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学术文库

来自黄帝部落的阿细人

作者:段树乔
发布时间:2011-10-25投稿人:段树乔


编者注:彝学网是一个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和参与,倡导彝学研究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中投稿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彝学网的立场和观点。

 

阿细语称“黄颜色”和“黄金”为“少”,称黄河为“少赫依么”,金沙江为“少那依么”。在阿细人十二生肖中没有“蛇”的属肖,有“少”和“龙”的属肖,但阿细人并不称“蛇”为“少”,传说“少”是介于“蛇”和“龙”的一种金黄色的龟蛇动物,似龙飞天,吉祥也。《吕氏春秋·应同》:“黄帝之时,天先见(现)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效法、取法)土。”《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其中“大螾大蝼”或“黄龙地螾”就是阿细人所说之“少”,《史记·天宫书》也说:“轩辕,黄龙体”,《解集》引孟康言:“形如腾龙”。显然,黄帝源于“少”与阿细的“少”不是巧合。《国语·晋语四》对黄帝和炎帝的来源记载为“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本记载有三层含义:第一黄帝和炎帝来源为“少”和“典”,并娶“娇部落”之女。第二“少”生黄帝为“姬水成”,“典”生炎帝为“姜水成”。第三“少”和“典”为“异德”,即黄帝和炎帝是异族,二帝兵刃相见,欲灭对方。韦昭注:“济当为挤。挤,灭也。《传》曰:黄帝战于阪泉。”《左传》僖公二十五也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的说法。《史记·五帝本记》也记载了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因此,“少” 和“典”为异族,黄帝和炎帝才有相挤也。《史记·五帝本记》《索隐》也考证“少典”为“诸侯国号,非人名也”,且“少典”应为“少、典”。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中所说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并不是“黄帝是少典的儿子”,而应为“黄帝是少或典部落的后裔”,如果我们理解为前者或“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后裔”,那么必然得出黄帝和炎帝同族为兄弟之结论,此与“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相悖。“典”应为“氐”,即阿细语意为“鹰”。《逸周书·王会解》说“氐羌以鸾鸟”,“鸾”为火凤凰之鹰类,以其为图腾。据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炎帝,姓姜名水成,“姜”为“羌”,即为氐羌也。《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大荒西经》中氐与羌均被认为是炎帝之后裔,炎帝为姜姓,氐人酋帅与羌人同,亦多姜姓。因而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文【1】也认为“黄帝和炎帝来源不一,本非同族。”所以,“少典”是指以“金黄色龟蛇龙”和“火凤凰之鹰”为图腾的两个不同部落。

黄帝,《国语·周语下》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解释:“天鼋即轩辕也。”【2】“天鼋”即“大螾大蝼”或 “黄龙地螾”,“轩辕”称作“黄帝”,天鼋为黄帝及其后裔之图腾。《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玄嚣的后代如帝喾和尧,昌意的后代如颛顼和舜)《吕氏春秋·古乐》也称“颛頊生自若水”,文【1】【3】均认为《吕氏春秋·古乐》为“四裔民族志略,而非神话传说之书,昌意降居若水,颛頊生自若水,信而可证。”《水经注·若水》说:“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 则若水为今雅砻江。蜀山,《汉书·地理志八上》《蜀郡》载:“桓水(指今岷江)出蜀山西南”,《水经注》卷三六载:“桓水出蜀郡岷山”,则蜀山为岷山。《路史·前纪四》引《益州记》载:“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指今汶川),又西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从上述文献得知:黄帝源于“少”,娶嫘祖生昌意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頊于若水。后来昌意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颛顼后为部落首领,生鲧,鲧生大禹。实际上颛顼发迹于处属,《华阳国·蜀志》载“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竹书纪年》和《蜀王本纪》均有“颛頊之子鲧,生禹于石纽。”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禹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国王。

