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浅谈彝族地区新词现象对母语的影响

作者:吴雪瑞
发布时间:2011-07-19投稿人:吴雪瑞


浅谈彝族地区新词现象对母语的影响

吴雪瑞  

 

 

摘要如今随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飞速传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词犹如狂风暴雨般洗涮人类各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母语受到了新词的严重影响,笔者主要以改革开放后贵州毕节和四川凉山两地彝区出现的一些新词为例,提出一些延缓母语流失的建议

关键词彝区   新词   母语

 

 


一、彝区彝语及新词汇的定义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省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自治县等17个自治县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其余一般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云南彝族主要与汉、藏、傈僳、纳西、、拉祜、哈尼、景颇、苗等二十几个民族杂居;四川彝族主要与汉、藏、纳西等民族杂居;贵州彝族主要与汉、苗、回、白等民族杂居;广西彝族比较少,与汉、壮、苗等民族杂居。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根据彝语内部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和各地发展的历史状况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东南部六大方言,有二十五个土语。彝文和汉文是中国的本土文字,关于彝文的起源至今都无法定论,但是彝文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符号,是人类文明史上奇迹,这是无可否认的。彝文有传统代彝文和现代规范彝文两种,规范彝文是指国务院于1980年以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共选字819个彝文字,加上次高调和替字符号共有1165个彝文字。传统彝文据初步统计有8.9万字,目前还有很多字迹都流散在民间而没有收入到2004年出版的《滇川黔桂字集》里。在西安半坡出土文物陶文、临潼姜寨陶文、江西清江吴城陶文等都可用彝文去释译;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文物上面有许多符号和传统彝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信息呢?当我们还有那么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那么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信息还没有收到,我们的母语就面临消亡,这是一笔无法用尺度来丈量的财富。

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表示一定意义,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们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1]新词即是指内容新、形式新, 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赋予了新的含义的词语,即,新的语音配上新的语义能产生新词。

“全球约有6800 种语言, 但语言学家估计, 至少有一半会在下个世纪消失。语言如流体,不断地改变并随说话者的需要作调整, 语言的消失也是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事, 但问题是消失得太快。每隔10天左右, 就有一位最后能操某种流利古语的人死去, 带走了重要的语言学信息。” [2]据统计,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因存在一个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50多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但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步翻译的就只有藏、蒙、维、朝、彝、壮七个民族的语言。一种语言如果我们不用一种方式去记录的话它消失的比较快,如今我们可以用文字或者多媒体记录。可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光速般的快,多媒体技术更新的特别快,何况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没有记下新词的词源,语法结构。所以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人也读不懂我们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正如我们现在无法解读前人留下的种种文字符号一样。

 

二、彝区新词出现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及特征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它是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变化而发展变化,新词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就会发生变异。正如唐朝就有佛教思想大量的传入,中国人从此知道了如来佛,观音菩萨、菩提树、涅槃;当然也有china(陶器)和唐人街等词出现在国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闭了几千年的大门有被打开,于是就出现了“洋人”“洋货”,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国两制”、“下海打工”等等这些新词汇都在不断的出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新思想、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直接体现了这些新现象的大量新词汇就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传播速度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缝隙。

四川凉山是直接从奴隶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的外交是靠家支头人来实现的。一个山头就是一个家支,所以彝族聚集的地方和外面接触的时间是很少。贵州威宁在吴三桂未剿水西之前都是成片集居的,他们的外交是靠土司、土目、管家来实现,所以也很少和外民族交往,更不和外民族通婚。

彝区新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A、政治词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台独藏独”等这些词汇。这类新词的使用者主要是村官和在外读书的大学生,作为村官、老党员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是必须的。在宣传的过程中这些专业用语不容易译成彝语,慢慢的大家都能领会到“毛泽东思想”的大概意思。在校的彝族大学生们都要积极入党。党校学习期间学习到的政治术语更多一些,更了解一些政治名词。

B、经济词汇:“打折”、“展销”、“炒股”、“老板”、“包工头”、“打工仔”、“沿海”、“经济特区”、“毒品”等这些词汇。这类词的使用者主要是经商的或者是在外打工的群体。彝族自古认为经商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们认为商人都是“无奸不商”,所以很鄙视经商这些群体。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彝族认识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外出打工,做些小买卖,有的甚至成了企业家,所以大家在交流的时候运用的经济词汇越来越多。

