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序文-读几黑.阿合吉惹长篇小说《大老婆小老婆》

作者:李阳
发布时间:2009-09-18投稿人:李阳


读罢彝族作家几黑-阿合吉惹(汉名杨林文)的长篇小说《大老婆小老婆》,精神为之一振。情不自禁要叫一个好字!

面对这部由彝族作家写彝族生活的作品,百感交加,真有些控制不制自己的感情了。看得出,几黑-阿合吉惹的创作是勤奋的,有一般作者不具备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经验,写作的热情也很高。这几年来,他的大名常见著省市报刊上,成为川滇小有名气的彝族作家。

早在近十年前,就耳闻过这部作品,听说此作反响强烈。有人想包装策划出版这部作品,有人要出资买断版权。可也不知什么原因,却始终不见作品问世。几经周折后,此作终于面世了。

审时度势,关注底层写作,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在丰富多样的现实主义叙事中,“底层叙事”无疑是当下影响最大、反映强烈的一种叙事模式。这在目前大量涌现的文学作品中,是不难发现的,因为,在当代文学的整体构成中,关注底层,反映现实具有特别严重的意义。其实,真正伟大的文学总是关注和同情弱者,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幸的人而倍受关注。鲁迅的《阿Q正传》、《祥林嫂》,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正是如此。

《大老婆小老婆》作者,完全是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别致新颖的角度,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偏远闭塞、一些彝族群体生存环境中的爱与恨、情与仇、是与非、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的纠葛,展示出广大彝族青年向往文明、追求幸福、渴望爱情并为之奋斗的心路历程。以此印证:旧的事物朝新事物转换中的必然过程,是蜕化中所产生地阵痛。由此抒发了一种不复见久矣的精神,赋予几黑-阿合吉惹的小说以感人的力量和丰富的诗意。

缘于此,我似乎明白一个道理: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要看作者的观点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是怀有猎奇的心态故意宣扬陈列,还是带有良好的愿望去善意的检讨和批判?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它要有勇气面对苦难,更在于它能为苦难的情境带来安慰,能给混沌的生活创造清醒。这就是说,一部好的小说是在漫漫长夜中寻求黎明、给人安慰。这样的小说,才是富有诗意的、浪漫情调和理想主义气质的,是那种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并致力于向上,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小说。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好的小说家,善良,有同情心,绝不对人物的痛苦无动于衷,他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人物与读者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他把小说当作小说,当作必须写人、讲故事的一种文学样式,当作与读者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缘于此,便努力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令人信服,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几黑-阿合吉惹的《大老婆小老婆》是一篇充满温情和善意的作品。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有主人公“我”对大老婆忠贞质朴的爱,有大老婆对丈夫的种种致命的伤害——大老婆婚前的不贞,婚后从不顾家而行为放荡。然而,更坏的事情是她将要瘫痪之时,与家族人沆瀣一气迫害自己的丈夫;为了后半生计,家人合力为“我”找小老婆,“我”千方百计推辞,但终在大老婆虚情假意授意下,被两个家族的威逼利诱所迫,“我”终于娶了小老婆。然而,“我”娶了小老婆后,情况突变,大老婆一反常态,勾结家族致“我”于死地而后快,险些引起家族之间的群斗。最终“我”感到心满意足——不是因为娶了小老婆,而是法律在“我”身上得到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在“长夜无眠”时,仍不忘记弹响祝福的琴弦,不忘记点燃心灵的烛光。作家在结尾部分通过对法律执着的等待,“我”终于被戴上手铐时的心理描写,更是将一种诗意的,温暖的情感抒发,从而把作品推向高潮:“我一身轻松,甚至有几分别人无法理解的喜悦。因为,我一向所敬畏所依赖,以往却遭寨里人嘲笑的法律,今天终于动真格的了。尽管最先是动在我身上,但它毕竟动了。只要它动真格的,日后我所生存的环境,就一定少了野蛮的行径多了文明的华彩------”

“我却愉快地闭上了眼睛。靠在靠座上,任警笛尖叫着风驰电掣般朝前驶去。从车窗上刮进凉爽清新的晨风,让我心舒神爽。不用看,我也想象得出,我们山寨上空是一片蓝天。蓝天上飘荡着几朵洁白的云彩。我知道,并断言:山寨的明天一定是个好日子。”

如果说,以人道主义为灵魂的现实主义是文学的永恒本质,那么,以客观性为基本特点的写实,则是小说的基本性质。就此而言,小说乃是一种最接近人的心灵和生活的本来状况的精神现象。不言而喻,人们喜欢小说,亦说小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因为人们能从小说中可以看到自己隐蔽在心灵深处的影子,可以窥视到对生活的最生动、最真实的一面,从而产生令人信服的表现。

读罢《大老婆小老婆》有种感悟:作家的情感态度和叙事方式改变了一切。这是此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本书起死回生地赋予了一般题材内容以新鲜的意味。《大老婆小老婆》属于那种以客观性很强的叙事模式而展开的。小说充分地尊重人物,耐心地展开叙事,细致地进行描写,精心地使用语言,显示出一种朴实而成熟的审美气质和艺术风貌。这是值得称道的。

在对待娶小老婆的态度上,作者是理智的,是前瞻远虑的。在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个友色惹,在彝塞也是出了名的,他人长得魁梧,人品也好,死了女人后,自然是少不了女人的追求,听说有两三个自动送上门,都上了他的床,被他好言相劝给说服了。他说:‘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不能做,要做就名正言顺的谈,正正当当地娶嫁,要学人家汉人样,那才叫光明磊落呢。’”

