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成果

《彝历百科》ꆀꌋꉐꄜ-彝文历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16738
发布时间:2012-10-10 02:36


  
《彝历百科》ꆀꌋꉐꄜ
 
《彝历百科》编纂委员会 编写《ꆀꌋꉐꄜ》ꁰꄻꊈꑼꉼ ꁰꄻ
出版单位:四川出版集团 ꌧꍬꉻꏑꄯꒉꅏꅉ
      四川民族出版社 ꌧꍬꊿꋅꄯꒉꅏꅉ
开本:大16开
页码:1402页
版次:2012年7月第1次出版
书号:ISBN 978-7-5409-4950-1
定价:198元
 
 
【序】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长河中,彝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其中,凉山彝族历算以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从古流传至今,目前仍在凉山彝族地区广泛使用。
 
按照国家古籍整理工作的要求,早在1990年,在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挽救珍贵的彝族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彝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决定组织彝族历算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散传于民间的彝族历算典籍进行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到2002年,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与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彝区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所搜集的彝族历算典籍进行了文字梳理和审订,终使这部厚重的《彝历百科》呈现于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时间是人类最早认知的单位。万事万物依时间而产生、消亡、变异,花草树木依时间而盛、衰、凋、败,金蝉依时间而鸣唱、脱壳,虫、蛇、熊、蛙依时间而冬眠,五彩斑斓的蝴蝶依时间而化生。可以说,时间感是动物的共同本能。而对时间从认识到概念的设定,则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大胆探索。彝族对时间的认识是长期对自然界观察的结果,而对时间概念的设定则是由日月运转的规律推算而得。当然,与其他民族一样,时间概念在彝族先民的认识中有模糊时间和具体时间两种:一般说的“这一生”“很久以前”“以后”等,是模糊时间概念;而“昨天”“今天”“今晚”等,则是具体时间概念。
 
在对花开花落的周期变化以及飞禽走兽的出没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彝族有了对年的认识。最初的历法是物候历,后来由于长期观察太阳运转的结果,制定了以十进位为基础的十月太阳历,并用虎、水獭、鳄、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脚蛇分别代表一至十月的月份。一个月36天,10个月共计360天,每年剩下的5-6天为彝族年。同时,将每年分为阴阳两部分,即一至五月为阳年,六至十月为阴年,它们的代表节日分别是火把节和十月年节。
 
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中,天文历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彝族是与中华远古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民族之一。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使用的彝文与甲骨文同源异流,是对古代徽号文字的继承和发展,彝族十月历与太阳历密切相关。
 
《彝历百科》搜集了散藏在民间的彝族文献《神人德体》《帝玉合体》《兹莫哈体》等260卷民间历算书,由120种历算方法合编而成。这些文献成书年代久远,保存了天文地理、阴阳更替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涉猎广泛,细致入微。《彝历百科》是诸多经书的集成本,系统地保存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体验、感悟与阐释,是一部解谜经典。因为该书包含了彝族人民对社会、人生和自然世界的独到见解与认识,并且是以八种预测占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成为了彝族文化的传承经典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史金波研究员和国家图书馆的黄润华研究员认为,该书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彝族历书,对于研究彝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凝聚了彝族传统天文历算方面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是为序。
 
              张作哈
           2011年8月29日于蓉
 
ꎹ ꀨ
ꅇꌐꁌ
ꋍꊱꌠ ꈎꌋ(ꃆꂮ)ꄯꒉ
ꒆꄡꈎꌋ(1924ꈎꅑ1983ꈎꑟ)
ꒆꄡꈎꌋ(1984ꈎꅑ2043ꈎꑟ)
ꒆꄡꈎꌋ(2044ꈎꅑ2103ꈎꑟ)
ꒆꊂꈎꂄꈎꄸ(ꂱꆓꂱꇪ)ꄡꌋ
ꒆꊂꐛꄡꌋ
ꒆꊂꑞꅉꌋ
ꑞꅉꏮꑴꉻ
ꑞꅉꈎꄙꌠꌋ
ꑞꅉꐯꄎꌠꌋ
ꑞꅉꐮꏦꏍꏦꉅꌠꌋ
ꑞꅉꊌꇐꌋ
ꃌꒆꑊꅪꐯꃪꐯꆖꌠꌋ
ꈎꄐꃆꂮꌋ
ꈎ、ꑍ、ꉖꐮꄮꌠꌋ
ꈎꐊꌠꌋ
ꈎ、ꑍꐮꌂ(ꄙ)ꌠꌋ
ꈎꑞꅉꐮꌂ(ꐚ)ꌠꌋ
ꈎꇨꈎꆓꌋ
ꈎꏦꏍꏦꉅꌠꌋ
ꈎꌂꈎꑷꑌꄡꌋ
ꈎꇗꊖꐮꒃꌠꌋ
ꈎꈌꁈꐮꄮꌠꌋ
ꈎꇗꊖꈌꁈꐮꉘ(ꈲ)ꌠꌋ
ꈎꇗꊖꈌꁈꐮꐚ(ꉮ)ꌠꌋ
ꈎꐰꇑꐮꄮꃆꂮꌋ
ꈎꏃꊥꌺꒆꀨꌠꌋ
ꑮꑟꅪꏷꄡꌋ
ꑮꑟꅪꏷꑍꁁꏯꃤꊿꈎꌋ
ꑲꋉꃅꈎꌋ
ꑲꋉꑞꅉꌋ
ꊿꈎꌌꃅꈎꄐ(ꈴ)ꌠꌋ
ꈎꈻꁧꐡꄡꌋ
ꌺꃰꈻꁧꐡꄡꌋ
ꅩꃰꈻꁧꐡꄡꌋ
ꁨꇐꊿꈲꐪꌋ
ꃅꇏꊿꈲꐪꌋ
ꐰꇑꐮꊂꃬꌠꌋ
ꒆꄡꅲꐪꌋ
ꃰꊿꈤꑎꌋ
ꃅꈎꃅꆪꑱꄓꄡꌋ
ꌺꅪꒆꊂꏃꂟꏦ
ꈎꌋꍈꃀ
 