C、家俱电器词汇:“电灯”、“电视”、“电冰箱”、“电话”、“手机”、“椅子”、“组合柜”、“衣柜”、“煤气炉”、“电磁炉”、“热水器”等等。这类新词的使用者主要是经济条件比较好一点的群体。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族人民不再为吃穿发愁的了,他们的物质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的家俱是既方便又简洁且美观舒适的,所以沙发和电磁炉进入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中。

D、外来词汇和网络词汇:“VCD”、“DVD”、“NBA”、“卡拉OK”、“德克士”、“沙发”、“E-mail”、“bye”、“博客”、“上网”、“黑客”、“电脑”等等。使用这些语言的具备一定文化层次的年轻人,尤其是高校的彝族同胞们。在校的很多学生打招呼都喜欢用“hill”,而不再用彝语试的一大串的问候。两个同胞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下线说一个“8”字就闪人了,而不是用彝族传统的告别用语。

E、医学词汇:“医生”、“护士”、“肺结核”、“脑膜炎”、“心脏病”、“妇科病”、“癌症”、“禽流感”、“B超”、“胃镜”、“去痛片”、“土霉素”、“快咳”、“阿莫西林”等等。在彝族的观念里生病是妖魔鬼怪带来的,所以不管生什么病都要请毕摩或者苏尼来驱邪,把这些妖魔鬼怪赶走,身体就康复了。如今社会发展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所以人们在请毕摩和苏尼来驱邪的同时也进医院看病情,这样很多关于医学的新词语也在彝区滋生了。

F、交通工具词汇:“火车”、“汽车”、“双桥车”、“轮船”、“飞机”、“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铁路”、“动力组”、“高速公路”、“火车站”、“飞机场”等等。在民主改革以前凉山彝族几乎都住在高山上,在他们的视野里马就是交通工具,最多有个马车就是彝人视野里的“皇帝”。改革开放后凉山的很多彝族慢慢的搬迁到山脚、靠近公路、靠近城镇,所以他们充分的体会到了交通发达的便利性。正如四川凉山冕宁县曹古乡的彝族一样, 10年前他们都住在高山上,后来大家慢慢的向公路靠近,现在几乎都住在公路两旁。2009年从冕宁到曹古的公交车开通了,那些不会说汉语的阿普阿妈也知道坐“公交车”是最方便最实惠的,于是诸如“公交车”一类的新词汇也运应而生。

2、人为因素及特征

A、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只有“都市派”的少数民族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而这些“大山派”的少数民族则在教育上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彝族都居住在西南部,而中国自古都是北方最发达,西部地区被很多人认为是鸡不拉屎鸟不生蛋,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无毛之地。所以我们要走出大山,做一个都市派的彝族,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家园。这样的人文环境促使了我们这一代人求新求变求个性的心理。首先作为一个走出大山的彝族,得卸掉大山里的一些气息,用谦诚的心态去适应都市的新生活。当我们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后,抽个空风尘仆仆的回到家里时,都会把大山外的所见所闻给老人和小孩讲的时候,比如“地铁”、“太阳能”、“公务员”、“保险”、“金融危机”、“博士”、“老板”、“HINI”、“上网”之类的新词汇就会被我们无意识的吐出来,并加以一长串的解释和说明,最后还是在谈话中继续用这些新词汇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些新词被我们带回家、带回村子,带回属于彝人的群体里。

B、强势民族语言挤压弱势民族语言

彝族居住在滇、川、黔、桂都是大杂居小聚居和很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如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的彝族大多会操三种语言,即彝语、汉语和苗语。当然汉语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人们在人多的场合都喜欢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当一家人或者全部是同一个民族的时候才会用母语交流。所以强势民族的语言在挤压这弱势民族的语言,使之出现了“不彝不汉”“不彝不苗”的语言。如龙街镇的彝族说“走啦,回家吧”这一句话,用纯彝语、纯汉语、纯苗语、彝汉语、彝苗语、汉苗语,这五种说法彝族人都能听懂。现在大多数都在说彝汉语“走,解喽哦!”“走”取代了彝语里的“叟”,这些半彝半汉的语言和词汇就出现了。 