在母亲和兄弟间为娶不娶小老婆的争辩中,已展露了作者的心意:“我摇头笑着说:‘人该朝着鲜花望嘛,不该盯着狗屎瞧。找小老婆、玩弄女人的,体面吗?好的不去学,眼睛盯在狗屎上,要不得。你看看二爸,人家是乡长呀,权大势大的,也没找小老婆吗。还有大表哥,都当副县长了,娶不起小老婆吗?还有我的同学……人家不是娶不起,那是有文化讲道德的表现。’”

在对待大老婆的问题上,更是突出凸现出“我”的宽宏大度和一片温情。大老婆婚前失贞,婚后仍欠检点,更糟糕的是,为报复自己的丈夫,一棍子将丈夫打昏。最可恶的是,丈夫本无娶小之意,她假仁假义鼓动诱惑并为之出谋献策。当丈夫真娶来小老婆,她原型毕露,恶毒至极,骂了个祖宗十八代,并伙同族内人一起加害于自己的丈夫。面对如此大老婆,“我”又怎样呢?

在大老婆家族组识人追杀“我”时,迫于无奈,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工作安排好了,土地备足了,新家也有了,一切都联系好了,没想到“我”的良心又发现了。请看下段心理描述——

“可这个念头“噔”地吓了我一跳。我心里一惊,就突然间想起了我的瘫痪老婆,如果我从老婆身边消失了,谁来看管她?娘家人是不管她死活的,婆家人现在也仅是看在我的面上,才忍辱负重地照顾她。尽管母亲他们心地善良,但老婆的不知趣和刁横个性会无时无刻地冲撞,得罪着母亲她们,如果我不再像眼下这样经常调解,劝和,母亲他们也是无法和老婆相处一天的。我怎么能有这种念头?即使再苦再累再烦再恼,我也不能学天上浮云样的飘走,我该学屋前撬不动的那块巨石,一动不动地搁置在瘫痪老婆的生活中。”

《大老婆小老婆》是一部智慧含量很高的作品。理念化写作容易流人为文造情的歧路,陷人空洞、乏味的泥潭。然而,几黑-阿合吉惹却能凭借推理性的想象和虚拟性的情节,创造出一个有别于庸常经验的崭新世界。他用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情节支撑起耐人玩味的主题,从而使自己的小说充满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在对待近乎于歪理邪说的老规矩时,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智慧地传达出来——

“‘可你们想想这是些什么规矩?’我几乎有些激动了,‘而且,所有的规矩都是人规定出来的,而这些规矩都应该随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和完善。好的就要继承和发扬,坏的就要抛弃它,不应该不管它合不合理,都死抱着几千年的传统规矩不放。我们彝家不是有句‘祖先开路,孙儿走路’的谚语吗,我们现在这代人不按传统规矩办事,如老丈人死时不送牛安葬;娶小老婆也不给娘家人赔礼道歉,几百上千年后,我们这代人,不也就成了祖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也就成了祖先规定的规矩而继承下去了吗?

“堂叔冷笑道:‘那这位祖先就只有掉脑壳了。’

“我也冷笑道:‘好吧,我就来做这位掉脑壳的祖先。’”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在日常生活中流传许多形象各异的谚语,既有诙谐的意味,又富有哲理,本书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也是该书增色不少——

“丢一截理在崖上,在崖上掏蜜吃;丢一截理在水里,在水里捕鱼吃。”“雄鹰飞得高见识超同类,老狼走得远吃福超同类。”“竹篮往上编,人往高处走。”“人靠理活,理垮人就死;桶靠藤箍,藤断桶就崩。”“要想又忙又累,就种岩上岩下两块地;要想又吵又闹,就娶大小两个老婆。”“恶狗拦不住,铃声挡不了。”“打雁老天怒,打女娘家怒。”“姑娘嫁婆家,姑娘是否美一院;菜籽撒园地,菜花是否艳一地。”“马绳不牢牛绳不牢,人绳才最牢。”“要死的人拉不住,滚来的石头挡不了。”“两座大山无法弯一处,两个鸡蛋无法捆一起。”“给恶人做好事倒不如给大河撒盐。”“草坪长什么草羊就吃什么,社会出什么风气人就用什么。”

我们要感谢彝族作家几黑-阿合吉惹的辛勤劳动,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克服自身难以想象的困难,几多磨难,为我们贡献出如此精彩的小说,是难能可贵的。据悉,几黑-阿合吉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忌讳之爱》已在运作出版中,不久将面世。

目前,他正在潜心挖掘盐边县境内彝族山寨即将消失的彝族传统文化,体悟改革开放后,彝族地区的巨大进步与飞速发展,以生存在格萨拉的阿西、阿苦、阿底、几黑四大家支的兴衰历程为背景,撰写一部百万字长篇小说《孜祖仆乌》(彝王居住的圣地)。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希望他不负重望,早日让作品与读者见面,为自己的民族和家乡父老做出新的贡献。

我祝贺这部书的出版并热忱向广大读者推荐。期盼读者的赞赏或批评。就让《大老婆小老婆》这部富有浓郁山寨风情和充满温情善意的小说,带着它的优点与缺点,怀着欣喜或忧惧,走到读者中去罢!

2009年9月16日

李树海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