ꑍꊱꌠ ꆪꌋ(ꃆꂮ)ꄯꒉ
ꆪꐰꇑꈳꏦꌋ
ꆪꄅꃅꆪꌋ
ꒆꆪꋽꄡꌋ
ꒆꆪꈌꉐꌋ
ꒆꆪꎭꄡꌋ
ꒆꆪꊋꑌꄡꌋ
ꑞꆪꇬꑞꑍꄈꂄꄷꌠꌋ
 
ꌕꊱꌠ ꑍꌋ(ꃆꂮ)ꄯꒉ
ꈎꏅꄡꌋ
ꆀꃅ(ꊿꀘ)ꄡꌋ
ꑞꀱꐚꏮꄡꌋ
ꑲꋉꑳꃹꄡꌋ
ꈛꎼꃅꑍꌋ
ꉈꃅꃅꑍꌋ
ꃅꇑꃚꑍ、ꃅꌋꋠꑍꌋ
ꒆꑍꎭꈓꌋ
ꒆꑍꐰꇑ、ꒆꉖꈌꁈꌋ
ꐰꇑꈌꁈꌫꅉꌋ
ꃅꑍꂄꄸꃆꂮꌋ
ꃅꑍꃅꄡꑽꄡꌋ
ꀉꑳꏃꌞꅍꑟꌠꃅꑍꌋ
ꅳꀧꊪ、ꑓꁯꇙꌠꌋ
ꇬꊰꃹ(ꑋ)ꅉꌋ
ꎆꁮ(ꆘꅝ)ꑍꌋ
ꉗꁮꇢꁮꑌꄡꌋ
ꃅꑍꊿꉮꄡꌋ
ꆅꎭꁉꑍꌋ
ꌦꐈꁉꑍꌋ
ꍀꏸꌫꅉꂄꄸꄡꌋ
ꑍ、ꌋꊰꑋꄡ(ꄮꈉ)ꌋ
ꑞꊌꉆꄡꌋ
ꈐꐡꌫꅉꑍꌋ
ꇗꊖꃘꊰꄡꈳꏦꌋ
ꎭꈓꂄꑍꌋ
ꆈꌠꈎꀨꑍꌋ(1924ꈎꅑ2043ꈎꑟ)
ꉌꈲꈎꀨꑍꌋ(1924ꈎꅑ2043ꈎꑟ)
ꃅꑍꀮꃀꇁꁦꊧ
ꆀꃅꃮꁒꄡꑍꌋ
ꃅꑍꐳꃅꌗꏡꁈ
 
ꇖꊱꌠ ꀉꁁꌋ(ꃆꂮ)ꄯꒉ
ꃅꍜꊰꍝꂓ(ꌋ)
ꃅꏸꈎꌅꂓ(ꌋ)
ꍀꏸꑴꁱꌋ
ꆧꁨ(ꆿꏸ)ꏮꏦꌋ
ꄤꁨꐤꅉꌋ
ꑍꈐꑍꐡꏮꏦꌋ
ꑍꈐꑍꐡꂓꎘ
ꈏꐡꃘꄡꇬꈴꄉꃅꐪꌋ
ꐰꇑꈌꁈꐮꃆꂮꌋ
ꑮꃀꌐꊈꊌꄡꌋ
ꆏꑞꑵꊿꉬꌠꌋ
ꂿꃅꐛꁏꄡꌋ
ꎼꃏꑟꌠꌋ
ꎼꃏꑟꃆꂮꉉꀽ
ꀉꐚꉙꀨ
ꀄꂼꂻꌠꍝ(ꌋ)
“ꁻ”ꃆꂮꌋ
ꊾꋒꇁꌠꎭꈓꌋ
ꐰꇑꐮꄮꌠꌋ
ꒉꄂꆠꃰꄡꌋ
ꑿꁒꍝꄯꒉ
ꃼꁒꑳꁒꑴꁱ
ꉌꈎꈎꄐꌠꌋ
ꆀꃅꈎꏅ\ꄔꊒꄡ
ꊿꌦꃅꁵꄡ
ꇇꏸꈻꈜꉜ
ꆀꃅꊰꑋꑟꌠꃆꂮ
ꃅꍜꊰꃘꍝ
ꈭꏝꂿꃋꑄꄡꌋ
ꌺꒆꅩꉘꏦ(ꈎꄜ)
ꒆꑍꐛꐪꌋ
ꒆꄡꐛꄟꌋ
ꐰꇑꉉꀽ
ꇙꀕꌺꉘ(ꃴꑌ)ꄮꈉꌋ
ꃅꏸꃅꍝꂓ
ꍀꏸꌊꄟꅺꌡ
ꇙꀕꌺꊰꑋꃅꑍꌗꏦꅺꌡ
ꆀꑴꃰꃅꉆꎐꌋꏦꁱ
ꂱꆓꊌꌗꂷ
ꈎꌋꄜꇐꃘꊰꄡ
ꌕꍞꑴꉻ
 
ꉬꊱꌠ ꆀꌋꇐꀳ
ꆀꌋꇐꀳꉉꀽ
 
ꃘꊱꌠ ꈎ\ꆪꌋ(ꃆꂮ)ꄯꒉ(1971ꈎꅑ2000ꈎ)
 
ꏃꊱꌠ ꑍꌋꄯꒉ(2001ꈎꅑ2090ꈎ)

 

 

文章编辑:字忠慧依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