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3-31投稿人:高致贤
《水西悲歌》的“副产品”之二
——读《水西悲歌》杂记
浓郁的民族文化
《水西悲歌》写的是水西彝族反镇压的正义战争的。书中的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气氛浓郁,有时浓得超过战火硝烟。
《楔子》就可以作为研究彝族历史的参考资料,那就是一种彝族支系发展衍变的概况。
书中对彝族年和火把节的记述,都是一种可供研究的文献。第五章第五节中,对彝家大神支格阿鲁雕像的描绘中,开始交待了火把节的来历。到第九章第八节又加以具体阐述:
六月二十四日之夜,彝族人民打着火把从各自的田园中开始,逐渐将火把汇成若干条火龙,从四面八方聚到约定的山头,将火把传拢来烧成大火堆,而后围看篝火唱歌跳舞,吃肉喝酒,斗牛赛马荡秋千,纵情欢乐到次日。
在描述活动形式之后,又记述了数千年前彝族先民就创造了太阳历,1年10个月,每月36天,1年30个属相周,计360天,剩下的5天(闰年6天)为过年日。并根据北斗星斗柄的转向定出回星节,第一个回星节过彝族年,第二个回星节又叫火把节。这些都可以作为科普论文来阅读。
在民族群众文化中,作家还根据战争状况,在第五章第三节中有机地插叙了苗族人民的“跳花坡”(亦称跳花节)群文活动的描绘——
草坡中央新树起一根五六丈高剔削了大部分枝叶的香樟树,顶部的叶冠上挂满了红、黄、白、蓝各色纸花。这就是“花树”。树不摆了一张漆光水亮的条形供桌,桌上摆着一个灰亮的玉盘,盘中是一把檀红的酒壶和三只白瓷杯。一位鹤发的苗族老人往杯中斟满了酒,双手举杯伸向天空,嘴里喃喃地叨念了片刻,然后微微弯腰,将酒液慢慢地绕着弧形洒到地上,再举起第二杯酒、第三杯酒……老人做完祭事,十多支芦笙便一齐鸣叫起来……
经过细致的描述后,正当苗家男女老少欢聚于花山之上,或轻歌曼舞,或谈情说爱,共同欢庆自己的节日时,清军杀上花山来了,战争与和平形成鲜明对比,爱憎与情景交融。
如果说,前述少数民族节日等为该书充实了知识性的活,那么,彝族歌舞又为该书平添了许多娱乐性和趣味性。
我粗略数了数,书中有彝族情歌和古歌59首,还不包括彝家诗词,其间最长的一首达55行。
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作品就以“蓝天上飘来了吉祥的云,那是水西来了尊贵的客人,尊贵的客人张开你尊贵的口哟,香喷喷的咂酒表表心”的歌声来接待吴三桂。从此,吴三桂便被“家猪和野猪在一起”的民歌迷住。书中根据战争环境和人物塑造所需,随时插入民歌或诗词,直到最后的第十二章第五节,还有乌蒙彝部苴穆禄天德的“背上背坛老咂酒,跑到北方找舅舅,……”的长歌。如果将书的这些彝族民歌全选出来印成单行本,也是很有情趣的。这些彝家民歌入书,一则彰显民族特色,再则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给读者一弛一张,张弛有序的阅读感觉。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