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jnamrb.blog.sohu.com/321060209.html
发布时间:2015-05-10 02:34:00
4月21日下午1时许,到达巍山县城,受到该县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继武、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石玉周、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左红珠的欢迎和接待。南诏发祥地、故都——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200平方公里,县境内生活着23个民族,其中彝、回、汉、白、苗、僳僳等6个民族为世居民族。据2005年全县人口统计数据,全县有彝族10206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3%,仅次于汉族。
南诏是中国彝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469年),细奴逻当上了六诏(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蒙舍诏)当中蒙舍诏(六诏之南,故称南诏)诏主。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经过多年征战,兼并了其他五诏及其他小部落,击退了吐蕃进入洱海地区的势力,统一了整个洱海区域。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次年,从蒙舍川迁都太和城。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南诏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祖国西南地区。其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0多年,几乎与整个唐王朝相始终。南诏最强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
全国彝胞寻根祭祖圣地——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诏第三代王盛逻皮奏请唐玄宗钦准,为第一代王细奴逻修建,并敕封细奴逻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南诏土主庙因此成为彝族最早的总土主庙。一千多年来,彝族均以自己的方式祭祀祖先。南诏土主庙是传承南诏土主文化的源流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999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到此寻根祭祖的彝族群众和游客不断增加。为弘扬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旅游业发展,2002年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巍山县政府启动了南诏土主庙的维修扩建工程,将原一院式扩建为三进两院,建筑为仿唐风格,建大殿、偏殿、厢房,历时四年完成,于2007年3月26日,也就是彝族的传统佳节农历二月初八,在南诏土主庙举行隆重的维修扩建工程竣工典礼和南诏王全堂铜像开光大典。
南诏土主庙主要景观有这样几个部分:南诏雄风、祖灵殿、南诏图传、故国史诗、图腾柱和踏歌场。其中,“南诏雄风”分为“十三代王”“巡察东拓”“苍山会盟”。“祖灵殿”用于供奉全国彝族祖先姓氏牌位,供全国彝胞祭拜祖先之灵。正面中间神龛内供奉“蒙氏”大牌位,左右两边神龛内供奉彝族姓氏的小牌位。《南诏图传》的画卷大体可以分为十三段。整个画卷像连环画一样,展现了观音点化细奴逻“弈叶相承”的神话故事。《故国史诗——创世纪》雕塑,生动地记述了彝族祖先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各种自然现象及物种起源作了天真浪漫的解释。图腾柱,六根图腾雕塑柱象征六祖分支、六部方言、六诏统一,依次为龙图腾、虎图腾、火图腾、鹰图腾、葫芦图腾、绵羊图腾。踏歌场,是个广场,广场以十月太阳历为根据,由365块砖组成一个太阳历踏歌场。太阳的十个光芒分别代表一到十月;每个月由36块石砖组成,每块砖代表相应的一天,每个月的第一天分别由不同的象征石刻形象雕刻而成,分别是一月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十月四脚蛇;中间圆心筑火坛,代表彝族重要的火把节、星回节;东西南北四边分别放置相应的春分(东)、秋分(西)、夏至(南)、冬至(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全国彝胞在南诏土主庙隆重举行祭祖仪式,踏歌是祭祖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每当祭祖大典结束后,彝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到踏歌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为节日增添无比的欢乐气氛。
4月23日上午,在阿有高、石玉周、左红珠等人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参观了南诏博物馆。之后,赫清良、阿有高等与我们考察学习组座谈,宾主双方各自介绍各自彝学会的情况,交流了彝学工作,他们还赠送了我们一些彝学书籍,我们也赠送了他们一些彝学刊物。最后,双方合影道别。
越西彝学考察在魏山与魏山彝学会交流彝学
当我们到达市区,立刻受到原昭通市民宗局局长、昭通民族研究会会长、昭通彝族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童成清(彝名阿力拉卤),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昭通市彝学会副秘书长、昭通市彝族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钟红萍(彝名阿卓妮玮),昭通市彝学会副秘书长叶果,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主席阿苏执莫等的迎接。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童成清代表昭通市几家相关单位对越西县彝学会考察学习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昭通市彝学工作情况和发生在昭通的一些与彝族有关的历史事件;我县彝学会会长、考察学习组组长罗木古等对昭通市相关部门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越西彝学会的基本情况,也对越西彝学会这次组队前来昭通阿普笃慕六祖分支之地考察取经的目的意义作了说明。
