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用户投稿-->白仲和 的个人主页
![]() |
生于河床,弃之路旁。本来无人过问的一堆废石,在元江县普通教师白仲和手里却成为一件件高雅有型的艺术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修饰,这些天然的石头被白仲和放于玻璃柜中,置于雅架之上。冬日的一个早晨,白仲和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块块既奇形怪状,又能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石头。 奇石争辉 在一块块看似普通却又有着很多故事的石头面前,54岁的白仲和给记者一一介绍,看他专注的神情,仿佛是一次人与石头的对话。 白仲和指着一块红色的石头告诉记者,那块石头上的两个图形很像两只蝴蝶,所以它给石头取名为“双蝶闹春”;还有一块石头,上面的图案很像“山青”两个字,于是白仲和就直接用这两个字为石头命名。除了这些,还有像中国印、俄罗斯总......
2010-09-19 | 网站分类:火塘文学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元江县地名志的出版,为我县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描绘了一个基本的概貌。但在地名志中,部分地名条款与其地名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没能反映出其地名的含义及来历。为了避免以误传误,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地名与读者共同探讨: 脊背山:位于青龙厂镇西拉河村委会驻地西5公里,海拔1427公尺。元、明、清时期各类条文的记录中都写成“结白”两个字。而没有发现过“......
2010-09-10 | 网站分类:火塘文学
白仲和收集到的瓷器 碎陶片也是白仲和的宝贝 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对历史文化研究情有独钟,80多万字的手稿,留下的不仅是对历史、人文、风俗的记载,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今天,就让我们带你走近元江县民间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者——白仲和。 忘情于山水之间 1987年,在元江县小学、中学工作多年的白仲和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33岁的他被借调到县志办,进行民族志的编辑整理工作。为期一年的借调,白仲和不仅学会了民族志的编辑方法,还跑遍了元江的各个农场、乡镇。用一种新的视角,行走在故乡的山水之间,绚丽的民族文化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白仲和,“元江县村寨分散,民族支系发达,风俗文化各不相......
2010-09-10 | 网站分类:人物纵横
每年到正月十六这一天,在元江洼垤乡与龙潭乡相接壤的龙马山上就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天,新平、峨山、石屏、红河等邻县的彝族男女青年们,身着漂亮的服装,拿着黑红相间的漆器烟盒,背着装饰靓丽的三弦、唢呐和笛子来到龙马山上,来赶一年只赶一次的石缸街。他们在山上唱歌跳舞,从太阳升起一直乐到月亮出。 在我们云南,各地的集市都以十二生肖的属物来确定当地的集市期,为什么唯独元江这个石缸街,却以每年正月十六这天赶集市,不属鸡不属狗,并且一年之中只赶那么一天的集市。 龙马山位于元江和石屏两县的交界处,是往来于滇东南的一条茶马古道,不论从元江到石屏或者由石屏到元江,行商、马帮都要经过这座干枯荒凉的龙马山上。 由......
2010-09-10 | 网站分类:火塘文学
云海茶室里挤满了人,喧闹的人声中夹杂着不断的吆喝:“碰啦、吃啦……”。 “收场啦!收场啦!快六点钟了,肚皮也不会饿。都回去吧,吃过饭再来!”茶室老板娘林福嫂亮开喉咙喊道。 云海茶室原先是一间杂货店,店的谓称也挺简单,“林福嫂小卖部”几个字用墨汁弯弯曲曲地写在两尺见方的一块松木板上,挂在门左侧。后来,有人在小卖部的 “部”字旁边添写了一个“×”字,林福嫂也不在意。店里头卖些烟、酒、盐、醋之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偶尔也卖些冰棍、凉水,生意也还过得去。后来,村里开出几家店铺来,林福嫂的生意日益清淡。于是,她也学学城里人的模样,请来几个做广告的师傅,制作了一块巨大的“云海茶室”的广告牌子,开起了茶室。生......
2010-09-10 | 网站分类:火塘文学
网站名称:彝学研究网(www.yixueyanjiu.com) 网站宗旨:关注彝学,研究彝学,网聚彝学 联系邮箱: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6888号-1 公安备案号:53250302000108