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2010年端午节调查报告

作者:王先灿
发布时间:2011-03-02投稿人:王先灿


一、网友聊谈时间: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19:45

网友一网名:琉璃恋性别:女民族:汉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问:在线啊。可以问你一些关于端午节话题的问题吗?

琉璃恋:可以。

问:关于端午节你了解些什么?

琉璃恋:我就是一般的啊,屈原啊,吃粽子啊,菖蒲、艾叶啊。

问:那也不少,比我以前了解的要多。

琉璃恋:呵呵,这个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

问:在你看来,端午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琉璃恋:我觉得就是吃粽子啊,还有赛龙舟,其它的也就没什么了。

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端午节的,比如父母、老师、书籍,媒体?

琉璃恋:老师、父母、书籍、媒体都有啊!

问:那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你是否了解一些?

琉璃恋: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嘛。

问:屈原是端午节的一大因素,与他相关的端午节活动,你认为有些什么?

琉璃恋:我知道的就是有吃粽子和赛龙舟。

问:你认为这些活动的意义何在?

琉璃恋: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它的意义,可能是习惯了,就把它当做一个节日罢了。

问:习惯确实是节日延续的一大因素。既然把它当作节日,你对于此节日有什么看法?

琉璃恋:我只是觉得国家应该更重视一点。

问:你觉得现在国家对于传统节日够重视不?何以见得?

琉璃恋:不够。特别端午节,中秋节还相对好一点啦。国家应该强制一些企事业单位放假,而不是还存在好多单位没放假,这个就是国家不够重视的表现。如果国家强制执行的话,我相信无论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能过端午节。

问:端午节现在是已经是法定节假日,你们不放假?

琉璃恋:放,但是还要安排人员值班,我就是个例子。要是国家弄紧点,他们敢吗?所以啊,只是口号!我知道的有些也没放!

问: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形式。对此,你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琉璃恋: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开通个什么举报热线的,对于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放假的给予很大的惩治力度,严厉打击。

问:国家很大层面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现实中,传统节日体现得更多的是商业的因素,传统节日逐步丧失原有内涵。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琉璃恋:那就让商家在销售他们的东西的时候宣传历史文化啊!

问:这不失为是一种办法。可传统节日是作为传统的节日在当下的延续。

琉璃恋:我有事要走了!

问:好,谢谢你的配合!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再见!

琉璃恋:你也一样,再见!

 

网友二月息风栖性别:女民族:汉职业:企业职工

问:晚上好,可以问你一些问题?

月息风栖:那要看我能不能解答了

问:关于端午节的话题!

月息风栖:那你要问我什么啊?

问: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的气氛,你是否感受到?

月息风栖:感受到了,不过是从网络上感受到的,因为收到很多朋友的祝福邮件。

问:作为汉族,对于本民族的节日,你如何看待?

月息风栖:不可抛却的传统。

问:传统是相对与现在而言,此传统是何传统?

月息风栖:从开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虽然会染上现代的一些东西,但是仍蕴含着独有的文化内涵。

问:很多传统的民族节日现在并不局限于本民族,其他民族也在过,即可认为是分享,也可看做是占领。你有什么看法?

月息风栖:我觉得是分享。现代社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民族间的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都会相互渗透。

问:分享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可是当前,似乎没有了这一因素,你认为呢?

月息风栖:那你所谓的没有尊重怎么说呢?

问:任意的增添与删减,内涵的替换……算不算?

月息风栖:我不觉得是不尊重。我比较偏向于是文化的融合这种看法。

问:很多传统节日,现在趋于商业化。对于这种现实,你有什么看法?

月息风栖:传统节日商业化是趋势。商人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商业活动,反之商人的利用是传统节日延续的渠道之一

问: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了解些什么?

月息风栖:哟~~~屈原!

问:你所在地,端午节举行些什么活动?

月息风栖:呵呵,我就不知道我周围有些什么活动。我宅女一族!

问:在你看来,端午节有些什么作用?

月息风栖:不知道。对我来说可有可无!

问:端午节,不放假吗?

月息风栖:放,呵呵,明天开始放三天。明天公司组织出去玩!

问:此节假是端午节带来的,对于传统节日的节假,有何看法?

月息风栖:因为传统正在流失,所以国家重视起来了。

问:国家的重视与民间的重视之间,有区别不,是什么?

月息风栖:有区别,但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我有事下线了。再见!

问:谢谢你的回答,再见。

网友三网名:剑尘性别:男民族:汉职业:在校硕士生

问:你好,可以问你一些关于端午节话题的问题不?

剑尘:请问!

问:自然又到端午,有何看法?
剑尘:思亲啦?
问:怀友乎?
剑尘:可惜不能把酒言欢,醉他个天翻地覆。
问:端午节有何特点?