4月24日上午,童成清、钟红萍陪同我们游览、祭奠了位于昭阳区西郊10公里的旧圃镇老鸹岩山崖下面的“葡泉胜境”,即彝语叫做“玛洛依曲”的昭通市昭阳区葡萄井,游览、祭奠了位于老鸹岩顶端的阿普笃慕铜像、六祖广场。
据彝文文献《六祖魂光辉》记载,彝族父系第31世祖阿普笃慕时,由于洪水泛滥,彝族先民被迫迁徙到高高的洛尼山。洪水退去后,因洛尼山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笃慕主持祭祀后,将自己的6个儿子(即武、乍、糯、恒、布、默)分别率领各部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后世彝族把这一事件称为“六祖分支”。
彝族“六祖分支”后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去;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但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今天对“楚吐”“洛博”“实液”等地名难以确定是什么地方。虽然滇南的彝文《指路经》书和彝文家谱,大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洛尼山迁到昆明,然后到晋宁,到通海,到建水,最后分支滇南各地,但未见说他们的祖先是“六祖”中的哪一支。而糯恒后裔则主要迁入四川凉山地区。凉山彝族盛传他们的祖先古侯、曲涅(糯、恒)两兄弟由昭通迁去。糯、恒后裔有部分仍在昭通地区,有部分迁往川南叙永、古蔺一带。流传于凉山的《勒俄特依》,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只布、默后裔分布广,实力强,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市部分地区,其中布部(德布氏)主要为今贵川威宁(乌撒)、安顺(播勒氏)等,为清朝彝族土司之祖;默部(德施氏)为贵州毕节(水西),兴义、水城(普安)和云南镇雄(芒部)、昭通(乌蒙)、东川(闷畔),以及四川会理、会东等地明、清彝族土司之祖。《西南彝志》对布、默两支在以上区域活动的历史记录较详。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与祖先团聚,才能保佑后世子孙。所以,举行送灵仪式要请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指路经》。一部《指路经》记载着一个家族从古到今迁徙的逆行路线,经中所记录的地名、山名、河水名,都是这个家族在迁徙过程中走过或居住过的地方名称。从《彝文(指路经)译集》中收集到的云南各地、四川各地、贵州各地十几部《指路经》看来,所指的路线,不论出发地点、迁徙路线如何不同,每一部最终都指到(送到)滇东北地区,特别是今昭通市内。尤其是来自云南各地、四川各地、贵州各地的这十多部《指路经》中,都记载有昭通市昭阳区洒渔河葡萄井(玛洛依曲),其地名音、意都一样,仅有彝语方言的差异和汉字音译上的异写。其中,《译集·禄劝篇》说:“麻奴以赤都,布部与默部,糯部与恒部,武部与乍部,都在此相聚。”《乌蒙卷·指路篇》也说:“到了这地方,德布卸马鞍,德施把马歇,古侯作小憩。”而且几乎是一部《指路经》书,都记载葡萄井这个地方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坛)和旧钵(坛),凡历代“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碗水,不渴也得喝三碗水”。可信“葡萄井”水即“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都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故各支子孙都一代又一代念念不忘这个圣地。
“葡萄井”是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而得名,人们又称为“珍珠泉”,泉水上涌时又形如珍珠的缘故。六祖广场大概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六祖铜像、祭祖广场、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馆、停车场、栈桥、梯步等。
游览、祭奠过程中,考察学习组各位成员感慨万千,在感慨的同时,就昭通市和该市有关部门、相关领导对修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阿普笃慕铜像及其六祖广场所作的艰苦工作表示钦佩。
据悉,阿普笃慕铜像、六祖广场(包括六祖铜像)和其他一些设施总投入7千多万元人民币,2009年动工修建,2010年竣工并开始祭祖。圣泉“葡萄井”2009年之前多年干涸基本上没冒水了,开始修建阿普笃慕铜像和六祖广场后,它又活跃起来,涌出的水不断增多,在其周围吼叫时还不断地往上冒水泡呢!阿普笃慕六祖广场除了2010年没有按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祖外,以后,把每年的祭祖日固定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与传统的火把节同一天。
快要离开昭通时,童成清还陪同我们一行参观了民国晚期彝族风云人物、云南省主席、云南王龙云(彝名纳吉乌萨)建在昭通的“龙氏家祠”。“龙氏家祠”原是龙云在昭通的家业。据说,“龙氏家祠”一直是龙云唯一的亲妹妹纳吉美吉(后来则尊称为龙姑太)在管理,用来办过学堂,龙云本人只住过一晚上。十年文革中,“龙氏家祠”遭局部损毁。后来,政府出资1千多万修复而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游人参观、祭奠至今。
六祖广场留影
考察组在昭通与昭通彝学会交流
大关县以汉、回、彝、苗族为主体,彝族人口5000多人,占大关县总人口的1.7%左右。4月26日上午我们告别了热情好客的大关彝学会同仁,结束了此次云南彝文化考察学习。
越西县与大关县彝学会在大关进行学术交流-罗正富摄影
展阅读:中国诗文网文集 吉乃《梦幻人生》 雨夜诗语 〖彝族人家〗 蒋志聪(吉乃) 远古的秋思
越西县彝学会云南彝学考察记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