏心底,笑向三山借紫毫”(《三月十六日夜有所思》),用词取法都比较清丽简捷,不著一字,自得风流。

三是情感细腻,贴近生活。《黔南人文竹枝词》三首可用口吐莲花,字字珠玑形容亦不为过。第一首写布依族山寨风貌:“玉米金黄龙上梁,辣椒似火火推墙。家家红对贴新喜,一寨青青碧瓦房。”二十八字蕴含丰富,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碧瓦粉墙,巧用红、黄、青、碧四种色调,将一个布依山寨描绘得纤毫毕现。第二首描绘苗女银饰更为生动:“头上精雕白玉楼,星光闪烁挂银钩。胸前摆荡铃铛响,恰似山间泉水流。”如果说前一首描绘布依山寨是一幅工笔山水田园画,那么这首刻画苗家姑娘银饰则是一幅灵动的西洋油画,笔触厚重,透视感极强。诗中的“精雕”、“白玉楼”、“闪烁”、“摆荡”、“流泉”用得贴切入微,读后眼前活脱脱闪现出一个盛装苗女的动感画面。用细腻的笔触写平凡人的生活更是明贵诗的长处。“晨露沾衣湿裤脚,红花青菜一肩挑。轻歌带笑长街过,人有招呼歇半捎。”(《四月十日晨桂花路逢卖菜女》)“雪花岭上潇潇雨,泥地荒村石碓声”(《岁暮》),“虾青鱼细明波冷,渔女船头弄晓妆”(《游草海》),“棕扇竹筒皆可舞,哈尼少女出清莲”(《云南三题》)等等,这类写细微生活的诗在集中随处可得。

四是谐趣恬淡,意在言外。这类诗在集中所占位置突出,许多句子早在黔西北或者说熟悉明贵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中已经作为佳话宣传开了。“三尺矮户为君留,乘月只能得半钩。檐底纵不居韵士,高人到此要低头。”(《戏题矮门》)“深杯日日潜玄镜,惯看人生与鬼生。”(《感怀》)“柴榻不卧凤,软酒困蛟龙。人生若是梦,梦尚在无中。”(《无题(十四)》)“应是竹林占上枝,何期东主未当值。牡丹裕蕊花期在,能在园边误几时?”(《六月二十八日饯别挂职同乡》)“诗书一担简,钱财两袖风。破门如堪取,还应有蚊虫。”(《告贼》)“民无贫富皆吾主,官有高低尽尔仆。尽瘁鞠躬歌女笑,牌坊只见大区图。”(《某官政绩》)这些诗作,寓庄于谐,或言情嘻戏,或打趣笑骂,无不痛快淋漓,一点没有故意雕凿痕迹,既体现了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夫,又抒发了炽烈的思想感情。

五是爱乡土,重亲情。其《重阳节有呈》气势阔远,面对黔西北的茫茫群山,念及生于斯长于斯的芸芸众生,思古索今,这里的物候山川,古今世事在重阳节突然涌上诗人心头,诗人直把万里乌蒙当作自己的家园,夜雨潇潇,美酒未倾就忧从中来。向来诗酒高歌,挟负风雷的诗人,坐对美酒却无心饮宴,斯为何事?莫不是家乡发展进退牵动诗人的心思?否则怎么会发出“期大雅”、“颂新经”的浩叹呢?其古风《薄奠——为民警杨仕海追捕歹徒坠崖牺牲而歌》,诗风上深得汉唐古风韵致,这既是本集中唯一的一首七古,同时又是用情笃厚,艺术造诣较高的好诗。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本是长歌当哭,追奠英灵,起句却颇壮景色:“黔北梅花绽大坡,山脚回绕总溪河。一望田畴翩跹浪,四围香稻舞婆娑。”不写悲景,而为生人所见美景而歌,正是为杨仕海短暂的人生感到无限惋惜。继述杨的成长经历而至英勇牺牲,情感真切,爱恨分明,叙忆结合,一泻千里,至“匪到悬崖成急狗,臂缠凶衅困英雄。——凶顽鬼魄遗腐臭,烈士碧血化彩虹”等六句,均写同是坠崖,然而一为“鬼魅”,一为“鲲鹏”,虽皆一死,一个上天堂,一个入地狱,一个流芳千古,一个遗臭万年。诗人把对杨仕海一个曾经从牧牛野唱、执辔乡耕到笔耕墨耨、擒魔建功的公安民警的爱倾洒得淋漓尽致。在凭吊英烈的同时,诗人还饱含深情,顾及到烈士的高堂悲泪、娇儿新妻:“高堂父母云何愁,忠孝古来难并俦。——天地悲风千嶂里,乾坤凉雨一怀收”等十句力透纸背,写尽人间悲情;“烈士青春虽已矣,云霄浩气自长留。——扫尽尘埃环宇靖,清歌一曲酌庶馐”等六句平稳收束,至此,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潮才渐趋波平浪静,其余音绕梁的效果却感人至深。通读全诗,浩然正气凝聚笔端,祈愿环宇清净,英灵长存,正是“夫诗之为德也大矣”(金圣叹《圣叹外书》)。再如《新年心事》、《甲戌初雪》、《贵州彝学会第八次年会上题赠李光平兄二首》、《乡村花信竹枝词》、《辞威宁同仁登百草坪之邀》、《竹枝词为董地架通输电线路而歌》等,都是表现亲情、友情和乡情的好作品。