剑尘:现在已经没有特点了,不吃粽子,不划龙舟!
问:可节日依然存在,是否矛盾?
剑尘:也许我们能够让我们的下一代对节日有更加好的认识,如此便不矛盾。
问:端午节,屈原的代名词乎?
剑尘:也许最初的含义是。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问:维柯说一种东西的本性就是它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你的认知呢?
剑尘:纪念屈原啊,当然更是对屈原那种精神的崇敬。
但是我并不同意维柯的看法。
问:端午节之类的传统节日,当下的境遇似乎不是很好。你认为呢?
剑尘:相比而言,端午节已经算好的啦。虽然近来文化学很热,但是都是表层的,

文化的根缺失了这正是传统节日式微的根源吧,我想。
问:节日的功能确实在变,如今多了作为商业炒作的手段。你对此的看法?剑尘:犹如中国房产,出现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沫,却是空心的。
问:对于一些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作为个体,无奈、无力。可是又不能不理?
剑尘:屈原遇一渔父,言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然则渔夫却以放

荡形骸于天地,随波逐流,却不流于庸俗。
问:关于韩国申遗端午,你的看法?
剑尘:对外,一群不要脸的人在叫嚣;对内,做好自己。其实可以说是中国人自

己毁掉我们的文化的。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对的。
问:如何“安”?
答:做好自己吧。一己不安何以安天下!
问:国家关于传统节日的节假的形式,你有何理解?
剑尘:现在比以前好。
问:传统节日,我认为其生命在于民间。失去群众的基础,其命不会很长。只能

消亡。你认为有其他出路不?
剑尘:中国的什么都很怪。只能说人民是支柱吧,但是光有民间的肯定是没用的。

最近几天太累了,所以睡得挺早,明天再聊吧。

问:时间也晚了,早点休息吧。对于这次访谈的合作非常感谢。
剑尘:不用谢,早点休息啊。

二、实地访谈

地点:官渡区马军场村时间2010年6月14日晚

1被访人姓名:罗维莉女彝族24岁大学本科企业职员

问:请问你们家乡过端午节吗?

罗:过。

问:怎么个过法?

罗:杀鸡、著肉、烧香、祭主,还有要炒五谷。

问:五谷具体指的是什么?

罗:黄豆,豌豆,包谷,蚕豆以及麦子。

问:据我了解,五谷是指粟、豆、黍、麦、稻,是五种谷物的总称,并不具体。

罗:具体我也不知道,我们那儿炒的是黄豆、豌豆、包谷、,蚕豆、麦子。

问:你们那儿端午节的特点是什么?

罗:我认为是炒五谷,是一定要炒的。还有,不吃粽子。

问:端午节的习俗你了解些什么?

罗:纪念屈原。在我老家,不管平时你吃不吃,端午节那天一定要吃点炒五谷,并撒一些在水里。不举行探亲访友之类的活动。

问:在昆明对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有什么感受?

罗:商场里很热闹。有关于端午节知识展……就是借节日来促销。现在的人在

日都会到饭店里吃饭、喝酒、吃烧烤、KTV等等。

问:在你看来端午节最大的特点在于什么?

罗:挂艾叶,并弄些在头、手、腰、脚上,都是些辟邪的用意。

问:关于端午节的现状你有何想法?

罗: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为非遗,很生气。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并保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延续下来的,这原本就不容易。现在国外在许多方面就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从《道德经》、《老子》中学习管理。

问:提到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罗:关键在于国家的政策。国家要加强宣传,提高公民对传统的意识。国家不要只关心形式,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

问:对于端午节放假,你有什么看法?

罗:是国家加强宣传的体现,让更多的人知道端午节的存在。好事。

问:现在节日的一大趋势是与商业的结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罗:现在的社会属于经济社会,当前经济全球化,一切都以经济为标准,因此节日的商业化趋势是合理现象。但另一方面,商业化之后,就会失去原先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失去原先的内涵。

问:关于端午节的未来,可否做点预测?

罗:趋于商业化,节日气息淡化。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随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加强。

问:由于时间的有限,只能聊了这么多,谢谢你的参与、合作,谢谢!

罗:没什么,再见!

地点:楚雄彝人古镇苏尼酒吧时间:2010年6月15日晚

2被访人姓名:朱炬钢男汉族24岁大学本科酒吧服务人员

问:你好,可以打扰一下否?

朱:可以,什么事?

问;关于端午节的话题。首先我可以知道你的家乡吗?

朱:我的家乡,云南禄劝屏山镇确井村民委员会荒田村。

问:你们家乡如何过端午节?

朱:从记事起就一直过。我记得是几家人联合杀一只羊,来庆祝节日。另外有祈福、祈雨的因素在里面。

问:你们家乡过端午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朱:众所周之端午节要包糯米粽子,但是在我们那儿,端午节要蒸包子,而且是必须的。听大人们讲,羊可以不杀,包子不可以不蒸。但具体是为什么,我就不清楚了。

问:身为汉族,你是否正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朱:小时候问过老人们,他们也没有说出个具体的所以然。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端午节要宰羊、必须蒸包子。到后来读书后才晓得端午节的正真意义。

问:那端午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朱:纪念屈原。其实在农村没有必要知道端午节的正真含义,只要有节日这个形式的传承就可以了。

问:与农村相比,城里的端午节有什么不同?

朱:原来一直不知道粽子是什么东西。来到城里后才见识到,原来是糯米加糖做的。

问:最近几天,对这个节日的气氛有什么感受?

