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学快讯

茶马古道上的他留人

作者:列来拉杜,原出处:彝族人网站
发布时间:2007-06-03投稿人:master


    南方茶马古道蜿蜒千里经过金沙江畔的永胜县时,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玉水、双河的他留山村稍作停顿,在深山丛林中留念下一片数以万计的古墓,令人神往的青春棚,以及荒草残碑中的古城堡。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军事要塞,也是四川往来云南和东南亚各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时光流失,昔日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那些在风雨中飘摇的古城遗迹,以及老人们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

  充满浪漫情调的少女青春棚,怀念祖先业绩举行的盛大祭祖活动粑粑节,成千上万座做工精致的古墓,民间信仰工作者祭司所使用的“多系”书写符号系统……

  他留山的这些神秘文化,像一本本难以解读和破译的原生文化“天书”,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去研究,也引起媒介和当地政府的重视。

  他留人,自称“他鲁”或“他鲁苏”(“苏”在他留语中是人的意思),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通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汉字。只有民间祭司“多系”掌握一种在民间信仰活动过程中使用的专用象形符号。 1956年,国家进行民族识别时,把他留人划入彝族,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主要居住在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僳僳族彝族乡的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及附近的村寨,双河、云山、玉水俗称他留山的地方,有4500余人。此外,华坪县通达乡、永胜县仁和镇、顺州乡等地也有少量他留人。

 
  火草衣、麻布裙、屋里有炕床

  去他留山采访前,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最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神秘的他留人》和纪录片《神秘他留部落》,发现他留人文化与周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每年六月彝族、纳西族等彝语支系的少数民族都过火把节,而他留人却过以祭祖为其原生文化内容的粑粑节,当然,还有“青春棚”和青年男女成人要过“七关”等民俗。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工业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可选择,同时也给传统手工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但在他留山,人们仍然对“火草衣、麻布裙”这些用传统手工技术制出的民族服饰,情有独钟,并把它作为礼服来穿,每逢婚丧嫁娶、祭祖等隆重节日,人们都要穿它,相应也传承下来这些手工技术。

  “火草”是一种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多年生草木植物,人类早期燧石和钻木取火时代就懂得用它来做引火材料。他留人火草衣服的制作是一项繁琐又讲究的工作,每年农历六七月,是采集火草的好时光。届时,三五成群的人来到山上忙碌起来,先采取火草叶片,洗净稍焐,然后把叶片背面的白色绒层撕下搓成线,用原始的木制织布机织成“火草麻布”。火草麻布一般用来做上装和长衫,这种衣服结实耐穿、冬暖夏凉,深受人们的青睐。他留人每人都有一套用火草麻布制成的盛装或礼服。他留人的服饰很有特征,尤其是成年女性的裙子,这种用苎麻纺线织制成的裙子,用橡树果熬汁染黑而成,人们称之“麻布裙”,裙子短及膝盖。服饰款式与色彩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传统的他留服饰以黑白两色为主,间以其他颜色。男子盛装,一般要穿右衽滚边的火草麻布长装一件,头缠套头,腰间系黑色汝布带,这也是他留男子结婚、节庆时的装束。

  2006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永胜县六德乡他留山上,深深被居室中的炕床所吸引,这种把火塘文化和饮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炕床,一般在堂屋左侧的一间屋子里,炕房里有一张三面抵墙的大床,他留人称为“轴嘎”,用粗实的圆木作架,上用木杆搭成并用泥浆糊刷平整。床面铺有篾笆、草席和羊毛毡,后方和左右做床,空出中前沿做火塘。火塘处于房子的正中位置,用石板铺***面,上支锅桩石或铁三角。火塘与楼顶之间还吊一块方形篾笆,此物可挡火烟,也可在其上熏腌食物,炕床下不放生活用品和杂物。炕房前半间屋子靠墙一边是放碗柜等生活用品的地方,也是儿媳们做饭的场所。

  炕床是他留人的居室中心,也是人们的休息之处,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人们就陆续回到家里,围坐在炕床上温暖的火塘边,边烤油茶,边交流一天的所见所闻,以及劳动生产情况,其乐融融。这里还是长者和客人的寝息之所,夜间铺开被褥,老人和客人就守着通宵不熄的火塘,饮酒闲聊,叙旧谈天,别有情趣。炕床与北方的炕截然不同,在南方民族中也很少见,有较高民俗研究价值,遗憾的是随着旧房的拆迁和新房建设,炕床这种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民居越来越少,当地文化工作者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建立他留民俗村,更好地传承包括炕床在内的他留传统文化,但人力物力有限,收效不大。
     

