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世界地域写作”
从大凉山地域根性文化开始,向外世界彻底打开,以天下观念采集为我所用的具有使我本地域写作形成张力与创新精神的新语言,世界的各个民族今天还生存在大地上,就有他们生存的理由与文化精神根源,“地域写作”就是提醒写作者自身的血根与源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已的精神之根与灵魂,这个人是没有多少人性本源潮湿意义的,它只是虚空的悬置者与浪魂者,悬置与浪魂是走向死亡与灭迹的最初起始,这是十分可怕的人类黑暗处境,地域写作显明你的生存原根,修复你被现代文明黑暗杀伤的情感,使你在一个回家与返乡的寻走中,构建你亲切自然的庞大而丰富的精神家园。
世界的各地域文化都有其不同的差异性,但家、根、精神的原自然是一样的,由于地理空间,以及社会发展的速度的不同,造成世界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之美,这正是各地域间需要相互交流,对撞创生的一个基本前件,不同的文化(文明)间,地域差异间,通过对撞交流,共创共生共进,人类向前迈进的文明新型精神建根就是其中最新鲜的原点,这也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比曲积布的长诗《囚墓冠》中,我清晰的看到其文化内底还是大凉山地域的黑色魔性在语言间更多流动,他向外张开的吸纳其它文化成果,保证了阅读空间的强大张力与行流自如,在语言间,除最初影响它写作的中国诗人海子、发星、海上等的影子外,就是中国本土的彝、藏、蒙等族文化,以及法国波特莱尔,意大利但丁《神曲》,美国梭罗的《互尔登湖》,南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等多重多色的“文化混血写作”,使之成为颇具雏形的一个比曲积布体的写作范式。
“文化混血写作”是“地域写作”一个写作方法思想之一,就是以一种根源文化为写作起始,然后吸纳其它相亲有缘撞击性活力文化(就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觉得可以给自已的写作带来写作快感与创造的其它文化,都可为我所用),因为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互相交流与碰撞是和人类当下的发展趋势一致的,只有彻底打开自已,以自已根性文化为本,吸纳世界其它先进可用文化,你才永远不会败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浪潮,这是“世界地域写作”的最基本思想。
“文化混血写作”来源于食物的杂粮主义,凡身体健康者莫不是杂粮的行为者,加上有根性精神方向与运思,你就是大地上活得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因为你有家,有行走的方向,有创造的行为,有运思的火血,你整个人就是一团燃烧的火,将你人生的黑煤燃出你自已的创造与芳香。
三个写作阶段的完美转身
A、比曲积布2014年4月和发星相识,并打开“地域写作”之门,5-6月完成长诗《日史普基九十九个词》《地域琴健》等作品,带有明显的初写模仿印迹,但其野性烈烈与年轻气盛的才力己显露无遗。B、2014年12月写出英文长诗《语祭山梦》已显示语言、青春成熟期写作的流利明透,以及群山厚势的一泄千里的写作快感,第一次带出多种文化碰撞交合后的新生血奔。C、9-12月间陆续写出长诗《囚墓冠》,显示其用前积累知识,通过地域写作打开写门后,众采多种文化的混血碰撞与火燃,这也是他原文化积累与有方向写作(世界地域写作)与直读英文原版获取世界写作视野与方法撞击的一个野合婴儿。
这部长诗,是多种文化间的激烈荡板与寂思与燃火间相互撕烈融合交汇而成的一个混血产物,积布用自已的原知识能量(原阅读积累)与新知识能量(英方原版诗歌经典)互相拥抱后,产生第三种创造新知识(作品《囚墓冠》),在我看来,积布在一年内的华丽转身,充满了神意与神奇,冥冥中有无形的力量在推动,这也是诗之原义之一:“天马行空的来去自如,在世间留下玄想与无穷神思”。大凉山上的黑族,历经千年风雨,应该有自已的现代艺术黑色新峰崛起。
阅读《囚墓冠》本身的感觉