C、双语教育的不彻底性

在彝族的很多集居地都开设有双语班,但是这个双语教育是不彻底的。不管是一类模式还是二类模式,双语教育的目都是为了适龄儿童从母语中脱胎出来,用汉语学习知识文化,接受信息。我们应该从传播信息和保护民族语言两个角度来做双语教育,使语言更标准,文字更规范,使学生以学习本民族语言为骄傲。笔者亲自在冕宁应林希望小学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中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二、三年级的学生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读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2006年和2007年在贵州的毕节学院招收了两届彝汉双语班,06级全班45个人,会说彝语的有9个。07级全班有56个,会说彝语的只有4个。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如何进行双语教学?笔者认为这是双语教育失败的个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挑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还得用汉语来教学,汉语的新词如滚滚江水冲刷着我们的母语。

D、语言政策和法规的制约

国家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的总趋势。19549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和文字的自由”,第七十一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通用的种或几种语言文字”。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政策可以延缓母语的消亡,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是采取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其使用,还是不管不问,甚至采取压制、禁止其使用,这对少数民族母语的消亡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对彝语和彝文比较重视,现在考公务员要加试彝语彝文,所以凉山的彝语和彝文的走势很好。凉山日报、凉山文学、凉山电视台等都有彝语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翻译成彝文。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新的词汇如“理论—ꌧꇗ”、“思想-ꂿꇐ”等等。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保留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举措。而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支系繁多,彝语和彝文的走势并不像凉山一样乐观。

E、异地异民族通婚

彝族在婚姻方面是很保守的,尤其在凉山的黑彝阶层有严格的婚姻制度,即,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姨表不婚,外族不婚。也真因为有这样的婚姻制度,彝族文化才保留至今。贵州毕节彝族文化主要由毕摩保存至今,在四川凉山彝族文化主要靠黑彝严格的等级制度保存至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大部分青年外出求学、工作或者打工都找不到本民族的恋人。青春悸动的季节谁不为爱情心动?于是异地异族的婚恋就此开始了,在彝族父母百般阻挠之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于是一个只操母语的家庭有多了一门语言,又多了一些新词。

F、电视剧和广告词

电视里的广告是语言最大的杀手了,据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只要会说话的孩子都会电视里的广告词,“开心每一刻,我的可比克”孩子们就知道“可比克”是个好吃的东西;“和喝杯青酒,交个朋友”彝族人就知道“青酒”了;“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大家也知道“金利来”是一个品牌服装。

在凉山很多彝族看汉语版的电视剧是看不懂,所以中老年人就喜欢看战争片,小孩子就喜欢看动画片或者娱乐频道。在看战争片的时候,他们知道共产党是好人,国民党反动派是坏蛋,小日本是最可恨的侵略者。带着单纯的希望“好人有好报,正义终究战胜邪恶”把一部长长的战争片看完了。当然在看完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电视剧里“首长”、“师长”、“特务”、“黑社会”等新词也成了彝族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少年儿童在看《奥特曼》就知道有“怪兽”、“外星人”、“UFO”等新词汇也走进儿童的世界。

G、缩词

缩词主要是指有多个语素组成的词语中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语素来组成新的词汇。彝语缩略词最多的是人名和地名如:地名词,“ꐟꈯꇤꇉ解沽甘洛——ꇤꇉ甘洛”、ꆿꁮꀒꎂ拉波喔卓——ꀒꎂ喔卓(西昌)、“ꌩꇽꇁꄿ四开拉达——ꌩꇽ四开”、“ꏬꄵꃅꈬ九图木谷——ꏬꄵ昭通”等等这些新词汇是为了交流方便简洁而产生的。所以现在十岁以下的小孩子都不喜欢用“拉波喔卓”这类词,而是直接用汉语的西昌音译。

 

三、如何应对新词汇对母语的影响

 

