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null

一个汉族爸有三十一个彝族娃

作者:彭洪余寒(布拖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07-06-03投稿人:master


    一个来自大都市的好心人,让31名康复村的孩子走进了学堂,孩子们亲切地把他叫做“林爸爸”。
 ―这位“林爸爸”以他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谱写着一段彝汉情深的动人赞歌,演绎了一段汉族爸与彝族娃间情同手足的人间真情……

  2007年4月3日,凉山州布拖县乌衣乡康复村(麻风村)的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他们的汉族爸爸――康复村林川小学名誉校长林强又“回家”看望他们了。这次,“林爸爸”给自己的儿女们带来了学习生活用品,还给村民带来了生活必需品。


林强给村民发放照片

  从2005年3月至今,林强先后7次深入到这个偏远的村庄看望彝族同胞,并为其排忧解难,个人捐款达10万余元。每次走进康复村,他都带着爱、带着真情、带着希望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与村民及孩子们同吃同住同乐,给他们带去了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城里人,闯进了他们的世界里

  乌依康复村位于布拖县东南部,始建于1963年。四面是悬崖峭壁,一条崎岖的小路是联系外面世界的惟一通道,距县城80多公里。当时,为防止麻风病蔓延,当地政府把患者集中到此进行治疗。现在,全村有182人,其中患者44人,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0多岁。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6岁。

  今年54岁的林强,2005年初在寻找原生态摄影创作之源时,在一次偶然中“闯进”了这个特殊的人群中,当他了解到这里仍保留着公分制的生产方式,40多年来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外人也很少涉足,甚至连一所学校都没有时,这位来自成都的教育工作者、摄影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此,他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试着改变村民们的命运,尤其是康复村的第三代人。

  于是,他带着对这群特殊人群的无比关爱,融入到这个特殊的家庭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们谋福祉,成为他们最亲的人。


                很幸运,我们有一位汉族好爸爸

  4月8日,记者第一次跟随林强走进了康复村,记下了一些感人的片段。我们沿着陡峭的(上面是悬崖峭壁,下面是万丈深渊)羊肠小道,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进了5个多小时后,远远地看见了建在乱石堆里的学校,鲜艳的红旗格外醒目。

  不久,穿过一片树林,大家看见老师和孩子们已在路边列队迎接我们(还有许多村民)。看见“林爸爸”的到来,孩子们无比地兴奋,一边使劲地鼓掌,一边大声地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欢迎!欢迎!欢迎林爸爸回家……”

  林强见到孩子们时,心情也特别的激动。他迅速地将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小男孩抱在怀里。“让林爸爸看看,长高了没有?学习有没有进步?”林强亲切地问到。小男孩会意地点了点头。


在林爸爸的怀里真温暖

  “这是我最小的“儿子”名叫里且,很聪明,特别的喜欢唱歌,什么样的歌只要教几遍他就会唱”林强对随行的人说。

  “给大家唱一个你新学的歌好吗?”林强接着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里且深情地唱着。他那清泉般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山间。

  16岁的班长吉只尔鬼激动地说:“很幸运,我们有一位汉族好爸爸,他既关心我们的学习又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闯世界,以报答‘林爸爸’的恩情。”


                真高兴,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校

  2005年5月3日,由当地政府和林强共同出资修建的林川希望小学开始破土动工。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学校于2005年9月初建成。

  为了修建学校,林强曾4次来到康复村,和村民同吃同住20多天,并解决了2名教师的待遇及学生学习生活补助等问题。

  9月15日,林强作为学校名誉校长,与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全体村民,参加了林川小学的开学典礼。

  村民永远地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全村男女老幼都来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这是建村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当林强宣布康复村林川希望小学成立时,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村子上空飘扬,整个村子的人都为此而欢呼雀跃。

  村民们还按彝人最隆重待客仪式:特意杀了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肥猪。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快乐,直至天黑大家还不愿离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村民无以为报,只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把他的名字写在了山崖上。孩子们也用刚学会不久的汉子,在大石头上用油漆歪歪斜斜地写上了“我们能上学了,感谢林强伯伯”。

  如今,31名孩子每天都高兴地走进课堂,快乐地学习着。


                大恩人,你永远是咱彝家的亲人

  在彝人的眼里麻风病十分可怕。“解放前,由于没有药,只要得了麻风病,要么被赶出家族,要么被赶进深山老林,甚至有的被钻进牛皮活埋……”57岁的拉子告诉记者。

  回想第一次看到一个个面部扭曲、肢体残缺的麻风病人时,林强也曾有过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随着与他们的接触和沟通的增多,特别是面对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时,那种害怕和恐惧也随之消失了。他说,康复村第一代人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到第三代已全是健康人了。

  每次到康复村,林强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与孩子们一起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二是,挨家挨户地走访慰问村民,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现在,无论走进任何一位村民家里,林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好客,他和村民已亲如一家。

  “老阿妈,身体还好吗?去年给你买的眼药用完了吗?”林强来到康复村年龄最大的(80多岁)吉斯么尔作家中关切地问道。

  “托你的福,自从用了你买的眼药后,我的眼病已好多了”老人高兴地说。“我这次又给你买了一些,你的病会好起来的。”林强接着说。“卡沙沙!卡沙沙!(谢谢)……你是咱们彝家的大恩人”老人含着热泪不停地说。

  看见老阿妈的屋顶已经漏了时,林强当即拿出1000块钱交给村长,并叮嘱他用500块钱,组织村民赶在雨季来临前把她的房顶盖好,另外500块钱用做她的生活费,好让她高兴地度过余生。

  在谈到今后孩子们的去向时,林强告诉记者,他已和县教育局商量好了,把成绩好的孩子转到县民族小学就读,继续完成学业。而那些特别优秀的孩子,他要带他们到成都去深造。现在,他已经决定把体育成绩特别好的有扎和牛外送到成都体校学习田径。

  “我爱村里的人们。如果我们大家都来关心他们,麻风村村民们生活就不会那么苦、那么艰难。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拥有更多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拥有与我们同样的生活,村民们的梦想就可以早日实现。”这是采访中林强对记者所说的一番话。

null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