      他留宗支山,青松丛中有一万三千多座坟
  
     来到他留山,最让我震惊的还是那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他留坟地。现有4000多人的他留村边,却有13000多座坟墓淹映在杂草丛中。其中,碑刻完好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就达3000多座,在大山深处见到如此规模的坟地,让人感到惊奇之余,自然也想到这些墓主的历史,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情况。

  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些成片坟地前的山坡上,曾经出现过一座繁华的他留古城堡,鼎盛时期,城中街道数十条,拥有居民几千人,是滇西北、滇川藏荼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南来北往商人云集。古城的发展经过了从驿站到村寨,村寨到营盘,营盘到兵寨,最后扩展为城堡的漫长过程。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康熙、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毁于清末战乱之中。今天,昔人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留下这些原野中的古坟,发挥我们的想象去破译历史的记忆了。

  走过古城遗址,继续往山上走十几分钟就到了他留宗支山,他留宗支山也叫他留坟林或营盘村古墓群,它位于在六德乡的双河、营山、玉水三个村委会交界处,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留下了一万多座古墓,据碑文记载,这些青松翠柏之间的坟墓,墓葬时间为明万历年间到民国中后期,历时300多年。

  徜徉于古墓群之中,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墓碑上的碑文,发现每座古墓里都埋有一个精彩故事,它们默默地向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风雨变化,以及个人的喜哀乐。

  他留古墓依山而建,大部分华表碑石和坟墓都有碑文,一看就知道墓主生活与死亡的具体年代。整片墓葬群以陈、蓝、海、王四大主姓为标准,每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固定墓葬区,其墓葬区内没有外姓人坟墓。整个墓葬群中官职最大的是葬于清朝咸丰年间的蓝华,为五品军功千户长。墓碑的雕刻技术和图案随墓葬年代的不同而变化,早期明朝时期的石碑,碑刻花纹图案粗糙,内容有牧人、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到了清朝康熙之后,反映中原文化内容的祥龙瑞凤、麒麟鹿马、文官武将、狮子等频频出现在碑刻花纹图案上。古墓群中,大部分为一夫一妻的并列碑,也有少部分兄弟、一夫多妻并列而葬的墓群。

  据专家初步考证,他留人属于内地戊边军人与本地土著民族融会的后裔,因此,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文化中闪现着两种文化的灵光。从墓碑内容风格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他留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有些专家们认这些坟墓是汉族人的包装,他留人的内涵,是彝汉文化的结合体。处于茶马古道上他留山,最先入住的汉族人,他们开驿站,设营盘,后来当地土司调来他留人为士练兵驻守此地,将营盘改为城堡,他留人入住后与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这样创造出他留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相互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他留文化。2006年6月,他留坟地荣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现设有坟地文化管理站,这些灿烂文化将进一步得到更好地保护。
 
    成人仪式“过七关”,谈情说爱住“青春棚”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也是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最好时刻。他留姑娘长到十几岁,进入青春期后,就要搬到“青春棚”里去生活了,经过洗礼,完成“过七关”成年仪式,开始与串棚子的男青年约会。我在他留山寨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个他留姑娘与一个丽江纳西族小伙子的定婚日子,亲身感受了一番他留人的文化。

  “青春棚” 有姑娘睡觉的草棚子之意,他留少女到了婚育年龄,父母就专门为她们搭建的一个完成谈情说爱、订婚、出嫁整个婚恋过程的房子,房子一般建在远离父母住房又靠近院门的地方,这样便于前来串棚子的小伙子进出,又不打扰父母。房子不大,室内摆放床、木箱等姑娘的生活用品,墙上饰有鸟羽、野花、服饰之类的东西,青春棚是他留姑娘接待男友的特殊闺房,为了方便,有的还设有小窗和直通屋内的墙洞,专供前来串棚子的小伙子和屋内的姑娘传递信息。夜幕降临,姑娘听到熟悉的敲门暗号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房们,迎接心上人……

  他留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要从姑娘们住青春棚、小伙子串棚子开始,这种初恋的开始,要经过一定的仪式,首先是洗礼,然后是“过七关”。他留少女月经初潮之后,意味着发育成熟,家中女性长辈就给她举行换装仪式的成年礼,届时,由穿白裙改穿黑裙,住进青春棚,开始恋爱前的“过七关”。“过七关”他留语叫“查无逮”,由姑娘的姐姐承头,先请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来串她的棚子跟她过夜,然后由这个小伙子再找另外六个小伙子分别与她过夜,每夜一个,传授异性相处,谈情说爱的方式、方法和经验,连续七个小伙子跟她过了夜以后,第一个小伙子就把她领去交给她的姐姐,说明他已经完成任务,姑娘经过实习可以接待男朋友了。

