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彝州大地。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认识州情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事业应运而生。30年来,在历届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全州广大专兼职地方志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楚雄州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不断前进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长、短结合,志、鉴、刊、网并举格局,彝州地方志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地方志编纂硕果累累。1993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996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志》六卷共450万字全部出齐。全志贯通古今,下限止于1987年,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楚雄州的历史与现状,其中第五卷荣获了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他各卷分获省、州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完成首轮新方志编纂过程中,州县志办还整理校注出版了民国《姚安县志》、康熙《楚雄府志》等10余部旧方志,州志办先后编辑出版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简介》、《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楚雄彝族自治州县市概况》、《楚雄人物》、《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辞典》、《武定6.5级地震救灾重建纪实》、《楚雄彝族自治州盐业志》等方志地情书籍。2005年,由州政协主持,州志办参与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共9卷13册700万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荣获了云南省和楚雄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云南省地方志系统首届“十佳方志成果奖”。至2010年,续修《楚雄彝族自治州志》已进入分纂阶段。10县(市)地方志工作在县(市)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和州志办的指导帮助下,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首轮修志中,《武定县志》率先于1990年出版,并荣获全国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二轮修志启动到目前已有禄丰、南华、元谋、牟定、大姚5县完成了续修县志的编纂出版工作。截至2010年, 全州已累计出版各种专业(部门)志、乡(镇)志、村志及方志地情书200余部,彝州地方志事业如长青之树,根植于彝州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枝繁叶茂,方兴未艾。
地方综合年鉴创优品牌。1989年,《楚雄州志》进入总纂后,根据服务彝州建设和为地方志续修积累资料的需要,州人民政府及时部署年鉴编辑工作。同年,《楚雄州年鉴》创刊,定位于彝州年度性大型资料信息工具书和州人民政府主办、州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地方综合性年刊,秉承着资政存史、服务社会和常编常新、常编常快、常编常精的理念,框架结构和条目设置不断优化,在全面反映州情、突出重点特点上年年有突破,装帧设计也不断创新提升,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出版时间逐年提前,服务现实的时效性不断增强。至今,《楚雄州年鉴》已庚续出版22部,累计达2374万余字,并有2500多幅彩色图片展示彝州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物风采。州志办坚持打造精品年鉴的理念,有力促进年鉴质量的不断提高。每一部《楚雄州年鉴》都是一个信息密集、真实可信、横陈百业,全面、综合、权威的大型州情资料信息平台,都是一部特色浓郁、品质上乘的精品年鉴,多次荣获了中国年鉴奖、全国地方志年鉴奖和云南省年鉴特等奖,得到了全国全省方志界的好评。与此同时, 全州10县(市)均创办并庚续出版综合年鉴,到2010年,已出版县(市)综合年鉴115部。楚雄州年鉴的整体品牌效应、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彝州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不断增强。
《楚州今古》深受好评。1984年,州志办正式创办《楚雄方志通讯》,1989年后更名为《楚州今古》。创刊27年来,始终坚持“指导修志,服务社会,弘扬彝州历史民族文化,反映彝州改革开放成就”的办刊宗旨,连续出刊109期,刊登各类稿件3200多篇,约1700多万字,长期与国内100多家史志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并获得云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方志期刊类二等奖。近年来,《楚州今古》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丰富栏目设置,以州情论坛、方志天地、人物春秋、彝州史话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形成“古、今、志、文”四大板块,既保持了刊物的纪实性、史料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同时,编辑室在扩大刊物读者面和作者群上狠下功夫,主动与各级各部门领导、地方志工作者和致力于地方史志、历史民族文化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约稿,稿源不断扩大,题材不断丰富,刊物质量在巩固中得到提升。
读志用志活动深入开展。多年来,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始终坚持“修志为用”原则,发挥地方志地情资源优势,收藏全州各级各部门编纂出版的州县(市)志书、年鉴、部门(专业)志、乡镇志、村志和各种地情书籍及刊物资料2万多册,并对外开展资料查询服务。每年及时将州内出版发行及编印的志书、年鉴和各类地情书籍赠送图书馆、档案馆、乡镇文化站,为有关部门、单位编印乡土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编制项目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积极主动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提供资料佐证,利用“社科普及周”等形式积极开展地方志宣传,扩大地方志在社会各界中的影响。2008年12月,正式开通 “楚雄州方志地情网”,方便了公众了解州情、查阅地情资料和开展交流探讨,促进了方志资料数字化进程,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理论建设逐步加强。1989年,楚雄州地方志学会成立后,通过吸纳会员,开展业务培训、召开年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为全州专兼职地方志工作者搭建学术研讨和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近年来,学会把加强学术研讨、提高业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每年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一系列选题,在全州范围内征集论文,开展学术研讨,评比奖励优秀论文作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立足地方志编修、年鉴期刊编辑、拓展服务社会渠道等加强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学会活力迸发,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法制建设开启新篇。楚雄州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历来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1986年颁布和2005年新修订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均明确“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为彝州实现依法修志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快依法修志的进程,今年6月,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地方志工作规定》,率先在全省16个州(市)中出台了地方志工作规范性文件,为全州地方志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生机活力,健全了规范制度,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标志着彝州方志事业开启了依法修志、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和谐志办”建设彰显活力。长期以来,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坚持“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的理念,结合事业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建设“和谐志办、活力志办”。建立健全了16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开展以“掌握科学理论、熟悉业务知识、弘扬方志文化、激发创新活力、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事业发展”为总要求的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把握业务工作实际和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加强教育培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强化学习、实践磨砺和勤政廉政为平台,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立业、岗位立功为重要抓手,廉洁修志,勤奋敬业,切实提高了方志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州志办2次被省政府表彰为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表彰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十多人次被表彰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