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德宏州青少年吸毒现状及诱因探究

作者:高文 李春华
发布时间:2010-08-20投稿人:高文


【摘  要】德宏作为一个靠近毒源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州,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青年失业率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发展,学生失学率较高,诸多原因导致德宏吸毒青年数居高不下。吸毒毁坏青年人的身体,破坏他们的家庭,带来社会的动乱。毒品控制不下德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从谈起。

【关键词】青少年;吸毒;现状;诱因

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德宏地区的社会系统正处于一个非良性社会运行的状态,毒品带来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只有抓好毒品防治,有效控制好毒品,限制它带来的问题,德宏经济发展才得以保证。德宏州学生入学率、升学率、就业率偏低,民间对学校教育不太重视,加之近些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社会上读书无用的言论较为盛行。德宏州自然环境比较好,生存问题困扰不大,长期形成一种无欲无求,不思进取的观念,如读书不如放猪,晚成才不如早结婚。家长不支持读书,社会气氛不支持读书,青少年中基础较差的学生便高高兴兴收拾起课本教材,早早的走进社会。由于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学历只能做些体力活,此外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成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早早投入吸毒贩毒的队伍里。这样要求政府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③]只有德宏社会体制的健康运行才会有少数民族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     德宏州青少年吸毒状况

(一) 德宏青少年吸毒品的基本概况

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吸毒的人数不断增加,平均年龄不断降低,毒品问题日趋严峻。 截止2003年9月30日,德宏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5897人[④],现有吸毒人员14095人(按国际惯例测算,1名吸毒人员周围存在隐性吸毒人员4-7名统计,我州实有吸毒人员数应超过实际统计数)。

(二) 德宏青少年吸毒特点

1.德宏州染毒区域广,呈“城镇向农村扩散,而农村又反过来包围城镇”。因此,城镇干部、职工子女吸毒历来非常突出,子女吸毒已成为德宏干部职工的一大心病,许多干部、职工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抱有子女学习好坏都无所谓,只要不染上毒品就行了的态度。一大批干部、职工为让受害子女改变环境,或为让子女免受毒品危害,纷纷要求调离德宏,严重影响了德宏干部队伍的稳定。

图表 1吸毒品人员的民族结构[⑤]

民族

汉  族

少数民族

傣族

景颇族

德昂族

阿昌族

傈僳族

数量

3922

4575

4308

179

352

259

比率

28.8%

35%

31.6%

1.31%

2.5%

1.9%

图表 2吸毒品人员的性别年龄结构[⑥]

年龄阶段

0~17

17~25

26~35

36~60

61~

数量

140

3005

4721

5164

1065

12874

717

2.多为结伙吸食。吸毒人员已由过去单独隐蔽吸毒发展到结伙聚集在一些固定场所、甚至公共场所吸毒。家族式吸毒共有29户72人。其中兄弟或叔伯吸毒的有1户25人,一家两代或三代都吸毒的有17户47人。因祖孙三代吸毒或父母带动子女吸毒弄得家破人亡,成为绝户的已有7家,另有七八户濒临绝境,家境堪忧。是家庭式吸毒。水库社村民郭云显父子四人吸毒,媳妇不堪忍受,将幼小的儿子亲手掐死后,自己喝农药自杀。章金社村民杨发强一家五口,人人吸毒,两个儿子已吸毒致死,小儿子杳无踪迹。邻居式吸毒。农村业余生活枯燥、落后,居住环境散乱,周围几家人毗邻而居,形成一家吸毒带动四邻。

图表 3吸毒品人员的户籍结构[⑦]

县市

潞西

瑞丽

梁河

盈江

陇川

德宏

户籍

城 

城 

城 

城 

城 

数量

2122

3122

2788

1971

  3588

13591

                         

3.人数急剧增加
从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青少年吸毒的人数急剧增加。

图表 4改革开放以来吸毒人员数量变化趋势

时间阶段

~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今

数量

4345

8908

13591

 4.文化水平偏低,毒品种类多。从各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情况来看,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最多,部分为文盲。德宏13591名吸食海洛因的人员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22%,文盲占21.5%。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及国务院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图表  5吸毒品人员的学历结构

