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此岸》创刊号部份专栏扫描/发星

作者:阿索拉毅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7c19e0100us9h.html
发布时间:2011-11-15 10:06


《此岸》创刊号部份专栏扫描 /发星

 苏醒的彝民族血源流响

__“此岸彝域”四个诗人印像

                   前引

《此岸》创刊号中之“此岸彝域”专栏中有几个彝族诗人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彝民族文化根系血源,不管是麦吉作体的《古道上的灵石梦呓》,还是阿克鸠射的《彝语》,阿索拉毅的《诺苏列国略传》,沙辉的《祖先》,其语言背后宏大的独立文化苏醒与原族力量铺天而来,让你感觉这是一个有强烈生命力量的文化根性的民族,在当今中西方各种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他们作出了一个边缘民族良知文化者应有的回应姿态,这是很可贵的。 

                                           忧伤王子:麦吉作体

 

作为发在头条的诗人,其青春激荡的巨大喷涌夹混着大凉山雄浑的黑色山地气势,漫无边际的语言密阵漫天而至,首先让人感觉彝人的神性带动万物,在写作者的神意驱使下,意象飞动迷乱而语言内在富有无穷张力,古道与河流上的孤独者披着历史与岁月的黑衣,穿行在时空纷繁的无尽空朦与返根意识的清晰认知中;灵关古道的时光累积,在一个仰望天空的彝人内心搅动,他脚踏大地的语雨快感与魂灵接通天界的神者,在野风中纷翻的经书倒出满天的蝌蚪。

那男人横骑语言的神马,将天空下的黑蚁与黑草装上灵闪的眼睛,它们在一个漫行于旷野的行者影子中打开胸膛,古道与河流上空升起的耀眼星空,照着忧伤王子黑金的泪水,潮湿与温暖那些隐于光阴中被遗忘的鬼魂们,让天上地下一切生命与无生命的万物尽度芳香的荞粒。站在大凉山的俄尔则俄,在雪与雷鸣中撕出歌声,在黑枝与黑石中撕出红裙。初入诗道的作体一脚踢开大凉山北大门的巨型诗阵,黑风推着古道上密集人影,在夜月朗照的天空之下,那个孤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

 

守根者:阿克鸠射

 

不能忘记自已是黑族之黑,你住在黑血里年深日久,你已深深沉醉在黑色的河流中不能自拔。这种沉醉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它与身俱来,从骨血到魂灵都渗透着悠悠黑沉,因为有母亲天天在身边,因为有父亲天天在身边。这种黑,历史洗不掉,光阴洗不掉,情人的彩裙洗不掉。这种黑已流淌在那个叫大凉山的每一块石头中,美丽的月光从天上洒下来,黑石只拥抱月光中的寂静,它不能在月光中脱去自已黑色立体的河流,它要让河流从内心流向世界上能流到的地方。

 

 

还魂者:阿索拉毅

 

魂情结是借己逝的历史,重沐彝人曾经的辉煌,重树民族精神信心与精神自尊。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彝民族的许多历史埋灭在浩浩长烟中,作为当下的彝民族自身内部,文明冲击的巨大影响,许多彝人苍白到连自已的根血来源都不知道都不想知道的可耻地步;这种远离族群与族血的野鬼孤魂是最可怕的痛疼,也是一个民族面临文化传承与延血路程中最可怕的敌人;没有母亲的孩子不是孩子,没有父亲的孩子不是孩子。

拉毅是配称彝民族现代知识份子的,因为他在熟悉现代外文化而又坚持本族现代文化艺术的重建与探索上,是一个自觉的写作者,他明白自已写作的目的,是在建立自已内心世界的同时,通过语言传播彝民族的文化力量,所以这种写作的难度在于写作者必须在自我的抒写语言中放进民族独立根性的文化重金,没有根血的语言是苍白的语言,是不道德与不正道的写作;拉毅在恢复彝民族历史记忆的同时,加浓了语言的重量,这种重量沉甸甸的值得每一个彝人反思而起跃;还魂只是手段,主要是找魂与唤魂,并有魂在世间永远歌唱,这是最重要的。

 

醉在祖先的酒杯中:沙辉

 

这是我第一次读沙辉的作品,特别是诗后面的创作谈给我很深印象,并触动强烈,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叫沙辉的写作者很清楚自已在干什么,以后将做什么,因为他己抓到自已写作的根脉-祖先。在这里,祖先只是一个彝民族远古传承的文化浓缩符号,祖先作为一个曾经过去时,依然在时空中神秘地漂浮并生动地呼吸着;因为在大凉山这块彝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保存完好的大地上,祖先是无所无在的,它已经是并以后还是彝民族站立大地,生长梦幻与伸延翅膀的一股巨大的黑色生命之流。

作为被现代文明冲洗的彝文化,已经出现一些局部的异变与不正常文化痛病,作为彝民族知识份子一员的沙辉,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以反向的返根精神,在返根与重沐彝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从祖先厚积而又深沉的的眼睛中拔出崭新的黑剑,去迎接斩杀现代文明冲击之恶带来的暗黑与魔鬼,重树彝民族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洁的灵魂精神家园;从这一点看,沙辉的祖先情结是值得尊敬与推崇的,这是一个苏醒的彝民族知识份子的血源流响;只要有一座山后面有这种黑血流响,彝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原血价值便会如夜月下的群山,在寂静中散发它应有的自然粗质之美,给人类的精神世界供给善良、纯朴、自然、神性信仰这些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化黄金。

