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刘景堂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时间:2011-10-20 07:04


 

 

内容提要: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与论述,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将更广阔;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提出了保存与弘扬相结合,加强领导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特征;趋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内容,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特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据80年代国家体育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全国调查,武术、龙舟、舞龙、舞师、射箭、赛马……等等在我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且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达970种之多。这些民族体育项目既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又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它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民族体育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地的体育工作部门和工作者,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1949年,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发掘和发展。自1982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四年举行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之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比如各种武术中的气功、导引术等健身形式广为普及。各基层还成立单项的或综合的协会管理组织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改变了以前的自生自灭的自发型状态,并且使民族传统体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由单一民族活动扩大到多民族的活动,并逐步走向世界。以上种种发展变化表明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在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中被不断赋予了新的活力,得到了稳步发展和广为普及。
此外,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了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是其中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局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本科专业,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特征
 
2.1 融地域性和传承性于一体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指一个或几个民族在某一地区所开展的,而其他地区或民族所没有的特性。它的区域性是相对的范畴,某些体育活动开始只在极其狭小的地域空间开展,但随着各地区间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这些体育文化不再只从属于某一个地域或某一个民族,于是便产生地区之间,甚至国家间的体育交往。由于受民族性的约定因素,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性特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仍然存在。
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延续和传播主要取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和途径,它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第一,生活方式的传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这个民族的各种习俗,也包括这个民族的体育活动。反映民族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一种生活文化习性,它是民族体育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被继承下来的决定性因子。第二,宗教信仰的传承。宗教是一种信仰活动,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民族对宗教价值的理解往往是构成他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的信仰包含着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比如舞龙、舞狮。所以,宗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同样具有一种传承作用。此外,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节庆习俗、语言与文学艺术等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也具有传承作用。
2.2 融健身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特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体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比喻中也可看出古人对运动价值的认识。以武术为例,武术讲究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历来被人们视为养生之道,为世人所推崇。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对身体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很高,对肌肉、韧带有很大的锻炼作用;“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对人身体协调性能具有很好的训练效果。柔和、徐缓、轻灵的太极拳、八段锦、引导术,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
娱乐性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在远古时代,欢悦的身体活动,就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统体育文体合一的特点是运动者和观赏者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调节情趣,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中,众多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活泼风趣地体育娱乐活动成为主要内容。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象脚鼓”、纳西族的“东巴跳”、苗族的“跳芦笙”等,都是融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体育娱乐项目。
2.3 融民族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特征
一个民放的性格和文化塑造着这个民族体育的形式和风格,然而,民族体育运动又承载着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纵观当代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既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形式,其活动形式和规则受本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技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所反映的就是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群体性格和民族文化。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存在于各民族中,因此,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始终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融摄和吸取之中。民族体育主要起源于民族的起源传说、种族的繁衍、原始生产、生活习俗和宗教习俗,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文化的各种特征,其中包含有民族历史、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哲理、民族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情感的反映。这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动静相生”、“刚柔互济”、“快慢相间”、“虚实转换”、“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许多拳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武德要求,反映了传统伦理观念;“气势”、“神韵”、“意境”、“刚柔”等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内容,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蕴涵在民族传统武术中,具有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
 
3.1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体育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和完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在保持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朝着竞争性更趋公平化、公开化;技术、战术和训练手段更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规程等制约机制)更趋完善和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以现代体育的发展规律为参照系,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区域,走向世界的同时,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整体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将更广阔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尤其受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基本条件的场地设施等的限制,在经常参加体能锻炼的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成为一项适宜的措施。相对于现代竞技项目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土生土长”的体育运动形式,对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不太高,具有简单、易行、实用等特点。比如武术,既有适合儿童的基本功练习,又有适合青少年的长拳、少林拳等套路练习,还有适合中老年锻炼的静心用意、动作缓慢、绵绵不断、势势相承的太极拳。武术练习方式简单,可以不必有专门的场地,山川平原、室内室外都可以进行;并且武术练习不受器械限制,可以以木代剑,以棍代枪,就地取材。武术可以单练、对练、集体练习,小到一人一户,大到成百,甚至上千,都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进行。
3.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封建社会生产状况下孕育形成,传承至今的。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较之过去发生巨大的变革,乔晓光认为,“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民族传统体育也面临相似的困境,被西方竞技体育挤到边缘地带。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着将其改造成现代性的体育运动,但事与愿违,反而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体育的衰微。比如传统武术的衰微就是这样开始的。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重要部分之一的传统武术,它遭遇濒危的原因是“人工化”、“商业化”、“建设性破坏”,虽然这也是在弘扬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口号下出现的,但他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建设性破坏。失去了民族文化历史的原貌,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
 
4.1 摒弃、保存与弘扬相结合
毋庸讳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旧的封建观念、迷信活动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糟粕与精华并存。所以,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评估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一些落后的不科学的甚至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悖的活动应采取摒弃的态度。对于那些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项目,而应采取保存的态度。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那些既体现民族特性,又融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项目,应采取积极弘扬的态度。
4.2 宏观上加强领导管理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中,国家行政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是异常重要的。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在深入贯彻民族传统体育方针的基础上,应摆正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位置。在重视竞技体育的同时,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加大挖掘,整理和开发各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力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振兴,使更多的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23-25.
[2]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8-16.
[3]刘雪松.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4):30-34.
[4]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1989,(5):2-7.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