朱:我在彝人古镇,这里属于旅游景点。过往的人明显的增多了。昨晚,酒吧几乎爆满,可能得益于端午节放假。另外也不排除世界杯的热播。反正一句话,过节就是过节,人自然会多。菜市场肉类的价格明显上涨,市场上也出现各种用于包粽子的原材料。目前看到的就限于这些。但我相信,彝人古镇作为景区,各方面的炒作与端午节的活动有待于节日当天的活动。因为相关部门就节日会作出策划,因此,一些具体的可能节日当天才能看到。

老板叫了,我去忙了。

问:谢谢你啊!

朱:不客气。祝你在彝人古镇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3被访人姓名:王学武男彝族23岁大学本科打工

问:请问你们家乡过端午节吗?

王:过。

问:你们家乡过端午节有什么特点?

王:著点肉吃,烧烧香。

问:你们家乡关于端午节有什么说法?

王:从没听过,没有听老人提起。

问:关于端午节你了解些什么?

王: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之情。端午节被定位法定节日后放假。这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问:在你看来,楚雄的端午节有什么特点?

王:也没有什么特点,就是买粽子吃。超市会借此机会搞促销活动。

问:这可以看做是商业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王:其实商业化与否都不重要。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延续最本质的东西。但是为了保持传统而失去了一些商业发展的机会也是不对的。

问:关于端午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王:国家定为法定节日。现在我们国家的统一战线是爱国主义战线,而屈原身上体现的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端午节这类传统节日应该传承与延续并发扬。

问:对于当前少数民族过汉族节日,你的意见或建议是?

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质上不存在同化与否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化是特定地域与历史阶段经过上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不是谁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并且民族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有自己的生命过程,是守不住的。是精华自然会延续,是糟粕就要摒弃。

问:站在少数民族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国家对传统节日的政策?

王:无所谓,对我没有多少冲突,国家说放假就休息,不放就工作。放假的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放假只是个形式,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民族节日体现出民族的信仰,是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民族心理特征。国家对此应该从生活、心理方面进行保持。政府只能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要从法律、政策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一个民族只有内心深处去延续自己的传统,对本民族的传统才能起到正真的保护作用。

问:端午节活动的两大特点是吃粽子、赛龙舟,你是如何看待它们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王:很不了解,也很不关心。不知道吃粽子的生成内涵。反正与纪念屈原有关。

问:聊了不少,谢谢了

王:不客气。

游客一女

问:你好,可以问你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问题吗?

游客:请讲。

问:看你不是本地人,第一次来这里吧?

游客:是,这跟端午节有关系吗?

问:正因如此,来这里,感受到的与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游客: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明显的节日氛围。只看到卖粽子,但是,这里赛龙舟,显然没有条件。这些地方过端午节,不正宗,没有多少特色。

问:听你的话你是来自端午节发源之地。那关于端午节,你一定了解得不少?

游客:就是纪念屈原嘛。

问:除了屈原,你还了解些什么?

游客:我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不然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我了解的就这么多。

问:谢谢你,不打扰了。

游客二男

问:您好,可以打扰一下不?

游客二:什么事?

问:我能问你几个问题不?

游客二:什么问题?

问:明天就端午节,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些什么?

游客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这天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艾叶等。

问:你了解得不少啊,您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些的?

游客二:父母、老师和书本。

问:喝雄黄酒是为什么?

游客二:这个节令蛇要出洞,蛇不喜欢它的气味,因此可以驱蛇。另外也有辟邪的作用。

问:您喜欢过端午节吗?

游客二: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春节。

问:为什么?

游客二:因为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团聚。

问:端午节不和家人在一起吗?

游客二:在,但只是吃吃饭,没有春节的热闹,也没有春节喜庆。所以我更喜欢春节。

问:那您认为端午节如何过才有意思?

游客二: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也不好说,应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方式,我们不必强求些什么。就这些。

问:谢谢您!

端午节资料文献

第一部分:网络搜索与结果

一、百度搜索

1新闻:相关新闻约31,400篇
2网页:相关网页约23,300,000篇

3贴吧:主题3428个,贴子数25232篇

4知道:相关问题27807项

5音频:相关结果343个


6视频:相关视频15624个

7图片:相关图片约327,000张

书名:端午节

ISBN:750871354

作者:孙正国|:刘魁立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定价:12

页数:180

出版日期:2006-9-1

开本:32开

8图书:搜索到相关图书如下:

目录:

前言/1端午节起源于夏至与上古新年习俗/104

第一章端午节的重要习俗/1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信仰/110

挂菖艾、饮药酒等驱瘟祈福习俗/4第四章端午节的诗词/133

吃粽子、划龙船等祭祀纪念习俗/15唐代的端午诗歌/141

斗百草、回娘家等娱乐团聚习俗/28宋代的端午诗词/148

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举例/34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152

第二章端午节的传说/57第互章端午节的当代演化/157

纪念政治人物的传说/61端午民俗与民俗传统/158

纪念宗教人物的传说/75端午民俗的当代演化/161

纪念民间人物的传说/79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保护/165

第三章端午节的来历/91后记/179

端午节起源于季候变化引起的

原始信仰与巫术习俗/95

⑵孙正国著的《端午节》在百度图书中有两个版本,一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月1日出版,32开本,目录包含:前言、第一章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第二章端午节的传说、第三章端午节的来历、第四章端午节的诗词、第五章端午节的当代演化、后记;一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1日出版,32开本,目录包含:前言、第一章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第二章端午节的传说、第三章端午节的来历、第四章端午节的诗词、第五章端午节的当代演化(网页上没有显示“后记”一条)。两个版本的内容基本一致。

⑶傅文琳编著:《端午节的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版,页数18.