我要提醒沙辉和其它朋友的是,在固守祖先光泽之时,应面朝大海,接纳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文化)为我所用,在传统文化上作现代的创造与转换,以独立而又博大的民族文化胸怀姿态站在大凉山上与祖先对饮,才是永久的文化传承不败之路

2011.11-12 日史普基

 

 

空幻的返根大诗构架与漂浮的语言意识

__“此岸高地”三个诗人作品印象

 

近年,由于国人狂奔物欲,精神信仰境况低下,人文品质混乱,一些有作为有思想的诗人开始寻找中华文明之源,以求以文明之源,在重树自已写作之根(信仰、精神重建)的同时,以艺术的自然诗吟,让人们重温中华文明曾经的灿烂辉煌,而醒燃重建精神信仰的复兴意识,在《此岸》创刊号“此岸高地”专栏中,章治萍与曹谁就是这样的具有文化返根使命与重建使命的两个诗人,他们的出发点与践行是值得尊敬的,这使我想起伟大八十年代那批诗人同样在中国西部中华文明发源地所作的第一次的返根践行。(那时叫“寻根史诗写作”,这个词用得太滥,我这里用“返根”同义)。

杨炼、西川、海子等许多重要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西部文化的特殊影子。当时空运转在二十一世纪天空下,章治萍与曹谁同样以行走旅行的方式边走边写,在我读过他们的文本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存在,就是在他们的行走旅行的创作的作品背后,暴露出他们对所述文化抒写的粗质(不是粗糙之美,而是没有更多思考与打磨的半成品或不成品思维与空泛语言)与表面化,就是说他们的“返根写作”虽然构架了长诗、大诗的组合与形式,但其内部是空洞而漂浮的,就像他们的行走一样,没有真正的深入当地文化内部(根脉性),只作表面的感触与浩叹,虽然堆积的语言与结构组成了大诗、长诗具形,但语言背后没有更多的骨头(深沉文化根性内力)支撑。

所以他们的写作在我阅读了多遍之后,没有多少打动、感动,或说影响;只惊叹他们真诚的写作精神与火焰般的铺天盖地的激情,他们具备了写作大诗的诗性认知素质,不具备感觉与写作灵性素质;因为这种行走式写作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异域的景观与语词外,没有其它更多。

章治萍在去西部返根写作时,我曾和他通过信,我信中说他的这种返根写作是对的,因为处于世界迁变巨荡中的中国当下,需要一批才智高端的哲学家、诗人、作家、先知、预言家的巨大推动,中国才能真正的建立现代文明大国,而作为诗人应在这种板荡中有所作为,因为章治萍这种返根重树精神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他暗合了社会迁变的巨大浪潮的文化自觉行为。而章兄去地多年,用汉水捧献的作品是和初衷有很大距离的,这就是我要在本文中提出的建立“地域根性写作精神”的写作方式,才能使他们这种漂泊浮的语言有真正的水与根须。

章治萍与曹谁的作品在拉毅编完《此岸》让我作最后的审定时,我删去了他们的大部,因为在我看来,他们二人的东西按目前刊发的己经足够,这个足够是一参照的样本,让人们局部了解他们的探索就够了,如果更多的刊发,一是民间办刊者的经济负载能力有限,二是张扬了这种空泛的诗歌写作,会影响更多的写作者再次陷进这个无底黑洞。

说到本文建立“地域根性”的写作方式,是写作者在要写作的地域静静住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场景与气候场景与生存场景等多重场景慢慢融合、认知,你成为这方水土的一员、一粒沙、一粒土、一个土著、一个底层人,具有了饱满潮湿的地域特性文化认知与感悟后,你再从地域向外抒写;这样的作品,在你向外抒写的过程中,带出的是地域你写作气场中熟悉与沐浸融合的一切。比如八十年代昌耀的写作,就是他所生存、流浪、苦难、呼吸的几十年的西部风沙、人文等多种语境中获得大地之子的厚沉角色,所以他喷发的东西是原生而强烈地域气息的。

章治萍是当今诗人中最有昌耀诗血承传气质的,但其阅历与人生境况和昌耀的根本不同,决定了章治萍走昌耀之路是不对的,他早期的《大巅地》还有一些西部气势与内力,但《哈城之殇》则显得空泛而虚白。曹谁的《亚欧大陆地中心之歌》我理解其构建的宏大,但这宏大太大就是空与没有,失去的写作最基本的根性基础;一切要立足于大地、点(文化、根性基原),从他无节制语言的抒写中,只看见青春焰火的无尽燃烧。二人都有一个毛病,语言书写的没有多少变化,单一的书写形式,让人从头到尾读完是很困难的。

反而在专栏中“现代禅诗”的创始人南北的诗读起来就觉得轻快、明朗、简洁而透明。大诗、长诗的人为成大、长而富堆积,有时是堆积“语言垃圾”与浪费才情。南北的禅诗写作是其曲折一生磨洗后的一种归集,是其生命难苦的一种精神超拔,其中禅文化浸沐久深,理论与文本并进,并在地域的息止中能静根生芽,所以现代禅诗才出来两年,已成为中国诗界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流派性质的诗歌群体,主要一点,是其对中华禅文化根性的现代阐发,这是他产生影响的的重要原因,写作和熬营养汤一样,需要时间与空间。

                    2011.11.12.日史普基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