  小伙子的洗礼由其兄长完成,兄长先给弟弟洗澡、修面,穿上麻布衣服,然后向祖先牌位烧香、磕头,聆听兄长的祈祷与教诲。再把他带到一个端庄、持重、品貌俱佳,富有经验的姑娘处,同她在棚里过一夜,并请她安排六个姑娘分别与他过六夜,等他串完棚子过完七夜后,第一个姑娘负责把他交给他的兄长,说明小伙子有丰富的经验了,可以单独去串棚子了。
过七关有深刻的内容与哲理:其一好比独木桥,过不去就掉入深,其二就好比两支筷子夹豌豆,夹不稳是一场空,其三好比火塘里的三角架,三足鼎立,犹如三角恋爱,争风吃醋要倒霉,其四好比织布机上的四只脚,摇摇晃晃,时间长了会散架,其五好比葫芦笙的五个管子长短不一,音调各异,其六好比纺纱车的六片叶子,叶片受柄摇摆而旋转,不能自制,七好比秋千架,两头各有三支脚支撑着一个横杆,一荡秋千便甩来荡去,不可能长久,八是象征八福寿嬉,吉祥如意,因此,只有过了七关之后到第八个目标,才能与相中的对象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经过各种考验与诱惑,是一件快乐幸福之事。

     过完七关,姑娘们就住进青春棚,等待小伙子来串棚子,而那些刚经过考验的小伙子们则跃跃欲试,急着去找心上人了。一般情况下小伙子要通过事先约定的暗号叫开姑娘青春棚的门,那些未约定的来访者,不管用敲门、捅窗户眼、敲墙等那种方式,姑娘都会提出各种问题来考验和刁难他们,然后才决定是否开门迎接。不少他留青年男女在青春棚里相处一段时间后,相互产生好感,确定恋爱关系。这样小伙子就请媒人去提亲,喝订婚酒,按照他留人的传统习俗,喝完订婚酒“认过门槛”后,这对青年男女就成为“合法”夫妻了。此后,姑娘不再开门接待其他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再串别的姑娘的青春棚了,他们风雨无阻每晚来相会,直到生下孩子,举行结婚仪式。

  遗憾的是采访期间,我走访了几户有妙龄少女的他留人家,想目睹一下住棚姑娘的芳蓉,却都未能如愿,原来姑娘们都随外出打工的队伍到城市里去了,此地空留青春棚。有的一去不回,干脆就嫁给当地人,在那里按家落户了。以姑娘为主人的青
春棚这种传统民俗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不知是否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六月粑粑节,怀念祖先的日子
  
  对于他留人来说,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年一度的他留粑粑节是个喜气的日子,届时,整个他留山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外出工作和学习的人纷纷赶来参加,活动一般要举行三天。

  他留粑粑节,过去在每年的春节与六月举行,具体的日子由祭师多系占卜而定,现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粑粑节原生意义是向他留祖先敬献粑粑的祭祀仪式。六月二十四日,活动在锣鼓与鞭炮声中开始,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他留坟林前宽敞的草坪上,草坪上那块专供祭祖时烧香用的青岗石大鼎前后,早用松枝搭成犹如牌坊的拱形彩门,以及用三百六十根松枝扎成个敬献台。

  粑粑节的祭祀庆典活动,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祀敬献仪式则由民间信仰工作者多系主持,届时,人们要吟唱祭祀词、祈祷词,敬献队伍在多系带领下穿过栗枝林,净身驱邪后,在吟唱和葫芦笙的伴奏声中缓步走向敬献台向祖先敬献粑粑,每家每户把从大到小比例均匀的十二个糯米粑粑放在盘中垒成塔形,端在手中缓慢走向敬献台,放在台上厚厚的松叶上,让祖先们享受。

  然后宰杀牛羊祭祀祖先,仪式结束时,将牛羊肉和米酒分给各户,人们拿着分得的食物和自己家的粑粑,来到到坟林里去祭祀自己的祖坟。据说,这活动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入主此地开基创业的三百六十户伍(属屯户制),他留人传说祖先是从洪武调来的,来时是360户伍,为纪念远来的祖先及祖先的功绩,感谢祖先魂灵的保佑,现在每年都举行敬献粑粑节活动,敬献台也用三百六十根松枝扎成。

  粑粑节时还举行赛马、打秋千、耍狮子、耍龙等文体活动和物资交流,到时,周围其他民族的人也纷纷赶来参加,他留山就成为歌舞的海洋了。
 
  (记者手记:采访了几户他留人家,本想去拜访青春棚及其主人,可惜人去楼空,棚子的主人年轻女孩们都出外打工了,有的一去不回,已落户他乡,家中只留下空空的青春棚。他留山上新起的民居,也大都没有炕床,看到这些传承上百甚至千年的具有珍贵民俗价值的他留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在迅速消失,真让人惋惜。当地文化部门正想办法去抢救这些文化遗产,也做了不少工作,只是人力财力有限,见效不大。)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