学历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

数量

2929

7108

3032

495

27

比率

21.5%

52.22%

22.3%

3.6%

0.19%

 5.吸毒贩毒交织各地的情况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吸毒者最后变为了贩毒者,滑入了毒品犯罪的深渊。这些青少年一般是从吸毒开始的,当毒瘾不大,工资收入和储蓄尚能维持时,他们是单纯的吸毒者。随着毒瘾增大,所需资金的增多,原有的财力难以支撑吸毒所需时,便以贩养吸,由毒品的被害者变为害人者。吸毒和贩毒这对联体怪胎相互依存,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

6.复吸比率极高,吸毒者对毒品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染上毒瘾便难以戒掉。一些吸毒者刚走出戒毒所回到原来的环境,便恢复吸毒,形成吸毒--戒毒(包括强制戒毒和自愿戒毒)--复吸--劳教戒毒的怪圈,正可谓“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

(三)毒品带来的社会问题

1. 吸毒耗尽了社会大量的资金,导致民间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离毒源近,加上零星贩毒分子的活跃,这里的吸毒人员搞到毒品并不难。1元、2元不等价钱的毒品都能买到。”一位资深缉毒警官向记者透露。如果按每名吸毒人员每天平均吸毒消费20元计算,德宏州吸毒人员每年要烧掉人民币1亿多元。

2.影响了德宏劳动力健康。据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随着吸毒的低龄化及因吸毒造成的家庭破落、经济衰退,一些地方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有的村寨因吸毒人员过多,劳动力匮乏,出现土地无力耕种,或变卖或荒芜的情况。[⑧]如陇川县的景颇族村寨彭生二队已连续多年人口出现负增长;该县另一个吸毒严重的景颇族村寨碾子社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

3.吸毒引起社会动荡。一个个吸毒者每天要消耗0.5克毒品,这样每月的费用最低要在12000元以上,这是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多数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或偷或抢,甚至杀人越货,或又吸又贩,以贩养吸,形成恶性循环。据警方统计,在查破的刑事、治安案件中,属吸毒人员作案的分别占33%和85%。德宏州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

(一)地域原因

德宏州靠近毒源,缅甸的金三角,世界第二大毒品生产基地。虽然德宏州的公安、边防、武警都在加大力度打击毒品犯罪,据估算,每年缴获的毒品量就占过境量的20%,是很高的数字了,但是,500多公里的边境线大多是没有天然屏障,这对那些零星贩毒的毒贩来说,几乎就等于没有设防。如此看来,在德宏州所辖的中缅边境线,要想禁止毒贩进入是难上加难。而这些零星毒贩就是采取诱吸等手段,先免费提供毒品,等吸毒的人上瘾之后就成了他的买家,把毒品渗透到了德宏百姓手里。另外临近缅甸的毒源、毒品可以轻易弄到,价格又便宜,这也是造成当地吸毒人群比较多的因素。

 (二) 个体原因

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成熟,正在体验着人生最激烈的情绪变化。这一时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旦遇到生活困难、人际冲突、婚恋失败、升学就业等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精神颓废,心灵空虚。为了弥补空虚的心灵,便去寻找各种刺激,而毒品就是一种可以在短暂时间内给人以强刺激的物品,因此,这些精神空虚的青少年往往会染上毒品,试图在毒品中寻找安慰,忘却烦恼。

(三) 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和保障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往往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尤其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育成长。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恶的榜样。家庭教育不当主要表现为:①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放任自流,缺少监护;②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尽管一些家长自己不具备吸毒的某些性格和习惯,但如果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会形成倾向于吸毒的潜在性格,比如年幼时溺爱、娇生惯养,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③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孩子的反抗型人格。这些都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州戒毒所对青少年吸毒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表明,因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得不到家庭温暖而导致吸毒的占30%;受家庭吸毒成员影响而吸毒的占28%;因家庭溺爱、娇生惯养而走向吸毒的占5%。

(四)学校原因

1.入学率较低巩固率不高

入学率全州综合统计都达到98%以上,辍学率仅占1.7%--1.8%;初中段当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也达到97%—98%左右,辍学率仅占2%--3%。但是,实际上在农村乡、镇的学校,特别是傣族坝区和特困山区乡、镇辖区的学校,一个学年度学生流失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图表6德宏州2003-2005学年几所小学入学状况

 

