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先祖的家园—彝族人的家族及姓氏知识
发布时间:2011-10-11 09:04
彝族自古以来便沿用父子联名制度,如“支嘎阿鲁”的下辈即为“阿鲁AB”,再下一辈为“ABXX”......。从明清以来,因历史原因,彝族固有的社会形态受到冲击,出现彝汉杂居,随着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更有很多彝族家族,在与朝廷的多次战争中历经浩劫,为了生存,隐埋民族改为汉姓。发展到现代社会,很多彝族后代因汉姓的误导,追溯家族历史往往容易按照汉族的姓氏根源的探究,从而造成迷惑,进而搞不清楚民族的大方向问题。
其实从奢香夫人的儿子进京上学改汉姓安后,彝族上层社会便逐渐兴起彝汉双姓,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郑重严格地通过家族辈辈相传的“尼彝”、“侯笃”作为辩明身份的标志和途径,并将自家的"尼彝"相对说成是彝姓。
彝族因方言的差别,自称为“尼素”、“尼素铺”、“娄素”、“娄素铺”等等,所以"尼彝"、" 笃"音译选字不同。"尼彝"亦写作娄彝、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 笃"亦写作侯笃、吼督等。"尼彝"或汉译为"谱牒"、或"姓氏",至今在彝族东部方言中还无统一公认的说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语,姑且从"彝姓"说,便于行文。"尼彝",从含义上理解,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彝族民间多将"尼彝"说为家支,也无不可。"笃"则""为姓氏,"笃"为类别。一般情况来说,民族自称为“尼素”的地区叫做“尼彝”,自称“娄素”的地方叫做“娄彝”,如贵州省内,水西地区[大方、黔西、毕节等]叫做尼彝,乌撒地区[威宁、赫章等]叫做娄彝。
在贵州的大部分彝族聚居区域,“尼彝”相对传承得比较好,很多已经按照汉族习惯续家谱的家族仍会在家谱中注明尼彝或口传,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婚、祭祀以及械斗等比较重大的事情仍然需要告知尼彝,一辩亲疏、二正伦理。
在凉山彝族聚居地区,因在历史上外界文化冲击较小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以父子联名制为基础的家族世系清晰完整,到后来改用汉姓后大多皆为汉译音,仍有很明显的彝族姓氏色彩,又因家支清晰的原因,大多数年轻人都采用汉译彝名。所以,从全国来看,凉山地区是彝族姓氏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也是集体民族意识最强烈的区域。
昭通地区的彝族,今天知道自家"尼彝""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4支即礼底、卯歹、楼吉、侯而。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尼彝,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尼彝,麻迷楼吉"。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1支是"蛇斋尼彝,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8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尼彝,夷氏斗鲁","掐吐尼彝,德布阿姆。"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之家,还能记住本家支的尼彝或笃。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也有如上所举的例子。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尼彝),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尼彝,语哼卯歹。"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尼彝,麻迷楼吉。"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尼彝"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但根据现在贵州水西地区保存的几个家族的尼彝来看,也存在长短不一的情况,目前最长的有史吐尼彝的三句十四字的、有索作尼彝三句十三字的、有发作尼彝两句十一个的,一般为两句九字:“XX尼彝,XXXX体”最后一个发(ti)、(xi)、(di)音,意思为XXX的子孙后代。尼彝不管长短,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尼彝长与短应该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含义,而目前却无法考证他们古代彝族社会里的其他意义上的区别。
彝姓全称中都有"尼彝"一词,凡问"尼彝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尼彝"。"尼彝"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布摩[神职人员]看羊在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及草木石等名称,作为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并给新家支取名后用彝文记入史册,新的"尼彝"从此成立使用。
彝族的"尼彝"在原来的历史背景下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尼彝"一经确立,其家族成员必须人人牢记,严格保密,不容外传。概括起来说"尼彝"有如下职能:一是用来判别是否是同一家族。因为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游牧或迁徙,子孙长期不相往来,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二是用来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防止与非贵族或所谓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笃"只用于盘问家门和根骨,不与娃子[奴隶]身份的人家通婚。"尼彝"、"笃"都是彝族封建等级社会的意识产物,但今已转化为另一种文化功能,就是帮助历经重大历史波折的彝族人追寻自己的民族、家族以及姓氏根源。
彝族使用汉姓开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其他土司及土司以下阶层的人相继攀附安、禄等姓氏。如乌撒土司安姓,乌蒙、东川土司禄姓。故彝族中安、禄等姓人家较多。芒部土司"陇"姓来历不知。除封建皇帝赐姓外,彝族使用的汉姓还有以下几种来源:一、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别给予姓氏。二、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如"阿鲁"译义为"獐",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三、彝、汉杂居相处,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数相同。四、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数是族别从母姓氏从父,如瞿、乔、樊等姓。五、避免战祸改汉姓,这种情况是水西地区最为多的情况,因彝族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吴三桂剿水西等),很多彝族家族面临灭族之灾,不得已隐族改姓求生存,以至于现在很多真正的的彝族人彻彻底底地变为汉族人。
彝族开始使用汉姓起,姓氏是"双轨制"(明用汉姓,暗用彝姓)。但一个汉姓之后往往有几个彝姓。所以,汉姓相同,"尼彝""笃"不同,可以通婚无忌。如威宁八大土目中安姓有六支,巧家安姓有八支、禄(陆)姓13支,彝良罗姓有6支。1988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143个,汉姓74个。虽不是十分准确,却说明彝姓多于使用的汉姓,符合昭通地区的实际情况。
现在最科学的追寻自己彝族姓氏的方法,首先向家族中的年长者打听自己家的“尼彝”、“侯笃”后,再请精通彝文的专家研究,看看自己属于彝族历史上的哪个部族分支,进而逐一往下清理,就知道自己的家族从何时起改为汉姓?改汉姓前叫什么?而族人中还有其他的哪些分支改为其他哪些汉姓?这样,以尼彝为纽带,就能探寻出自己的家族、彝族姓氏以及现在分为不同汉姓的宗族家门。
总而言之,彝族汉姓来源十分复杂,所以,现在自己家的尼彝要了解、会说,更要多说,以拨开历史的迷雾和纷纷杂杂的汉姓,认识自己的根源。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