⑷丘天闵小玲编:《画说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40开本,37页,定价6.00。

⑸汤皇珍,郑淑芬著:《五月五龙出水:端午节的习俗活动》,雄狮图书公司出版(出版日期网页上没有显现)。

⑹庄孔韶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定价:32.00。重要价值在于本书附有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VCD一张),属视频资料。

⑺金盾音像1900年1月1日出版《节日习俗菜点精选2(五一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VCD),其实应属视频资料。

二、谷歌搜索

1网页;获得约14,100,000条结果

2图片:获得约339,000条结果

3视频:获得约10,100条结果

4资讯:获得约8,210条结果

5音乐:3首与端午节相关的歌

6图书:共有1,640册关于“端午节”的图书
谭绍兵著:《端午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7谷歌学术搜索

搜索到的多数是一些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

三、云南大学图书馆中文数据库

〔一〕中国知网

1跨库简单检索:得到442条记录。
2跨库高级检索:全文=端午节→得到记录23679条;题名=端午节→得到记录468条;

主题=端午节→得到记录3142条;全文=端午节+题名=端午节+主题=端午节+关键词=端午节→得到记录396条。

3中国期刊全文期刊数据库:篇名=端午节+主题=端午节+关键=词端午节→检索到361条记录;核心期刊:24条。

〔二〕万方数据:标题中有“端午节”的有119篇,其中期刊论文115篇,学位论文4篇。

〔三〕维普资讯:全部期刊中找到747条。

〔四〕读秀知识库

1知识: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条目约71412条。

2图书:全部字段含“端午节”的找到相关的中文图书2810种;书名中含“端午节”的找到相关的中文图书11种。

3期刊:共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中文期刊2278篇,加以限定后找到与(全部字段=端午节)and(标题=端午节)or(关键词=端午节)相关的中文期刊692篇。

4报纸: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中文报纸8508篇。

5学位论文: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中文学位论文9篇

6会议论文: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中文会议论文4篇

7电子书: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中文图书980种

8视频:全部字段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视频466部,视频名称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视频206部

9词条:找到与端午节相关的词条64篇

〔五〕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六〕全国报刊索引

A检索条件:(I='端午节')检索到共163条记录

B检索条件:((I='端午节')and(B='端午节'))检索到共130条记录

C检索条件:((I='端午节')and(B='端午节')and(G='端午节'))检索到共22条记录

D检索条件:((I='端午节')and(B='端午节')and(G='端午节')and(G='端午节')and(H='端午节'))检索到共10条记录

云大超星数字图书馆

第二部分:关于搜索结果的分析及总结

一、关于百度

1百度各项搜索数目总和:23705612

2各项比例

3除去网页项之后的其他各项比例

总结:百度资料总数:23705612。这种数字的累加并不准确,因为在数量山占绝对比重的网页上的数目,它其他各项包含在内,而且有可能是全部包含。同时各个数值是一种变量的数值,处于变动的状态。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对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有帮助。也是比较便捷的认识工具。但其中的资源文献价值并不大。

二、关于谷歌

1各项搜索数目总和:14461373

2各项比例

除去网页之后各项比例

谷歌资料总数:14461373。同百度一样,这种数据的积累并不准确。但是谷歌图书、谷歌学术搜索,却有很大的作用与价值。谷歌图书搜索到1640册关于“端午节”的图书,文本中直接含端午节一词书搜到本。应该是有关端午节的数目都罗列进去,以此可以了解到有关端午节的基本文本文献。谷歌学术搜索到2420条关于端午节的记录/数据,数量不是很大,但把关于端午节的研究的期刊文献基本的呈现出来,有助于了解学术历史、学术动态。

三、云大图书馆中文数据库

〔一〕中国知网

跨库简单检索:得到442条记录。跨库高级检索:全文=端午节→得到记录23679条;题名=端午节→得到记录468条;主题=端午节→得到记录3142条;全文=端午节+题名=端午节+主题=端午节+关键词=端午节→得到记录396条。中国期刊全文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24条,即:

[1]金梅,.端午节京剧名家名票联谊会举行[J].中国京剧,2009,(7).

[2]黄杰,.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叶万忠,.端午节与苏州[J].档案与建设,2007,(6).

[4]安雅,.端午节被“端”之后[J].绿色中国,2007,(12).

[5]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西北民族研究,2005,(3).

[6]蒋方.唐代端午节庆探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梁发芾.从“端午节”报道失实说起[J].新闻爱好者,2004,(7).

[8]2004’首届中国北京国风诗人端午节大会召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

[9]范红.端午节起源新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0]话说端午节[J].浙江档案,2000,(5).

[11]张四和.话说民俗端午节中的祛病防虫物[J].生物学教学,2000,(1).

[12]许冬梅.端午节风俗谈[J].价格月刊,1999,(6).

[13]戴斌,丘翠嫦,周丽娜.广西恭城瑶族端午节传统药市调查初报[J].中药材,1995,(7).