积布给我们悬置了一个21世纪人类精神的沉重悬棺,我们必须面对文本及文本中所散出的世界暗象的存在,人类从最初诗意自然文明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将人类带入发展的快车道,战争、工业污染、摩天高楼、毒品、物奴、电脑游戏、手机迷沉等现代灰暗符号�食着人类的自然、明透与山顶的雪光,同时将人类原质的诗意空间与生活大面积杀伤,人类在第二虚造自然(新城市建设,破怀原自然旧迹历史,过度无理性反人类本性的无人文精神的资源开发、利用,对山川河流的破坏,以及所谓现代文明的生存空间:由电脑、金属、污染材料等构成)中自得其乐,远离真正的原自然(没破坏的山川河流,以及朴简原土原木原态的家居与环境)。
在这种现代超原自然的虚自然空间中,人类自身的原质灵性与原能已经退化并渐渐消失(原诗意本原),人类己经在形成铺天盖地的第二类虚自然,这种虚自然,人类本原良知与血性与体温已变形变味,一切如电脑程序般进行机走尸走虚走,这是很可怕与很可怜的人类窘境暗态,积布的诗提供了这种过程的各种乱象的知感,可以说是人类死亡墓穴的一次未来预知的开挖,开挖的形式采用了多种文化间的磁撞与交流感觉,这同时也是当下世界物象的一个诗呈。
而事物与世界的象体在魔幻间游离,这符合世界开始之初的混沌与暗黑,混沌只是魔幻的一种形式,中华文明中其实混沌就是魔幻,魔幻这个西化的词进入中国后,掩盖了中国本原的混沌品质,在积布的诗中,混沌处处皆有,因为他是彝人,彝人的天文创世知识里就是从开天��中起始的,所以彝人是中国边缘民族中不多的具有强大魔幻写作资源的民族,因为在大凉山原态古族文化形态保持完好,数千年来还在群山密林间存吸自如,一旦遇机写作的机口,它便横空而出。
混沌只是世界万物不明澄之前的一个时间游离,积布构筑的这个游离魔性世界,是写作者与世界间进行的语言对话。
在我看来,《囚墓冠》只是积布写作多部曲中的第二部,即是地狱、炼狱阶段,作品所呈现的也是人类当下的地狱、炼狱阶段,这是一种同感同象的时空对应,当下场景天意地存在积布的语言中,魔幻神性的不显明意义的抒写正象社会的发展一样不很显明,一切在混沌与魔界的幻变中自生自创自道自理自灭,诗人是天地间的明透雪子,他对暗黑最有直觉与体知,因为暗黑杀伤了他内心的雪白。
写作只是说出,说出后,语言就是一只自由的黑鸟,在天地间自由的飞翔,从暗黑中奔出,栖居于自已构建的密林之巢,这是自然而本质的诗之生活空间。天堂如彝人的天界一样,是一个遥不可即的远方,所以诗人的写作是走向天界的一个过程或过程中的感知预梦,《囚墓冠》之后应该有天界或诗国终极的新作品出现,这个一个生命呼吸的轮回过程,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结局观念,这只是我的预想与期待。
积布为我们人类悬置了一个悬棺的《囚墓冠》,他构建一个暗黑世界的本样,它永远逼视我们,我们必须从囗中走出自由的诗意的人生本身,从墓穴中拿出我们未来的死亡地图,展开在大地,抖下那些暗黑,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天界不能成为我们望向外太空的屏障,我们要越过屏障,用诗之无极之思,穿透一切暗黑,还原我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原本,这是诗写作本原与终极的意义之一。
从《蓝鹰》到《大地》到“野兽诗派”
比曲积布从2014年4月出道诗写,到他创办民刊《蓝鹰》《红原》,提出“世界地域写作”,到后来的创办《大地》,再到成立“野兽诗派”,写作的方向更加坚定与夯实,野性是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丢失的人类黄金品质之一,人类在大地上今天还没有消亡,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各个民族血液中野性品质的保存与延传,野性是激情与焰火的代名词,如果我们人类没有激情与火焰,我们只有黑暗的死亡,野性是张开语言翅膀的巨大黑力,它天马行空的奔飞,这是“地域写作”的重要精神元素之一。
“地域写作”打开积布的狂奔诗思,积布的诗思打开孟晓雨、阿月丘、 阿勒丘、耶律燕、达利卜.安斯、李彦、央金拉姆、马海阿晶嫫等一批天缘情牵的写作者,野性语言精神气质是他们相互打开并穿透的最重要一环,因为野性是人类自有生命的原本黑色性力,以及诗思自由的张狂基因,使之成为一个中国当下90后诗人中独特的一群,也可说最有创造性与反叛性的极端一群。
他们能天缘自然的集合在一切,就是野性文化(地域写作之重要品质)最初还原了比典积布的写作诗思,她们通过比曲积布的诗思还原了她们血液中诗性自由的野性之美,还原了他们写作感知的原人自然性及诗性,使他们明淅自已胴体的曲美,以及月升山顶的高洁,以及诗思中雪涛涌涌的奔越与畅明,这是诗这一灵体血语,借助野性感语,注入魂灵,苏醒人类六大精神原本品质(真、善、美、朴、野、神)的自然创生过程,他们在野性之语之感中自然起舞跃动并获得创造与灵性的感知还原归位。