现在的问题是“少”在何处?“少”之后裔黄帝为什么会来到阿细人之“阿着氐”旄牛徼外,娶嫘祖生二子降居江水(岷江)和若水(雅砻江)?昌仆生颛頊于若水?《史记·五帝本记》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且有大战蚩尤于涿鹿(今河北省境内),并“邑于涿鹿”。文【1】也认为:“天鼋即玄鼋,玄鼋即玄武,玄武为北方神龟,黄帝部落先活动在北方,黄帝初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礼记》曰:“北方为玄武”,《淮南子·天文训》也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頊,......其兽玄武。”显然黄帝之孙颛頊雄霸北方时继承了黄帝之图腾,“轩辕在北方”和“玄武在北方”毫无疑义,但“少”在西南,黄帝两代人是“生在西南,业在北方”,“天鼋”源于神话之“昆仑”岷山也。《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寿丘”为山名,丘为山,“寿”与“蜀”近音,“寿丘”为“蜀山”也。《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其中的“穷山”应为“邛山”即邛崃山。“蜀山”(岷山)和邛崃山都在旄牛徼外,且与姬水(陕西中部河流)相近。黄帝及其后裔都回归这一地区,符合中华民族祖族崇拜之习俗。《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可见岷山多龟和鼍,与“天鼋”属类也,为龟蛇之“少”,源自岷山。《淮南子·墬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蒙文通先生在文【4】中也认为昆仑就是岷山:“考《海内西经》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又考《大荒北经》说‘若木生昆仑西’,《海内经》说:‘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这就说明了昆仑不仅在黄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上源之东,若水即今雅砻江,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的大山之昆仑,当然就舍岷山莫属了。”。文【5】也认为:《太平御览》卷五八引《淮南子》云:“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山海经·海内东经》后面所附的古《水经》则云:“白水出蜀”,《山海经·大荒西经》也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由此可见昆仑在古蜀地域内,......古代神话昆仑原型为岷山。所以“轩辕”为“天鼋”,“寿丘”也为谓 “昆仑”之岷山,皇帝、颛頊、禹是生在岷山,长在姬水,立业在北方。当然,古代昆仑山不仅仅是指岷山,只要昆仑族人生息过的区域都有“昆仑山”,《山海经·海内北经》也云:“昆仑墟北,有人曰太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其中“犬封国”在今陕西泾河一带,是西周末期昆夷人活动区域,“太行伯”即阿细语指“太行山”,则今祁连山也称昆仑山。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胜“邑于涿鹿”,后又沿黄河而上,进入旄牛徼外,娶正妃嫘祖生青阳、昌意于江水和若水。这说明黄帝在旄牛徼外地区的活动时间较长,与该地区西南夷融入与共,安居生儿育女,并无“迁徙往来无常处”。后因西北荤粥(解惠全、张德萍译注为“匈奴”)来犯,战至今陕西一带而驾崩,葬桥山。

从上论述显而易见,黄帝出自蜀山之少部落,娶嫘祖生昌意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頊于若水。黄帝、昌意、颛頊为西南夷也,与彝族同祖始于“早期蜀山氏”。蜀山氏,即居于蜀山之蜀人当是彝族在希慕遮以前居于旄牛徼外时的先民【1】(即为西南夷,阿细人的祖先)。昌意又率族人继父再度进入北方,后颛頊称霸黄河中下游地区,融合东夷部落,并形成昆吾部落。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战乱纷纷、灾害频发,昆吾部落沿黄河而上向西北迁移,大约在商周之际或西周时期又回到了从旄牛徼外(部分沿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地区),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发祥地,从此结束了西南夷人两次北上发展的历史。因此根据黄帝及其后裔在旄牛徼外活动的遗迹可知:黄帝的祖籍在西南,与西南夷“同德”,其来旄牛徼外是回归故里,其祖“少”是皇帝之前活跃在旄牛徼外的西南夷人的一部分。在《阿细先基》里也有关于阿细人“蟋蟀横眼睛一代”和“筷子纵目时代”两代人都曾经历过水灾的记叙。所以在希慕遮以前,黄帝已经带领黄河中下游的人进入了旄牛徼外,这部分人的后裔又随希慕遮入今成都地区创立古蜀国,再次经历了水灾之浩劫。商周之际或西周时期从山东回到从旄牛徼外的颛頊后裔,部分也进入了古蜀国,他们也经历了两次大的水灾。“溢露目亢泆”是阿细人在古代所经历过的真实历史写照,正是反映了皇帝及其后裔、笃慕所经历过的水灾。

再者“昌意”也是阿细语人名称谓,阿细人从古至今习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取名,“昌意”为“不太聪明”或“不太明智”之意,《水经注·若水》等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记载。所以,从阿细人称龟蛇“天鼋”为“少”到“昌意”为“不太聪明”之名,这并非阿细语意与历史文献记载的一种巧合,而是表现了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产物,从民族、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继承关系。阿细民间也有像《彝族教典》【6】所云之传说:“彝族与汉族,古时同祖宗,老大迁东方,后来成汉族;老二迁南方,就是我彝族;老三留祖地,人们称‘鲁司’(藏族)。” 阿细人自古也传颂自己是“少昊刍若”(阿细语意为:少部落后裔)和“曾居少赫依波哉(阿细语意为:黄河岸边)”。因此,阿细先民部分源于黄帝之部族。

 

---------------------

东夷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生活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龙山的人类,称之为“古东夷人”,“古东夷人”的后裔称之为“东夷人”。现已考古发掘出的陶器上留有很多的文字,说明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东夷文化。“古东夷人”后裔在山东半岛发展壮大,后部分融入到颛頊部落,形成昆吾部落,文【1】有“古东夷颛頊族”的提法(第178页)值得商榷,实际上昆仑、昆吾、昆夷和昆明是相联系的部落氏族继承过程。

参考文献

【1】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译》献侯鼎【M】.科学出版社,1958;

【3】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 贾雯鹤.昆仑原型为岷山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  《彝文文献译丛》总第10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古籍研究室编,1992.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