学校

盈江苏典小学

盈江二中

盈江新城

陇川清平小 学

户撒芒回小学

瑞丽第三民中

瑞丽户育中学

2003入学

2359

1752

592

1368

140

428

138

2005学年

2267

1489

521

1294

118

367

118

流失人数

92

263

71

74

22

61

20

流失比率

3.9%

19%

12%

5.4%

14%

15%

14.5%

2.升学率不高
   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比例低。从全州来看2004年共有小学毕业生20665人,小考录取初中就读的有19090人,升学率为92.37%。但是从县、市范围来看,很多县份上的小学升初的升学率不高,很多学生没有继续就读初中,13岁左右就离开学校开始步入社会。

图表 7各县市小学升入初中情况

地     区

潞西20004年度

盈江新城乡02,04年度

瑞丽市姐相乡04年度

瑞丽市畹町区02-04年

潞西市遮放镇辖小学02-04年

盈江二中招生辖区02-04年

小学毕业数

5738

727

185

500

2206

1974

升入初中数

4493

519

140

396

1384

772

升学率

78.3%

71.4%

75.7%

79.2%

62.74%

39.1%

 初中毕业升高中的情况:2004年全州初中毕业生共有19580人,参加省中考6986人,实际录取高中4690人,升学率为毕业生总数的23.95%,占参考人数61.13%。1

图表 8抽查的几个地区初中升高中情况

地     区

潞西

潞西遮放

陇川

瑞丽户育

小学毕业数

3242

176

2860

106

升入初中数

1137

61

395

19

升学率

35%

34.7%

13.8%

18%

高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升入大学和专科院校的情况:高中毕业升入高等院校方面,以2004年为例,全州高中段(包括职高)毕业生2839人,参加全国高校统考被录取的1539人,其中本科652人,专科887人,只占毕业生总数的54.21%;2005年全州共有2706名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有1304名考生达到本科、专科录取线(不含照顾分),占参考生总人数的48.2%。但是,少数民族升入大学的数量很少,比例相当低。1995年至2004年全州考入高校的学生总数为6756人其中汉族学生5289人,占78.3%,少数民族学生1467人,仅占21.7%。又如畹町开发区近8年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252人,少数民族考生只有40人,占15.87%,其中被录入专科以上高校的16人,仅占高考总人数的6.3%。

3失学的比率较大

我州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的20余万人中,初中流失约2万人,实际在校学生只有18万人,约占全州未成年人30万青少年数的60%;小学、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流散在社会上的约5万人,加上初中生在册不在校的2万人,实际共有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约7万人流散在社会上,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染上毒品。

图表 9  2004年全州各类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流失情况

毕业类型

小学毕业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

毕业人数

2206人

19580人

2839人

升学人数

1284人

4690人

1539人

流失人数

922人

14890人

1300人

 (五)社会原因

1.社会转型导致民族地方价值观混乱。在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追求的剧变会给人们的基本理念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对青少年的冲击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少年将失去原有信仰的激励和规范,转而追求享乐至上,错误的认为吸毒就是一种高级享受,是有钱的标志,甚至认为是一种时髦。

2.禁毒宣传不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州对吸毒问题曾经不宣传、不报道、捂盖子,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并不是我州的一家之丑,而是世界性的公害。捂盖子的结果,只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害,最近几年我州在禁毒宣传上有所突破,全州禁毒展览的举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

3.文化糟粕的影响。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还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1

三、解决德宏州青少年吸毒的举措

(一)从个人上说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觉保护自己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有关毒品知识,了解毒品的危害,知道吸毒成瘾,难以戒断,我们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就能树立起坚固的思想防线。善于识别,慎交朋友如果你交上好的朋友,将会互相进步,互相鼓励、学习进步、乐于助人。这类朋友将对自己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如交上不爱学习、思想落后、吸烟、喝酒甚至道德败坏行为不轨的人,你就会学坏。因此,这类朋友交不得,而要尽量避开这种人的纠缠,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影响。

识别环境、不去游戏室、迪厅、网吧、录像厅等不适宜少年儿童活动的地方拒绝吸烟、不要接陌生人递过的香烟和饮料。遇到挫折和烦恼老师或家长倾诉,寻求长辈的帮助。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如体育运动、听音乐、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跟父母外出旅游、淘冶情操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抵御毒品的能力。