[14]晓燕,.端午节女儿节[J].北京工人,1994,(6).

[15]孙伏园.《端午节》[J].鲁迅研究月刊,1994,(8).

[16]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和知识阶级——兼谈鲁迅的《端午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3).

[17]杨昌鑫,.土家族端午节划“双舟”龙船习俗源流考[J].江汉论坛,1990,(12).

[18]黄永林,.端午节采艾蒿和菖蒲习俗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

[19]涂元济,涂石,.船棺葬·铜鼓船纹·龙舟竞渡——端午节小考[J].思想战线,1989,(4).

[20]卢男,.端午节吃粽子[J].父母必读,1982,(3).

[21]湖北省屈原学术讨论会于今年端午节在秭归举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3).

[22]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J].齐鲁学刊,1982,(1).

[23]屈原和端午节[J].瞭望,1982,(6).

[24]龙文玉,.端午节新考[J].贵州民族研究,1981,(2).

〔二〕万方数据

标题中有“端午节”的有119篇,其中期刊论文115篇,学位论文4篇。数量有点大,再加以关键词“端午节”的限定,缩减为得到36篇,其中期刊论文32篇,学位论文4篇,即;

[1]范红.端午节起源新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

[2]黄杰.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4)

[3]赵春霞.当前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衰落及其复兴[J].大家,2009,""(11)

[4]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5(4)

[5]张凤霞.端午节中的傩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

[6]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

[7]李胜.临潭县新城端午节"跑佛爷"文化习俗探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黄崇浩.中韩端午节祭之关联性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

[9]王俊杰.论端午节中的卫生防疫理念[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10]谭绍兵.端午节由来考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3)

[11]刘钟.辽朝的端午节[J].社会科学论坛,2007,""(2)

[12]杨士钰.论临潭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文化意蕴[J].甘肃高师学报,2001,6(1)

[13]梅娟娟.端午节"采艾"习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1)

[14]戈春源.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

[15]魏黎波.端午节习俗的现代意义阐释[J].法制与社会,2009,""(11)

[16]李红琼.端午节俗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湖南的研究成就与缺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17]宋洋.由"端午节申遗"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与保护[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18]焦海燕.端午节与屈原[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19]基于塑造节日精神的端午节与狂欢节比较研究——不同地域社会的文化变迁[J].理论界,2009,""(11)

[20]许金生.端午节药膳及其相关药物的功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

[21]陈颖.论端午节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2]王鹏.中韩端午节俗异同考[J].东疆学刊,2009,26(4)

[23]吴丽芳.端午节与吴楚文化[J].鄂州大学学报,2008,15(4)

[24]尹恒.端午节的教育功能及其传承[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3)

[25]戈春源.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

[26]唐韡.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研究——以渔街市村为例[D].2009.

[27]张春华.端午节贵阳市民族民间药用习俗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88(5)

[28]金苹苹,吴珊.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6)

[29]黄珍.端午节俗与吉祥文化——以江南为考察中心[D].2008.

[30]孙正国.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保护[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

[31]陈利华.端午节起源新说[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

[32]黄榴丹.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比较研究——以中国庆阳与韩国江陵为个案[D].2007.

[33]肖芸.端午节驱邪避毒的内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12)

[34]唐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生态安全--从"端午节"归属之争谈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0)

[35]刘怡涛,龙春林,刀志灵.云南思茅端午节食用药根的民族植物学调查[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

[36]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2007.

通过中国期知网核心期刊里24条和万方数据库中的36条。了解关于端午节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维普资讯:全部期刊中找到747条。由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研究者涉及科学方面的可以通过它来了解

〔四〕读秀知识库

读秀图书名中含“端午节”的找到相关的中文图书11种:

1孙正国著:《端午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群言堂编著:《过个中国节:端午节重阳节》,群言出版社2008年年版。

3张晓华主编,谭绍兵编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4端午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4宋文辉主编;蒋晖著文:《苏州端午节》,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版。

5兰荣,木彬编著:《中秋节、端午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傅文琳编:《端午节的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吕旅著:《端午节那天》,上海文艺出版社1856年版。

8于清峰编:《端午节的故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9丘天,闵小莉改编,张远绘:《画说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10李四新著:《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1《端午节风和角粽香传闻为屈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对研究有参照价值的是书名中直接含“端午节”11种中文图书与期刊中加以限定后(全部字段=端午节)and(标题=端午节)or(关键词=端午节)搜索到的692篇。以及9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一般论述全面,研究深入独到。

〔五〕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标题=端午节)检索到5条记录,这5条记录是:

A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

B从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说起

C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

——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D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1.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2.春节3.清明节4.端午节5.中秋节

E爱罗先珂与鲁迅1922年的思想转变

——兼论《端午节》及其他作品

注:文中搜索数据日期为2010年6月8日


2010年端午节调查报告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有其重要因素与意义。在文化热的今天,人们日益加强对传统的重视,重新发现与挖掘传统在当下的价值,既达到利用的目的,同时也不失为保护、传承的手段。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其中之一。为了此手段与目的,有必要弄清楚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比方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等。

