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影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的原因浅析

作者:高文
发布时间:2010-08-20投稿人:高文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纵观历史,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历史形态,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由此可知,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发力点,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科技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德宏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1.德宏州农科技术使用情况

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3831万瓦特,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848台、农用小型拖拉机33344台、联合收割机559台、机动脱粒机2186台;化肥施用量50079吨。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多家,但这些龙头企业分散在全州各地、遍地开花、到处冒烟,不利于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特殊的资源优势条件,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状况造就了我州许多独有和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品牌,如梁河回龙茶、绞股蓝,盈江黄酒、德宏水牛、德宏小粒咖啡、遮放贡米等。但由于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保护不够,围绕着质优、特有、品牌农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大,上述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有的已被别人抢注(如梁河回龙茶),有的已退出市场(如绞股蓝、盈江黄酒)。农业科技服务的有195人,占68%,龙头企业有农技(农艺)人员239人(其中咖啡产业有187人),有的产业无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力量分布不均,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工作明显滞后。

2.民族和地区差别问题。

德宏是典型的“直接过渡地区”,不实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地区。使我州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聚居区实现了几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德宏以景颇族为主的“直过区”由于脱胎于原始社会母体,社会发育程度低,积累单薄,经济、文化落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先天弱势日益突出。目前,“直过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居住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文化落后,生活贫困,毒品和艾滋病流行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影响到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城镇居民收入8395元,两者相差5.58倍,在全省16个地州市中,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10位。[3]

(二)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站“空壳”现象较为严重。

1992年以来,德宏州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由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业务,人、财、物管理权由原来的县农业主管部门下放到乡镇。按照“转变职能,减人、减机构、减开支”的乡镇机构改革思路,农技部门成了差供单位,原有的技术人员90%去了全额单位,剩下的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由于乡级财政自收自支,德宏州大多数乡镇财政收入状况不好,再加上基层重视不够,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现镇里虽有一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但已被下岗人员承包,只卖农药和种子,却不负责推广农业技术。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低,总体素质偏低。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中,50岁以上的超过50%。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全省80%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粮棉油种植、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为主,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如服务于蔬菜、瓜果、水产的人不到20%仅是德宏全云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构成都存在问题,在38021科技人员队伍中,占总职工人数83.3%。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0.03%);本科毕业生:25446.69%);专科生:4526人;中专生以下:30941人(81.4);推广研究员:25人(0.07%);副高职称:445人(1.17%)中级职称:6933人(18.23%)。

云南省农科推广人员数量表[4]

层次

合计

实有人数

编制数

实有人数

编制数

实有人数

编制数

实有人数

编制数

实有人数

编制数

农技

21138

19849

217

226

1017

1086

8864

8775

11040

9536

农经

5115

4835

25

26

173

185

1484

1436

3433

3162

畜牧

13375

13480

98

101

603

618

4994

5083

7680

7577

渔业

1205

1408

23

25

150

161

755

873

277

349

农机

4790

4616

38

24

42

39

934

893

3776

3636

总计

45623

44213

401

402

1985

2089

17031

17060

26206

24260

 

3.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多数县市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再无其它工作经费。乡镇推广机构基本没有固定场所和经营费用,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基层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梁河县由于缺乏经费,现有技术人员不能参加技术培训,知识更新慢,总体素质偏低。

4.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陈旧,技术推广需求与供给脱节。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名义兴办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来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的,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自独立,缺乏直接的和有效的联系,同时,专业农技推广部门相对独立,如种子、农技、畜牧、植保、林果、水产、农机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推广计划和方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使得农业科研项目中真正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而农技推广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却无法列入科研计划。同时,

二、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的原因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德宏州农业人口821784人,占总人口的70.54%;城镇化率29.5%。在常住人口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2.62%;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5.1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23.26%;接受小学教育的占48.21%;人均受教育年限6.03年。

2.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

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户对农业投入较少。
     我们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4.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程度低,科技文化落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若。

我州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处于初级阶段,都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难于形成有组织的经营主体。劳动者素质偏低,思想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大。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大多为了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加工能力弱,难于有效搞活农村流通,且绝大多数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风险利益联接机制,农民总体上还是靠自身力量面对市场,不能有效抗御市场带来的风险,做大做强特色的步履艰难。

三、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的方法举措

1.加强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任何外部条件都替代不了。缺少了人才这个科技的核心载体,新理论的创立、新方法的探索、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要靠一大批掌握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来保证。一是加强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集约型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激活现有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并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二是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在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上,要维护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利益,保证推广机构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比例。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把工作立足点放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农民群众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接受、使用、传播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把现场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把举办综合性的科技大集和开展专业培训、对口帮扶结合起来,把科技下乡活动与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让农民从科技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公开招聘村级农技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职、定补,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突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新农村图书屋建设,以重点村、重点产业为主导,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要培训内容,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农民网上培训等。加快培育农民大户,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把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
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及稳定性的特征,农业科研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其科研成果直接受益于“三农”,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农业科研的这种弱质性决定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否则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科技进步投入上,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政府,另一条是社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问题,明确保障责任。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公益性农业科技的资金需要,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当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工补农的优惠政策相继实施。这种政策导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已引起许多投资者的关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已经或即将显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4.
从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广的推广模式
   
当前,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一是搞好示范应用。按照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园、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进一步推广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从广大农民朋友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立足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村。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培育和造就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经营、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构建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对象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通过培训、发现、总结好的典型,让群众看到别人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了,在此基础上搞宣传、给政策、投资金,利用行政手段再推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农技推广网络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业科技创新一要与市场结合,二要与应用结合,三要与企业结合。农业企业、生产基地等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生产经营实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并加大支持力度。在科技三项经费的安排中,有重点地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引导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6.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   

结合州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 2005, 18(2): 41-44.

[2]海因茨·韦里克[].理学:全球化视角 马春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

[3]甘肃星火办公室.甘肃省星火计划与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EB/OL]. (2007-04-17)[2008-05-18]Http:www. gssp.

[4]魏邦龙.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2000, 16(1): 25-29.

[5]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 兰州, 2007.

­.

[6]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5(2): 48-49.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n R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in Remote ethnic minority areas

------------ seting Deh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example

Gao-WEN

 

(Dehong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Department Yunnan Dehong678400)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human society, food and clothing, survival of the country. Other-material production sectors and all non-material production sectors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duce cos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high efficiency, but due to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s border variety of reasons for the low uti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s the same tim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is slow, hard life of the peasant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mote; ethnic minority areas; Promotion



作者简介[1] 高文(1981---)彝族,男,云南宣威人,法学硕士,德宏职业学院公共系教师。

[2] 张志阳(1978---)傈僳族,男,云南元谋人,文学硕士,元谋县组织部科员。

收稿日期:200911月。

[3]刘一平《构建德宏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摘自德宏州年鉴,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9月。

[4].本数据来源于张兰英主持的云南环境发展项目(DFID资助)的政策与机构分析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由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主持,20013月完成。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