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这里风景独好--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散记

作者:姜丰文章来源:攀枝花新闻网-攀枝花晚报
发布时间:2013-08-26 02:34


近日,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暨著名彝语、汉语双语诗人阿库乌雾诗歌研讨会在我市举办,记者随与会专家、学者、作家到欧方营地、二滩、格萨拉等地采风。

一道人文风景本就是一道文化大餐,记者有幸同游,受益匪浅,著文为记。

初识罗教授:

“毕摩”和诗朗诵魅力

8月15日傍晚,记者到达盐边县欧方营地,第一时间见到了罗庆春(阿库乌雾)教授。谈天说地间,记者感觉到罗教授治学的严谨以及对后辈学人的关怀,譬如他对诗歌真挚的热爱和对彝族诗歌精神流变脉络的讲述,以及他毫不讳言地说未来想培养出100个彝语专业的文学博士等等,都使记者看到他的学养和他对同胞的深情,怪不得一路同行的彝族诗人都说阿库乌雾就像是彝族的“大毕摩”呢!记者好奇地问何谓毕摩?原来那是彝族同胞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在相关祭祀活动中民俗民风仪式的主持者,有着崇高的地位。

四川诗人蒋蓝曾对罗教授做过细致的访谈。蒋蓝曾用诗意文字形容过罗教授的诗歌朗诵:“文学界人士最熟悉的,是他朗诵那声震屋瓦的《招魂》。那不但是一扫沉闷会议氛围的高音部,也是一根熊熊燃烧的彝族诗歌的火把……他闭眼,旁若无人地踱步,他的手在聚光灯下舞动,用超过100分贝的铜质声音唤来一匹虬龙横空的大凉山,空降在绵软的江南烟雨中。我与数百名听众在他火焰跳荡的声音里,感受到了大凉山的大风与冷气,坐不住了,一起站起来跟着他呐喊:哦哇——哦哇——哦哇……”

与会专家:这里风景独好

参加笔会前,记者就知道有知名的文化人会出现在现场,但真的在第一时间见到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一份激动。

记者最早熟悉的诗人中有苗族诗人何小竹与彝族诗人吉木狼格,看到他俩的时候,他俩正在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聊天。与会青年作家杨解热情地为大家作介绍,随后又介绍阿诺阿布、鲁若迪基、阿苏越尔、阿索拉毅等作家与记者认识。

一路车行,刘大先自称硕士时读西方文论、博士时读现当代文学,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记者向他请教有关问题时,得到了他的悉心解答。不过他也有“狡猾”的时候,“学术概念的问题我不会回答的,一定要综合判断,结合当下,才能得出结论。”既幽了记者一默,也看出他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治学态度。

这时有人发出欢呼,原来是到格萨拉了。下车,只见重峦叠嶂、雾霭重重,远远地有彝族少女载歌载舞向我们迎来,工作人员已经为我们准备了烤土鸡、炖羊排、熟土豆与荞麦粑,并热情向下车的朋友们打招呼。刘博士感慨:“我到过好多地方,数这里的风景最有特色。”

双语诗人: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17日,在饱览二滩风光、格萨拉万亩盘松、看过彝族民俗歌舞表演之后,我们一行来到盐边县红格镇,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暨著名彝语、汉语双语诗人阿库乌雾诗歌研讨会正式开始。

与会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对阿库乌雾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结合阿库乌雾的创作,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多民族文学叙述的价值和意义等多项重大文学命题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价值梳理。

据了解,阿库乌雾的汉语名字叫罗庆春,是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阿库乌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阿库乌雾1964年5月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198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至1994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骨干教师进修班进修。出版《混血时代》、《走出巫界》等多部著作。1994年出版的诗集《冬天的河流》是我国第一部彝文现代诗集,1998年出版的散文诗集《虎迹》是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彝文现代散文诗集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