然而,当下端午节之类的传统节日却处于尴尬境地,人们一方面在提倡保护它,另一方面它却被人们逐渐遗忘。端午节,许多人只知道与屈原有关,除此之外了解甚少,更不用提其中的节日意蕴、文化内涵。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来了解人们对端午节的基本认知情况,以便形成关于端午节的保护、传承的有效方案或策略。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

中青年是现在与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尤其是有着高学历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网络调查与实地访谈这两种形式。

网络作为时代产物,有着很强的功能作用,是一个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自我观念、态度、价值取向。通过网上聊天器,以较大的空间跨度了解网民对端午节的基本认识,他们心中的端午节。

实地访谈是调查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调查形式。以介入或观察者的身份了解地方公民对端午节的基本认识,了解他们过节情况。并且身临其境,可以体验、感受地方的节日气氛。这种听、看、觉结合的形式,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

四、调查时间

2010年6月13日——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及其前面的几天,天气与气温均佳,适合外出调查。

五、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是昆明市、楚雄市两地。昆明市采取网路调查与实地访谈两种形式,楚雄市实行实地访谈措施。

六、调查结果

『一』有益的一面

1端午节意识

提到端午节,所有被访谈者都知道此节日的名称。还算可以,至少知道有这么一个节日形式的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人们感知到端午节,就说明有端午节的存在。正如萨特所言既然事物被感知,就有一种被感知的事物的存在。有了对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意识,就会把它投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此节日会或隐蔽或公开的显现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了对端午节存在的意识的这一意识的存在,是人们进行对其把握的基础。再此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对端午节进行更好的了解,进而达到理解的层次。而这一更深的认知反过来会加深人们的端午节的意识。

2屈原意象

说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屈原,即端午节意识在人们观念中的显像是屈原的意象。并且出于各种原因,端午节内屈原的意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只要对端午节稍加本源性的探索,就会得知其实屈原并非是端午节的起源。这可以从端午节的一些重要习俗中得到证明。而在历史的进程里,屈原作为后来者居上,高居于端午节大厦的顶端。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离骚》千百年来感动了很多人,屈原也因之成为端午节民间显像中独领风骚的的一个意象,并有取代其他显像的趋势。被访谈者的观念中端午节等同于屈原,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一点本身不能简单的界定为好与非好。这里只能说明历史的沧桑中人们认同了屈原,而遗忘了他者,因为屈原有《离骚》作为物质实体的实在一直存在于现实,这一现实自然而然的会投射到人们的意识里。

3强势文化因子:粽子与龙舟

屈原的因素致使人们的记忆导向于端午节活动的粽子与龙舟两个文化因子。端午节要吃粽子,要赛龙舟。其他的可能被人们彻底地遗弃,这两点却会永远的定格在人们的心底。这两点成了端午节活动的强势因子,只要借助这两个文化因子,人们在当前文明消解后,在另一种文明里依然能把端午节还原至屈原。由此得出一条一般结论:端午节不会在中华民族内部消逝,除非是人类的彻底消逝。

4韩国申遗

2005年韩国端午祭的申遗的成功,对中国形成了很大的刺激。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自己不重视并置之一旁不理,却被别人当作宝物拾去,不管其中的原委如何,对国人而言是个莫大的讽刺与嘲弄。之后中国启动并加紧中国端午申遗的步伐,并于2009年10月初顺利入选非遗。

韩国江陵端午祭,在许多人看来就是窃取中国的端午节,并对韩国进行责骂。对于不知情的人而言可以理解,至少他们在关注民族传统的一些东西。这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对我们不利的现象或事象出现后,才加以考虑或解决?在我们忙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在忙于追尾西方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得到什么教训?

但是,中国端午节申遗的成功,算是好事。对祖先和后代总算有了交代!可是这并非就表明我们已经继承并发扬了端午节。

5法定节日

国家明文规定,2008年起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这不失为是加强宣传的有效途径。节假日不仅增强了节日的氛围,也带动相关因素的发展,比方民族情感的加强,民族心理的认同等。可国家规定是一回事,现实中的操作又是另一回事。被访谈人里在事业单位就职的网友琉璃恋说她知道的有些也没放此法定节假日。同时,多数企业单位并不执行相关规定。

得益于端午节节假日的是事业单位的人,而身处企业的人们很少得到实惠。人们认为节假日只是个口号,只是形式,而非实质的。在此,必须注意,节假日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关措施有待改进。

『二』不利的方面

1迷茫的由来

只要问到端午节的由来,更多的人只能追溯到屈原,在他之前是一片漆黑与迷茫。似乎人们的观念中端午节只是与屈原有关,端午节的活动只在于纪念屈原。屈原是端午节的内涵,端午节是屈原的外延,是作为对立而又统一的存在物。此事物的外显可以简单归结为粽子、龙舟两个因子,一切都蕴意在内。赛龙舟、吃粽承载者整个端午节。而这与中国人好吃、贪玩两大习性形成某种暗合。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至少还与这么一些因素相关: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恶日、夏至、纪念女诗人秋瑾。遗憾的是,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只是局限于屈原来看待端午节。视野过于狭窄,影响对端午节的基本认知。

2模糊的习俗

同端午节的由来一样,人们对端午节的习俗的认识也是一种模糊的状况。更多的人只能够说出吃粽子、赛龙舟、雄黄酒、艾叶。

端午节的习俗:有佩饰习俗,包括戴香包、画额、挂艾虎、戴长命缕等;有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的习俗;有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跳钟馗的习俗;斗草;吃五黄;射箭;打马球等。