(二)从家庭上说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家庭预防青少年吸毒可做到以下三点。

1.观察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吸毒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有的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追求奇装异服;有的青少年则染上了喝酒、抽烟等恶习,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吸毒的前兆,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

    3.别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老师和邻居们,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

(三)从教育体制上说实施“校园育苗”工程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教师善于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教学上,可以模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任何时侯不要超越人的“伦理底线”,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以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

2.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下一代青少年儿童教育培养观念的转变。在我州少数民族群众中对于民族振兴,教育为本的观念没有真正的解决,特别是傣族集居地区,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认为“农民只要勤耕苦作就有饭吃,读不读书没有关系。”人们的思想还固守在小农经济时代,还认识不到新时代的到来,认识不到读书是少数民族下一代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也认识不到文化科技致富对新一代文化素质的要求和必备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还认为“‘普九’是政府要孩子读书,不是孩子要上学”等等。

3.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才是实实在在解决民族教育当前存在问题的关键。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面还大,加之因吸毒造成贫困的家庭较多,在中小学阶段的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较大。特别是现在改革教育、整合布局集中办学和扩大高中规模以后,包括教学用房学生宿舍课桌凳等等都不能满足需要。

4. 明确我州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着力改革教育结构。立足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科技素质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这两个目标和任务。在“两个”目标任务的原则下,着力改革教育结构,实行“普教、职教、成教”全面发展,侧重点要放在当地农村青少年农民的职业文化技术素质的教育上。调查显示:十五、六岁,容易染毒。在校青少年一般处于这个年龄段,这个时期是人的思维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心理困惑最大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四)从社会上说要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社会各界要自觉地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预防青少年吸毒可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预防。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吸毒重要环节。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吸毒的条件,达到吸毒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倾向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吸毒者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吸毒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正琪 80名吸毒者吸毒行为调查分析 1996(04)

[2]赵竹林.王志纲.杨毓章 154例吸毒行为调查 1997(01)

[3]马寅虎.吴尊友 中国的禁毒运动与控制艾滋病经注射毒品流 2000(03)

[4]杜大卫.乌斯曼.张曼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知识水平调查分析 1998(01)

[5]马寅虎.吴尊友 中国的禁毒运动与控制艾滋病经注射毒品流 2000(03)

[6]杜大卫.乌斯曼.张曼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知识水平调查分析 1998(01)

Discussion the Drug abuse of Young people in Dehong Area and Analysis lts incentives

GAO-WEN   Li chun-Hua

(Dehong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blic Department,Dehong YunNan 678400)

【Abstract】Dehong is a ethnic frontier area were close to drug source.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is not high, youth unemployment is high.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development, student dropout rates are relatively high, lt causes many young people drug use. Drugs destroy young people's health, destroy their families, lead to social unrest. Devon drug control no less than well-off society can not be achieved.

【Key words】Young people; drug abuse; Current situation; incentives

 



作者简介:
    高文(1981--)男,彝族,民族学在读博士,云南宣威人德宏职业学院思政部副主任。
    李春华(1965—)男,汉族,德宏职业学院公共系高级讲师,保卫处副处长。

参考文献:
[②]郑杭生《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采访德宏州公安局局长杨余。 
[⑤] 1990-2000年德宏州年鉴数据。
[⑥] 1990-2000年德宏州年鉴数据  。
[⑦] 1990-2000年德宏州年鉴数据。
[⑧]陇川县骞号乡芒洪景颇族社是个只有230人的小山村,吸毒人员就有56人,大部分青壮年都染上了毒瘾,每年收砍甘蔗,都要到其他村社雇请劳动力。因吸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大幅度增加,加之妇女的大批出走等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严重减员。

注释:
    1.盈江县自1995年至2004年10年时间,全县累计共有当地五种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907人,实际录取升入高中的358人(平均每年有35.8个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占报考总人数的39.4%,其中傣族生报考644人,录取251人,升学率为39%;景颇族生报考191人,录取72人,升学率37.7%;傈僳族生报考61人,录取33人,升学率54%;阿昌族生报考8人,录取2人,升学率25%;德昂族生报考3人,升学为“0”
    1 注释: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产生的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糟粕文化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个体内在低级需要,使他们感官及肉体得到高度膨胀,甚至不能自我控制。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