语言的消亡正如历史的车轮,只有前进,不可能后退或者复古,新词的出现时顺应历史的潮流,我们无法阻止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汗马功劳的满族“天子”也没有留住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当乾隆看到自己的丞相用汉文写了报告的时候,他除了怒斥丞相之外,还是无法把满语作为官方语言沿用下去。之后的慈禧太后居然是个不懂满文的,直到今天全国不过10个人懂满文了。语言作为一个族群的特征,它的消失就是一个族群的消失,一种文化的消失,一个文明的消失。彝族母语作家罗庆春(阿库乌雾)教授在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上说:母语濒危预示着彝族传统母语文明的转型与文化的消亡;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生态;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能量源;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对境内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针对彝区新词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新词汇对母语的影响,延缓彝语的消亡,尽量留住最纯的母语去释读古人留给我们的种种信息。

1)、规范彝文,加强彝学学科建设

滇、川、黔、桂四省区传统彝文从造字规律和字型结构上是一样的,越往古推,彝文字的音和意越相近。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彝语的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有很多相近之处,有一个对应规律:同一个词汇在声母、韵母、声调这三个方面有些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的,有些是其中二者相同,至少有一项相同,有些只是发音有点细微的区别。所以要规范传统彝文字并非那么的困难,正如汉语一样,也有很多的方言,闽南语和吴方言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发音不一样但是写出来时是一个字。滇、川、黔、桂四省区一直都在做彝文字统一的课题,可是至今还是没有多大的进展。

大家都在呼吁保护母语,提倡母语创作,各地分分成立彝学学会,在很多高校建立彝学研究机构和彝学院系等等,但是这些学会和机构远远延缓不了母语消亡的速度。首先,很多彝学会会员都是有“官员”组成的,真正研究彝学的人在其会员里没有施展的空间,小型的彝学会简直就是一个同胞聚会,没有提交论文也去凑热闹。其二,高校搞彝学研究的教师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做田野调查,所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最后高校彝学院(系)师资缺乏,生源不好,彝学研究出现了断层现象。所以彝学学科的建设迫在眉睫,它关系到彝学能否“走出去”的问题。

2)、完善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但是双语教学的目的还是在“应试教育”中周旋,并未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视觉出发。同时,在彝区彝语教材和双语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其实彝族的双语老师不是专业的双语教师,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首先作为一个村小的老师学历有限,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双语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很多的“特岗教师”师范专业的。其次在凉山很多彝区彝族小孩是听不懂汉语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总是把精力集中在用彝语来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而很多词语、格言、谚语是没有准确的翻译。所以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及教材。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再加上彝族的传统教育,针对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改编新适合彝汉双语教程的教科书,用彝文彝语来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数、理、化、政、史、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了解本民族优秀的统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4)、加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语言保护工作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彝族地区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彝语新词汇的活跃程度,产生大量的新词汇是语言自身的进步和完善所需要的。彝语不能离开其他的语言而存在,尤其是不能离开汉语而独立存在。当人们看到新的事物,听到新的消息,发表新的思想时,旧词是无法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只能用新词来填补这个空缺。自治州的州委和州政府、自治县的县政府县委如果针对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及时采用规范的母语新词加以传播,不要以借音的形式来传播信息,那么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彝族的语言和文字。

5)、鼓励同族通婚

在四川凉山有严格的等级内婚制,这是保留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首先在婚姻习俗上都是采用彝族的婚俗,不受其他民族甚至西方婚俗的影响,关于婚俗的新词汇就不会入侵到母语中;其次婚后大家在一起交流都用彝语,家庭中新词汇出现的频率较低;最后是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上,我们用母语做孩子的启蒙教育,从而延缓了母语消亡的步伐。所以我们应该用政策的手段鼓舞同族婚姻,比如结婚盖房、生育、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四、总结

 

总之,新词汇对母语的影响不止是彝族这个群体,全世界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受到新词新语、主流民族语言的冲刷,这个客观的事实和历史潮流我们无法扭转。但是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如何留住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发掘一个民族的文明并加以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注释:

毕摩苏尼:毕摩是彝族的祭师,是彝族文字的传承者和保留着,是彝族宗教信仰的载体。苏尼是能和鬼神沟通,具有一定法力驱邪的巫师

参考文献:

[1]、魏春芝:对新词汇饿认识[J] .辽东学院学报,2006-1

[2]、文心:正在消失的稀有语言[J].科学24小时社苑漫步,2006,7-8.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