丰富的节日习俗,人们只识得其中的几个,很多都被驱散在记忆的门外。面对这种现实,不幸、悲哀、失落,各种情绪错杂而生。

3无奈的现状

回到现实生活中端午节的现状,更让人体验到传统的失落与无奈。很多人认为端午节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过节与否对自己并不构成影响,节日的快乐感离人渐渐远去。端午节犹如退色的丝带,不再鲜艳,吸引人的眼球。

而充溢在人周身的更是些商业的气息,端午节也成了商业炒作的手段。或许在大型超市与商场,更能感受到端午节日的气息。琳琅满目的粽子让人不知道该买哪一种;各种物品纷纷打折更人受不了。节日成了购物的理想日子,节日不再是娱乐,不再是为了宣泄。冰冷的城市的混泥土房造就人们麻木的表情与冷漠的情感。

端午节一方面被提倡要复兴,同时遭到人们的冷遇。这种处境很尴尬、很无奈。在沉闷的气氛中人们力图突破,可是现实又使人们安于目前的状况。

七、反思与建议

通过调查,传统节日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大力加以宣扬。当然传统节日的当下境遇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传统节日多是在农业社会中成长的,它自身非常适合那种生产方式,因此在那个时代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人们置身于工业社会,生产方式从人力农耕向机械、信息自动控制转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节日难免缺乏适应性,它自身不可避免的走向消亡之路。

然而,更多的应该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只注重经济的指标,以经济的成就衡量发展水平。过于追求现代,因此对传统强烈排斥、背离。我们制定的政策、方针缺乏传统文化的参与,在人们急迫改变现状的愿望的心态下,传统在现代面前无话语权可言。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归结到底是人的局限导致传统节日的日趋落寞。现在已经意识到错误,但是人们似乎没有绝对的诚心去纠正、弥补。

对于传统节日,人们要面对的是继承与发扬两方面的内容。继承就要有所保留,至少是保持本质;发扬,要求抛弃与革新。抛弃什么,自然是不利的因子,这里又关涉什么是不利因子的标准的问题,不同的人作出不同回应,关键就是参照物的差异。此参照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也可以是文化……其实最基本的参照物应该是中华文明本身,而不是西方文明。至于革新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而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直左右最基本的形式。

在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搭台,登台唱戏的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政治经济都是主角。在这一社会整体意识的统罩下,突显的是政治的因素与经济的因素,其他的自觉不自觉的隐藏起来。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是它的生命在于和官方相对的民间。得不到民间的认同,政权的提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括性的讲,继承与发扬传统节日的核心是民间的认同。

 

人文学院民俗学09级王先灿

2010年6月21日


记忆里的端午节

记忆中似乎没有端午节,当然这指的是童年的记忆。一般而言,人对小时候的经历会永远的铭刻在心里,对童年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似乎有一种机制,个人在童年里的见闻将陪伴其终身,并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人生也很早的在童年阶段就已经定格了。因此,人们对童真时代的记忆宛如是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小时隐约感知到端午节是从母亲那儿来的。一天母亲对我说五月五将炒点豌豆吃,就这么一回事儿。记忆里端午节从哪里开始,终究不清楚是如何将端午节与五月五联系在一起。也许小学课堂上老师提过,也许是听大人们讲的,也许自己看课外书得来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初中时。那时端午节还不是法定节假日,恰逢不是周末自然得上课。城里的同学买来当早点,蘸着蜂蜜吃。平素一向吃不惯甜食,因此吃起来也是很不自然。但那时已经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粽子是百姓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投入水中的,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在家乡,各家居住得较散,平时与父母劳累了一天很早就安寝。那会没有电,想看电视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到邻村看。所以平常吃了晚饭,基本上洗漱了就睡觉。不像大村子里的人们,饭后可以串门,闲谈、聊天。尽管有各种节日,可是终究也不热闹。就属于自己的火把节,连火把也不点,杀只鸡就算了事,阔气的年份一家或几家约起来宰头羊。村落里除了春节,其他的节日根本不再在话下。那些年代,日子确实是有些艰难,似乎人们不自觉的把节日看成了负担。

身为山民,并且是少数民族,在山村中度过了童年,童年的印记似乎都涂抹上绿色的底色。小学毕业后,除了假期,余下的时间是在外面度过。在信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时候,也在心底自言着月是故乡明。

端午节,到底何时闯入意识里,还有粽子、龙舟?也许今天已没有那个追根溯源的必要,在此之前的生活中,一切都已居临。

 

从端午节看民俗的传承

一、民俗的传承现状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重大、重要的节日。说它重大是由于此节日以汉族为主体,而汉族的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是占绝对优势的比重;汉族一直是汉文化承传的主体,汉文化代表着东方文明,因此汉文化的各个文化丛、文化因子也显示出其重要性。奠基在重要与重大地基之上的端午节,在此具有了论述展开的可能性以及存在意义的体现。

