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用户投稿-->刘金松 的个人主页
![]() |
“阿计营”土司遗迹初探(五) —浅述阿计营彝族的“三魂”观及丧葬仪式 贵州黔西南州彝学会 刘金松 “万物有灵魂,无魂不会生,人生魂来附,人死魂先去”。在彝文献《祖神源流》有这样记载。在彝族原始的宗教观念中,彝族人普遍信仰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变为“批鄙”(彝语,菩萨),主宰着人的生存和各种活动。灵魂可以脱离人的身体而存在,它并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彝族的信仰世界里,有一种强烈地回归到民族发祥地的欲望。这种欲望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死后灵魂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与远祖之灵团聚。实际上就是对祖先灵魂的信仰。 图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彝族《指路经》 “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
2011-09-20 | 网站分类:彝学快讯
自定义分类:民族风
“阿计营”土司遗迹初探(六) —浅述阿计营彝族婚俗礼仪 贵州黔西南州彝学会 刘金松 每逢农忙过后,特别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彝族青年男女都会成群集队的在一起玩耍。他们在一起开展荡秋千、丢花包、唱山歌、跳脚(以变换脚法为主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其他地方的彝族青年男女会前来参加,本地的彝族青年男女也会到其他地方的彝寨去。这就加大了彝族青年男女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团结和友情,从中自然也会产生感情,感情自然也会产生恋情。 彝族青年男女相识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相互有了爱慕之情后。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丢聘”(提亲)仪式。首先男孩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由父母去请本寨得高望重的两个人(一男一女)作为媒人,......
2011-09-20 | 网站分类:彝学快讯
“阿计营”土司遗迹初探(四) —浅述阿计营彝族的“那些事” 贵州黔西南州彝学会 刘金松 血染土衙门 阿计营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朝时期,坐落在今黔西南州兴仁县新马场乡营上村。房屋依山而建,正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56平方米。由四座四合院组成,各院相通,四周修有墙垣,墙上设置有便于使用枪支从里向外射击的十字型射击孔。从计屯到百德的柏油路下车,沿着右边石头镶嵌已磨得光亮的石板路步行不到30米,大门就在眼前了。进入院子便是一个用石板铺成的320平方米的坝子。三面的围墙高达5米,坝子后面正对大门中心位置有七级台阶,两条石头雕刻的龙非常对称地立于两侧。上完台阶就进入了第一栋正房。四个院子的房子都分上下两......
2011-09-15 | 网站分类:彝学快讯
“阿计营”土司遗迹初探(二) —浅析彝族土司统治阿计营569年 贵州黔西南州彝学会 刘金松 土司制度是元朝开始设置的一种封建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地带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制度。在历经改朝换代战乱和各个时期中央政府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后,各族土司相继被废除甚至灭亡。阿计营彝族土司却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朝廷正式命名,历经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设流,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土地改革时期才正式废止。历时569年,是少有的彝族土司统治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指少数毛南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
2011-09-03 | 网站分类:彝学快讯
“阿计营”土司遗迹初探(一) ---黔西南州彝学会 刘金松(尼几诺松) 彝族起源于“若水(彝语,“金沙江”,今天的金沙江流域)”,原来居住在金沙江流域的安宁河两岸。后来一段时期南渡金沙江定居洛宜山地区。由于社会的自然发展,特别是人口不断增加,彝族先民以血缘为纽带的统一体逐渐分解,产生了“六祖(慕阿切(武部)、慕阿枯(乍部)、慕阿热(糯部)、慕雅卧(恒部)慕克克(布部)、慕齐齐(默部))”分支。“六祖”的后裔们为了寻求生存,相继向外迁徙扩散。 最早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主要是“六祖”中的慕克克(布部)、慕齐齐(第十一世默德施时祖业光大,此后就称为默部)、和慕雅卧(恒部)的后裔。多数都是从今......
2011-08-13 | 网站分类:彝学快讯
网站名称:彝学研究网(www.yixueyanjiu.com) 网站宗旨:关注彝学,研究彝学,网聚彝学 联系邮箱: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6888号-1 公安备案号:53250302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