另外,《新松韵语》还有许多含珠蕴玉、韵味深长的词作和余句、残句、长短句。一是词虽然收录不多,但仍然能体现诗人赋词的风格与功力,或清丽婉约,或金戈铁马,或纵横捭阖,或跌宕有致。从他早年的《贺新郎  遣怀》便可领略诗人的壮志豪情、博书强志,用“读冷五更星月”的功夫来达“跃云间,雷霆啸傲,指挥长策”的目的。其《忆江南  在中国大方杜鹃花节上题二首》、《一剪梅 咏百里杜鹃》、《西江月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均是词中上品。如《西江月》状毛泽东的书法在“阅尽汉秦唐宋”之后独树高标,诗人用“旷世书狂”、“狼毫勾勒硬如钢,独自一家气象”作比,言简意赅,贴切得当。二是余句、残句空灵睿智,诗思敏捷,有“诗鬼”遗风。如“风中有影越千年,浪底无波得半生”,“冷雾黑云结大气,青衫雪鬓渐萧骚”,“红尘攘攘欺肥脑,白户萧萧隐瘦容”,这些残句余句对诗人来说就象不速之客,不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闪,突然就飞到诗人殿堂的宝座之上,波诡云谲,出人意料。其实并不奇怪,这正说明由于诗人长期锤炼,磨砺精微,才会出现这种神来之笔。三是长短句集中所录虽然极少,但却出语惊人:“升上高楼,落入平地,由他辗转一丝系。楼台任你筑多高,一生何处无凭寄?”(《塔吊》)“韭菜坪,韭菜坪,菜香飘满南天门。扯张白云擦冰镜,零乱飞落尽小星。”(《登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二首》)看似随意拈取,其妙趣则可见仁见智,语不能及。

在《新松韵语》中,真正体现其功力的是七言绝句。集中共收录七绝140余首,七律30余首,五古5首,五律9首,五绝18首,词10余阙。这里不难看出诗人擅于七言绝句的创作,精彩的篇章在集中比比皆是,只有认真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意趣。在这些诗词中无论言情述志,还是劝学悯农,无论思古索今,还是自况状景,处处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滚烫热血和博雅情愫。

人们常说,天空最宽广,可人的思维比天空还要宽广,何况是诗人作诗。因此,明贵的诗,有言不及意之处,是在所难免。至于就艺术性来讲,缺憾和瑕疵自然也有,正如丁垂赋先生所言,“明贵的诗词,多属信手拈来,即兴为之,故有些诗格律不是太严,亦偶有掉韵之处。在诗味和意境上,有个别字句,尚需锤炼升华。”我完全赞同先生的意见。作旧体诗毕竟与作新诗不同。在平时的交往和接触中,我知道明贵做学问一向是严谨的,为什么作古体诗竟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毛病”呢?在探讨作诗时,我们也谈到格律诗的平仄、对仗、押韵、重字等问题,这是作古体诗的戒律,不得不遵从。但又从诗义诗境的角度讲,每首诗都完全符合格律实难做到,诗人兴来之时,往往“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如李白名篇《鹦鹉洲》之颈联 “鹦鹉西飞龙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就不顾及对仗了。又如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也不顾“水”重。这种情况在古今诗家巨擘那里也时有出现。难道他们不懂格律诗的规矩吗?否!只是大师们无意矫揉造作,避以词害义之弊罢了,这丝毫也不会有负他们“舒肺腑于音辞,树芳馨于文翰”(金圣叹语)的美名。有道是: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口,否则就会心口不一,违背自我。我认为这才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最佳契合。明贵的诗,随意之笔偶有出现,但更多的还是精雕细刻之作。许多诗篇如七律中的《落叶唱》、《漫兴》、《无题(十六)》、《董地届职》,五律中的《感遇》、《十一月八日地委小院久阴初晴》等均值得仔细玩味。

            200851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