这是当下世界,许多写作者没有的难得的创作经历以及诗思,即根性、世界性、野性、原性、跨语种、跨国界的“多重混血写作”架构,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野性在诗歌,以及艺术中的创造本原价值,从现在开始,应得到还原与倡导发扬,长期以来的偏见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伦理学、道德学等,以及巨大的蛮横无理的主流功利层面,已经将野性压入光阴的暗层,已经将野性逼向寂静与无视,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扭曲而不正常的变态文化观与变态历史观。
我们站在当下世界那些未被人类破坏的旷野,以及群山密林,江河大川,你们张开耳朵听听,你们张开血液听听,你们张开灵根听听,野性的黄铜,野性的大风,野性的雪,野性的黑色石头,野性的山月,野性的寨子,野性的空气,野性的人,它们才是最伟大而壮观的人类史诗,才是艺术的天界神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初我们从旷野密林进入村寨再进入城镇再进入超级大城市,在城市这个虚自然空间中种一些草,栽一些树,就以为你回到自然了,回到森林了,这只是一个幻象,这只是一个可怜的自然的枯瘦的幻象,在城市中,人与自然(绿化)比例的大幅度不平等失调,正是野性文化(自然原生文化)日渐消亡的一个现实佐证。
真正的城市与自然的完美建构应是对等比例,或自然多于城市实体空间,在这种成平等比例的空间中,人类的野性自然文明会复苏并产生燃烧焰火,使人类的六大精神原本品质(真、善、美、朴、野、神)在自然平等比例中得到修复与重建,人类真正的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处,尊从自然,以活人心人魂人诗,以及天地人三体和中一道,平等共居,以达极境”的诗意自然健康世界。
“野兽诗派”的提出以及崛起,已经用90年轻的焰火宣示了野性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群诗人中的许多写作者都具有中国边缘民族身份(且多数具有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的能力),他们大多身居在未被现代文明破坏严重的边缘之地,这些地方天然地保存了地域写作的多种原质铜矿:1、宽阔地域土地中山川自然的原质之美。2、地域中原民族(少数族裔原色文化形态)自身精神文化传统的大量存在。这两个最重要的原质是人类最初诗性文明的大地遗存,比如藏族、彝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已的原始文字,以及系统厚重历史久远的原创传统文化(传说、史诗、神话、民歌、神祭活动、经卷等),这便保证了他们写作资源的原创根性来源与本土原性。
这些在边缘具有原生文化形态传承延续的民族,在世界上已十分稀少,所以他们的现代艺术创造,更具有了不可多得的多重文化混血的创造性与异质性,这也是它们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这群诗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更多政治、生存难度空间的磨伤,他们诗性饱满起伏而张扬,是中国诗歌现代创造轻装出发,最具有拓展能力的崭新一代,也是全球与中国社会发展巨变大浪下,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艺术写作真正苏醒与建构的崭新一代。
(2015.6.17日晨7.30-10.30日史普基双乳山下)
发星:1966年生,四川大凉山彝人,“地域诗歌写作”提出者与践行者。民刊《独立》《彝风》主编,编印有《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中国民间诗歌运动简史》《中国诗人漂泊精神史》《边缘的自由野史-(独立)16年纪念集》《边缘的自由精神群像-诗歌回忆录》等。著有《地域诗歌写作理论集》《大西南群山中呼吸的九十九个词》(长诗集)《彝族现代诗学论集》等。联系邮箱 QQ:2077043901。邮箱2077043901@QQ,com邮箱:faxin19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