抛开端午节纷繁复杂的各种内涵与外延,就其作为传统节日的层面,更有便于论述的直接与系统。传统文化包含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进行认知,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入口与路径,它综合体现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传统节日是在很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其历史过程沉积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为我们进行文化认识与还原提供了可能性,在溯源这一角度具备重要意义。对于将来的传承,在认清以往轨迹的基础上,会给人们提供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此此论题有了论述的意义。

论及民俗的传承,有必要先理解民俗这一概念。说到民俗,一般人们自然而然把“民”理解为“民间”,把“俗”解释作“风俗”,“民俗”即“民间风俗”。照字面,亦即照一般认知理解的这种对民俗的解释未必确切,因为民未必就限性民间,俗未必局限于风俗。今天民俗的性质有了很大的转变,传承主体趋向于群体这一范畴。然而这里不是精确的指示,只是一般的大众意义上的称谓。

照此,民俗的传承即民间风俗的传承。言及传承,是后人对前人的承传,这里涉及延续、发展两个方面。人置身于运动的矛盾状态,并且事物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对民俗的传承也会在保留的基础上求发展。这篇论题是从端午节的看民俗的传承,包含的意味是从端午节的传承现状看民俗的传承现状,并阐述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时探索解决的一些方法与途径。

在前面的调查报告中,已经得出端午节的现状不容乐观的结论,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确实如此。多数人对于这个节日只知道个大概,节日的名称,相关的人物是屈原,以及相关的一些节日活动。依此类推,我们可以认为——民俗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民俗”的见解分歧很大,各人从各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而造成传承的方式与手段的差异。

已经得出民俗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一般结论。但论题的谜底并非得出这个一般结论。应该阐明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二、出现的原因

1、自然历程

就如前面的分析,传承涉及扬与弃,保留的基础上舍弃不合理的并发扬一些新因素。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从这个层面,对于民俗传承的一些现象没有必要把自我的情感参入进去。民俗类似生命机体,自然的会有所老化、消亡与新生。

2、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即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端午节产生于历史上的农业社会,民俗也如此,而现在是工业信息社会。民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业社会有强大生命力的有些传统民俗有时在现代面前不得不低头。与工业社会相应产生的现代民俗能够较快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影响民俗传承的关键因素。

3、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人的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人持有的思想与传统观念或许大相径庭。传统观念是以忠孝为中心的伦理思想,这种儒家式的思想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因此在传统社会具有强势作用,人们束缚在伦理之绳下。当下的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在倚渐趋重法律的同时我们日渐像西方人一样淡化了人情,这一点在市镇最能明显的体验的得到。人的观念随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作为民俗,它充溢的是传统的价值理念。人们不在像过去一样依重它,因为传统不免相违于当下人们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靠文化得以延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文化。而文化的魂魄是思想,思想在此等同于观念。人的观念影响文化,左右社会的进程,也就影响及民俗在当下的传承。观念转变了,对民俗的看法自然发生变化。

三、应对的方法

对当下民俗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的原因的分析,只是此论题目的的一个方面(当然对此的论述还很粗浅)。预设目的的另一个方面是从原因得出相应措施,也就是如何使民俗得到更好传承的对策。

1、按运动规律传承民俗

世界的本质在于时间性,时间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历史线性。运动构成了世界存在的根本存在方式,一切都处于运动之中。由此可以说存在的属性就是运动。这种理解得益于海德格尔,他认为存在与时间相关,萨特则认为存在与虚无相系。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念更为贴切。民俗既然作为既定存在物而存在,这一存在者在世界中就会处于运动的状态。由此,要从民俗的运动规律来把握民俗本身。民俗体现出来的运动是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消亡、传承以及重构。适应社会发展的可以继续延续,而跟不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会消解。既然如此,民俗事象避免不了的要被历史抛弃一些。因此要求民俗完完整整的传承显然是人们对民俗传承的一种理想化的构建观念,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手段与途径是在自觉意识的参与之下按民俗的发展规律传承民俗。

2、提高传承主体的自觉意识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对民俗的意识当然反作用于民俗。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民俗的态度就像像语言的音、意的结合一样,是约定俗成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而非自觉意识。当今人们强调保护民俗、传承民俗,带有很强的自觉性。可是人们对民俗的自觉意识并不等于民俗就具有了自觉能动性。民俗在历史的传承往往不是自觉进行的,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况且,对民俗的自觉意识只局限于民俗学者学者以及一些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可是民俗传承的主体是群众,群众在社会中相对处于边缘位置,非有话语权。民俗如果得不到这个主体的认同,其命运自然走向死亡。因此,民俗传承的关键在于群众这一传承主体,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他们对民俗的认知,提升他们传承民俗的自觉意识。

3、一点建议

以经济为重台戏的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过去相对隔绝的社会在今天再也无法超脱出世界,只能在经济的强力作用下紧密融入世界的体系。现代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时候,也给精神文明带来时代性课题。如同在沼泽里探路,越是深入其境,陷入泥潭或死亡的几率就越大,而避免这种风险的方式是停滞不前或原路返回。随科技、文化的进步,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提高、深化,同时一些现代性的困惑与迷茫也随之出现。是否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人可以停止探索或转变方向?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民俗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民俗是否也应该改变自己的生存机制,变更生存方式。当下,民间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人们的生活向着统一与同一的轨道进发,民俗应该随社会的趋同适当的调整、改变自身。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